分层理念,让学生走出厌学困境

2014-04-29 00:44郭雨峰刘焕伟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分层家长孩子

郭雨峰 刘焕伟

教育的发展性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辅,以激发学生学习认知的主动性为能动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主动学习的劲头,就成了我们目前教育迫切需要达到的一个理想目标。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局面:孩子刚懂事时,拿着书本会感觉很新鲜,即使不明白也会捧着看得津津有味。可是,等到七八岁进入小学时,一边是家长的殷切希望,一边是教师的谆谆嘱托,可有的学生却变成是一副事不关心的样子,甚至还有些学生采取了过激的方式来表现对学习的放弃,来逃避或发泄内心的不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短短的几年就会使一个孩子的行为有大大的颠覆,问题究竟在哪儿,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学生的厌学情绪何以会如此激烈?个人认为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1. 幼儿教育小学化。翻开学生成长的长卷,我们不难看到,从牙牙学语到初步感知,不少忙于事业的家庭将孩子早早地送到了幼儿园接受教育。在这里,他们每天学儿歌、做游戏,用幼稚的眼光看待这个充满新奇的世界,感知它带给自己的全新体验和融入社会必须的生活经验,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但是,从5岁到6岁这个年龄阶段,很多幼儿园都设立了专门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的学前班,对准一年级学生进行早期的学业训练,这在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一项工作并以此项工作作为竞争的重要阵地。有的幼儿园甚至在孩子4~5岁时,就开始了强化训练孩子执笔写1、2、3、a、o、e,于是乎,练习、作业不亚于整个小学课堂。两年下来,等到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时,第一册的语文课文大多已经能背下来,而20以内加减法也都计算得比较熟练准确。俗话说:“再好吃的馍也有难以下咽的时候”,何况是两年如一日地“吃”呢?渐渐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便逐渐显露出来。

(1)4~5岁的孩子,他们的骨骼十分稚嫩,肌肉的发育正处于敏感时期。书写对他们来说,如果是偶尔的“甜点零食”,是可以被孩子欣然接受的。还可以作为锻炼的一种方式。如果是持久的练习,势必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试想,我们成年人书写量多的时候,手尚且酸胀难受,何况那些刚刚接触书本、身体还在发育的孩童呢?

(2)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教育大部分还未在国家承办范围之列,以民办居多,教师的素质还未完全到标准,这就导致教师对孩子坐姿的正确、书写的规范,以及其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随意性,这就为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增加了难度。资料显示一个坏习惯的纠正所用的时间往往是养成这种习惯所用时间的两到三倍。这就无疑为原本就困难重重的小学低年教育又添加了一道门槛。

2. 家长过高期望与不当家教导致学生自信心丧失。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的进步,同时也带来强大的社会竞争力。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一向疼爱孩子的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将来,他们将孩子的学业成绩看作是将来晋身社会上层的一项重要指标。送孩子上幼儿园要选上完后识字多的,选学校要选考试出来成绩高的,有些家长甚至将孩子的未来做什么工作都设计好,完全当孩子是执行任务,本着“一切是为了孩子好”的热心,将孩子的未来操纵在自己的手掌之中,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期望中的目标,家长的失望、训斥、责骂,甚至某些过激的行为便会接踵而至,像一块巨石压在孩子的心头。这无形中又一次将孩子的自尊生生拉下。徘徊在大人们一路设计好的路线中,孩子不是被养尊处优的优越感惯着,就是被挫败感伤着,毫无自主权的他们一步步走向厌学的边缘。

3. 某些教师的教学行为落后。强大的竞争力源于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在社会教育体制下,家长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导致教师对成绩的关注。于是,片面追求高分率、巩固率、升学率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这三率,很多教师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于是乎,题海战术应运而生,超负荷练习成了必要的手段,在繁重的课业面前学生又一次透支了自己对学习的激情。他们无奈地放弃了许多自己的休息时间,脆弱的精神在一次次高负荷的学习活动中渐渐失去了耐心,厌学、逃学、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便逐渐滋生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幼儿教育我们还无力改变,家长期望我们也无法过多地干预,所以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只能从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中找寻突破困难的办法。

在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中,我发现,分层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逐渐走出厌学的困境。

二、利用分层理念,转化学生厌学情绪

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社会熏陶都有区别,父母的遗传与多种外因,形成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认知,这种不同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就分外明显。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好,善于推理,喜欢挑战;有的孩子形象思维发达,语文素质高;还有的孩子可能对语文、数学的感悟力都不高,但他在美术、音乐上有着独特的感受,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不要对他们实行“一刀切”、“满堂灌”,而是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给予他们每个人所需的关注,在进步上尽量去“纵观”而不是“横向比较”,这样学生的压力会减少很多,对学习的排斥就不会那么深了。

1. 分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信的支点,飞扬的平台。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因素有差异,所以在课堂练习中,我常常根据需要设计出梯度练习,从易到难,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做太难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喜欢的能做出来的试题进行解答,学生一般能较好地完成自己选择的题目,这时他们便会收获到成功的快乐,腾飞的动力。久而久之,练习就成了他们证实自己能力的一个舞台,成了他们由后进向前跃进的支点,学生自然就从不爱写过渡到想写了。

2. 分层评价,让每个孩子在肯定中找到提高的台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的。我们教师所能做的不是逐个放大他们的优点,而是有选择地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欣赏,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并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但教师的表扬绝不是单纯地泛泛地表扬学生“你真棒”或“你真了不起”,而是要把这种表扬具体到某种行为、某点进步上。相信这比任何空泛的肯定、赞美更能令孩子愉悦,而这种愉悦也必将带来学生更大的进步。

3. 分层测试,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因素有差异,那么在同一张试卷上的成绩也必会有差异。尤其是面对家长对分数的苛求,必定会导致学困生心理压力的增加。用同一张试卷检测,家长就拥有了可比的依据,这违背了我们提倡“纵观”,不提倡“横比”的初衷。所以,在平时的测验中,我采用了分层的做法,即把基本知识点囊括在几套不同的试卷中,有些试卷题目比较浅显易懂,容易理解,有些题目可能会有相应的拓展,同样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心态,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测试中去。

4. 分层作业,根据学生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作业设计上,我选择比较开放的主动选择性作业,一般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有的是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整理汇报的;有的是需要孩子一题多解、锻炼思维的;有的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巩固练习的。一般设计的作业题目有6~8个不等,学生可以从中选择2个自己喜欢的去做,但是要求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否则视为不合格。在这种充分尊重,自主选择的氛围中,学生会比较圆满地完成任务的!

5. 分层辅导,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提高。在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集体和个别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辅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在原本的基础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事情。

总之,我觉得在注重差异、分层对待理念的引领下,一年来我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锻炼,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定会重拾学习信心,走出厌学的阴霾,迎来自己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分层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