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昌
摘要:语文中考复习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通过复习不仅需要学生巩固过去所学知识,进而加深、扩展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语文中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明确考试方向与目标,根据学情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语文中考复习;明确方向;讲究方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36-03
上好语文中考复习课,对学生系统地学好语文、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这也是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上好复习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把学过的内容罗列堆积不加整理,便会让学生感到一大片知识茫无头绪……这样上复习课,必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复习课必须有针对性(针对考点、针对学情)、有效性(通过复习,学生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生动性(在紧张的备考复习中,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指导性(答题方法、答题技巧的指点)、方法性、合理性、系统性(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等。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强化目标意识,《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是语文中考复习最重要的基本要求,不仅要知道大的方向,具体每节课要复习什么也要明白,每节课前教师应该思考:这节课复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或途径,学生能力上应得到怎样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心中明目标,脑中有策略”才可能有效、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
二、讲练结合,注重落实
复习很枯燥,单纯地复习知识,学生会感到乏味,没有意思,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复习课,采用怎样的化繁琐为简约、化凝重为轻松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比如,复习标点符号的用法,可以:(1)拟一个鲜活的课题——火眼金睛明正误,识记口诀巧辩“点”,让学生眼前一亮,吸引学生;(2)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好懂,如复习问号的用法可用口诀“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无疑问,陈述语句不用问”激发学生的兴趣;(3)导入精当、简约,引人入胜,直奔主题,省时有效;(4)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在复习课上,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巧練,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有收获、有成就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才能事半功倍。复习课也要讲究动态生成,教师要学会倾听,抓住细节,适时、适度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不断地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该讲时要讲透,不该讲时不多说一句。
课前教师要精心选题,练习题一定要精准、典型、有代表性,要精挑细选。中考试题大多突出“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思想,注重在课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拓展。例如,2011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考查对知识课本的迁移能力。比如,第9题(2)小题,要求解释“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就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句中“加冠”即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成年,这是古代文化常识,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只会一味死记硬背,这道题就无法作答。再如,第11题(2)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益”是“更加”之意,课后练习题也涉及到了;《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益”也是此意。又如,第20题(1)小题,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还有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可用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学插叙作用的知识作答。还如,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可从课文《故乡》、《散步》、《社戏》等文章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题目虽然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所以,复习时要注重使用课本资源,在夯实课本上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基础上,再引用课外的资源。
复习课的容量一定要把握好,不应太大,别吓着学生,切忌铺天盖地,使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讲得好,学生不一定学得好,评价一节课尤其是复习课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深化认识与理解了哪些知识,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哪些提高。复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能学以致用。
三、抓住重点,训练方法
复习课的应试性、目的性必须突出。复习的目直接的是应试,这不必讳言。忽略了这个前提,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教师必须在研究课标、教材、考试说明及往年试题的基础上抓住考点。复习时间有限,课堂复习在必要时要直奔主题,在考点上下功夫。
教师要认真研读中考试题,“吃”透近三年中考命题“稳中有变,变中求进”的原则。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保持了相对稳定。所以,教师对近三年中考试题应做清晰的分析,考哪些知识点、哪些能力点,题型是怎样的,都应心中有数。
识字与写字能力:读音、辨形(命题范围:常用字、易错字、多音字、同音字等,教材中找依据——课文注释,读一读写一写)。
古诗文背诵: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名篇名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4首古诗词)。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時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文言诗文部分:课内文言文的考试范围是课标要求篇目(34首、19篇)。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二要选好篇目。抓住文学常识、词语赏析、文章主题、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信息提取等考点。
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记叙文,一篇自然科学类或议论性的文章。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答题时要牢牢地记住:(1)“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2)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弄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再比如,学生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可总结出这样套路:怎样写的+写得怎样+写出了什么,再具体一些就是动词(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的内容(文字面上的和文字暗含的意思)、情感。上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复习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类问题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有案可循,做阅读题切忌盲目作答。
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准确赏析词语和句子。怎样准确把握以上这些问题,就依赖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了。
四、培养习惯,规范答题
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答题书写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有一些考生由于不认真题、审题而出现的错误。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也应重视卷面书写,若平时书写潦草,易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规范书写要做到“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还要做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有些教师在复习时有个误区:只注重知识的温习,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习惯培养与提高。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考试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复习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它不仅仅要巩固过去所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中考复习更应该注重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老教潜下心来,整体部署,认真谋划,讲究方法和有效指导,力争让学生能力上有新的突破和提升。
(责任编辑 牛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