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义词是词汇系统中词与词之间一种重要的词义聚合。关于同义词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中期,几十年来,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大家虽然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分歧依然较多。本文以词义由内涵和外延共同构成为基础,对同义词进行界定与分类,以期对进一步研究同义词有所补益,方便大家更好地认识和辨析同义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表达的需要。
关键词:同义词;内涵义;外延义;界定;分类
作者简介:陈瑾(1991-),女,汉族,河南叶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古及近古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2
同义词是词汇系统中词与词之间一种重要的词义聚合,对于人们表情达意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同义词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中期,几十年来,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大家虽然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分歧依然较多。首先在同义词的界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同义词包括近义词,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把近义词从同义词中分离出来;其次对于同义词的分类也是非常的混杂。这对整个词汇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十分不利。本文拟从同义词的界定与分类谈谈对同义词的一些看法,以期对进一步研究同义词有所帮助。
一、同义词的界定
要想认识同义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同义词只能是统一语言符号系统内的共时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同义词指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聚合,而且构成一个同义聚合至少要有两个词语。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同义词,同义之“义”究竟指什么。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更新,大家逐渐认识到对于同义词的辨析是就词的某个意义而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同义词的定义多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可是对于意义究竟指什么却各有各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意义是指“理性意义”,有的学者则说是词语的指称,同时也有学者用“概念”来代替意义。关于同义词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同义词包括近义词,近义词是同义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把同义词和近义词放到一个平面上来研究,近义词是一个独立的词义类聚。这些不同的认识归根结底都是对意义的认识不够全面。
弗雷格在1892年发表的《论意义与意谓》一文中,提出“意谓”和“意义”的著名理论,在这篇文章中他说:“对于一个符号(名称,词组,文字符号)除要考虑被表达物,即可称为符号的意谓的东西以外,还要考虑我要称之为符号的意义的那种期间包含着给定方式的联系。因此,尽管在我们的例子中,‘a和b的交点和‘b和c的交点这两个表达式的意谓是相同的,他们的意义却不同。‘昏星和‘晨星的意谓相同,但意义却不同。”
弗雷格之后大多数逻辑学家对弗雷格关于“意义”与“意谓”的分析都忽视了,而弗雷格的学生卡尔纳普在弗雷格将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区分为“意谓”和“意义”的基础上,将由安东尼·阿尔诺、皮埃尔·尼科尔合著的《波尔·罗亚尔逻辑》(1662年)一书中所提出的“外延”和“内涵”术语分别对应于弗雷格提出的“意谓”和“意义”,从而提出了外延内涵方法,并对内涵进行了形式刻画。卡尔纳普的内涵理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理论:给每个状态描述分配一个确定的外延,内涵就是表达式与状态描述之间的一个函项。例如,一个一元谓词F的内涵fF,其定义域为状态描述的集合W,且这一函项为W中的每一个状态描述w分配一个在w中存在的全部个体构成的集合的子集,即在w中谓词F与之符合的那些个体的集合。
外延和内涵是逻辑学上构成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通常说,是概念所指的对象范围,它说明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内涵则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从语义学角度看,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是意义与所指的关系,也即任何一个词,其语义均有外延义和内涵义所组成,因此,词义的取值范围只能是外延义和内涵义。外延义就是词语所指的对象,内涵义则是词语所具有的一组属性,包括词语的风格、语体、感情色彩意义以及范围大小、语义轻重等各个方面。
词义由内涵与外延两部分组成。外延是词项反映的对象,内涵则是其属性。那么把各家的看法总结一下可以发现被称为同义词的词汇基本上是外延相同,同时内涵相同或有差异的词汇。例如同义词“包心菜—卷心菜”(也有人称之为等义词),两者的外延相同,都是指甘蓝类的菜。两者的内涵也相同。然而这类同义词的成员由于只在形式上有区别,其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它们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增加了词汇的数量,加大了使用者的负担,所以往往都是其中一个被广泛使用,其他的则被逐渐淘汰。另外一类同义词则是内涵有差异,它们有的表现为语体风格色彩的差异,如“会晤—见面”,二者外延都是指彼此对面相见,而“会晤”有书面和庄重的色彩,“见面”则是口语色彩。两者内涵不同。此外“爸爸、爹—父亲—父”,它们都是对自己长辈的一个称谓,但“爸爸、爹”带有口语色彩,“父亲”带有中性色彩,“父”则是书面语色彩。然而这两类同义词在词汇的聚合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其他内涵义不同的同义词聚合。有的则表现为语义范围大小的不同。如“交换—交流”,两者都是指把某种东西交换使彼此都能受益,但“交换”涉及的对象比较具体,“交流”涉及的对象则主要是抽象的。有的表现为语义轻重的不同,如“激动—感动”,两者都表示受到外在事物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变化,然而“激动”比“感动”更要强烈急剧。
可见,所谓同义词,是指那些外延相同,内涵也相同或有区别的词义聚合。同时内涵、外延都相同的同义词只是外部形式上不同,它们的存在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类同义词最终只能保留一个成员。而那些外延相同、内涵有差异的同义词则使我们的表达更加严密精确、多样化。
二、同义词的分类
确定了什么是同义词后,就可以很好地对同义词进行分类了。现在已经知道构成同义词的各个成员必须外延相同,那么我们首先可以根据它们内涵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内涵相同,如“礼拜—星期”;二、内涵有差异,如“青霉素—盘尼西林”、“轻视—蔑视”。除此之外,对同义词的成员的构成语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也有很鲜明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构成同义词的各个成员含有同义语素,由单音节词组成的同义词都属于此类,同时也有双音节词组成的同义词聚合,如:
“多—都”、“交—缴”、“把持—操纵”、“拂晓—天明”
2构成同义词的各个成员含有同一语素,同义词各个词项内涵的不同大多体现在非同一语素上。这类同义词在同义词中占有很大的数量。如“沉重—繁重”、“成绩—成就”、“流转—传播”等。
3构成同义词的各个成员既不含同一语素又不含同义语素:
在这一类型中,构成同义词的各词有的是的外延和内涵都相同,如“礼拜—星期”;有的则是外延相同,内涵却有区别,这类同义词占绝大多数,如“沉着—冷静”、“咽喉—关键”等。
三、结语
词项的词义由内涵和外延共同组成。同义词实质上是外延相同、内涵有差别的词义聚合,同时外延相同是构成同义词的充分必要条件。同义词是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一种词义聚合现象,它们的存在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严密、更加丰富。对同义词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辨析同义词,对以后语文教学和词典编纂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參考文献:
[1]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J].杭州大学学报,1998(4)
[2]王路译,王炳文校.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1
[3]马亮.论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72-78
[4]逻辑学辞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78-79,169-170
[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