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婧(1989.2.18-),性别:女,籍贯:山西太原,单位:上海戏剧学院,学历:2012级硕士,专业方向:戏剧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
最近回顾了一系列陈薪伊导演的戏剧作品,又有幸曾参加了很多陈薪伊导演的戏剧讲座颇有感触。对这位阅历丰富、人生坎坷的导演常常充满了敬佩,她本身就有很多的故事,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位苦难艺术家,难能可贵的是,即使这样,依旧在一切看似黑暗的角落里寻找光明,将剧场奉为神圣的精神殿堂。陈薪伊老师经常在各讲座、课堂中说这样一句话:戏剧是传播美的精神殿堂!执着于一件事物,所有的行动都变得简单而没有功利性。商业戏剧不可避免,但是统治舞台则是这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没有哪个文化发达国家会把利益看得比人文更重。但是,物欲横流、浮躁逐欲的导向使得票房第一,成名第一,艺术屈居不知第几。可悲的是多少从事艺术行业的人都会被利益羁绊,最为可悲的是年轻的我们,我们本该是中国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但是都在做着一个个成名梦,很难挑起中国人文精神建设的重任,因为试图不经历任何坎坷就要步入也正在成长的社会。低俗耻笑,附庸风雅,扪心自问,每个人都有。铭记做一个有良心的戏剧人!我们要做的是人文关怀,是在大众面前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这条路极其艰难,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针对我们的年龄,庆幸我们年轻,我们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精力,永不停歇的走戏剧的路。
先谈谈《吁命》。如果用一个颜色描述,那就是红。性命攸关,不仅仅是病患的性命,更是吴孟超的性命,陈汉奇的性命,中国的命运。但是相同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在以不一样的形式永不停歇地奔跑。甜甜的生命在阴阳之界奔跑,吴孟超的生命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是在挣扎中奔跑,而中国的生命,哪怕是经过红色文革,依旧回归正轨不曾停歇的奔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几个红色场景,吴孟超诞生时血红的舞台,甜甜、刘大海手术时血红的舞台,文革期间大红色飘起的绸缎以及漫天的红光。是这些极具冲击力的颜色撞击着观众的眼球,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也是很多人第一次明白,想表达一种情感,一种意义可以采用这么纯粹的方法,非常有说服力。这貌似也在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要经过血色般的历练蜕变才能继续奔跑,每一次都是脱胎换骨的改变,熬得住也许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这红色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热烈,残酷,又不得不迎头向前。这是戏剧从不停歇的人文关怀的脚步,关怀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生百态,引人向上。
无论《吁命》,《商鞅》还是《艺术家生涯》,《徽州女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执着于美,富有浪漫情怀的戏剧导演关怀着他人的人生,同时演绎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不断创造着美好,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在戏剧的殿堂里,改变我们最多的是人生观,是对他人人生的尊重,每一个人永远都不是非黑即白,去了解他行动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无休止的批判,教会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尊重他人的人生多一份同情与理解。在《原野》中我们看到了对焦母和黑子的人文关怀,看到了每一个“恶人”的做事动机,于是少了一份憎恨,多了一份理解。脆弱的芦苇好比脆弱的人心,“你不懂一个当妈的心思”如此一句母亲的话刺痛了多少观众的心。在所有的戏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戏剧人追逐美的脚步,舞台的美,意境的美,人性的美,无论世俗意义上这个角色是好人是坏人,都能看到创作者努力挖掘人性亮点的影子,坚信每一个角色每一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至此,只能借用陈薪伊老师的一句话表达,创作强化的是诗情,弱化仇情。
《徽州女人》最为悲伤的是最后那句“姑姑”,一辈子的等待、希望,都在这句“你是谁”中土崩瓦解。这是旧社会女人的命运与新时代年轻人心态改变的撞击,不得不承认,导演在这种撞击中挖掘的悲剧的美触动人心,关怀了那个时代的女人,在新时代面前她们永远不是滑稽可笑的,她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同时又肯定了时代的进步。在导演身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她的带领下,解读人生,怀有感叹,不知不觉中竟也有了容人之怀,因为我们懂得去体察其他人生的不易,而不是一味的顾影自怜,所有的新时代的独生子女哪一个不是自怨自艾,抑或狂妄不羁,绝对是一次洗心革面的教育。
执着、纯粹,是我在导演身上看到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想一心探索人性,少受商业侵染难;想坚持自己,当一名浪漫的戏剧人,展现美,建立戏剧的精神殿堂,要对抗并不了解自己而莫名其妙的詆毁难;关怀可怜可悲的人,而在《赵氏孤儿》中坚持复仇的纯粹的正义精神,对现实世界大声呐喊,很难。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戏剧人说过累,因为热爱戏剧。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戏剧人的精神,因为他们亲民,因为他们执着,因为他们教会我们为了美好的事物,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引人向上的理想,就该阔步向前,继续永不停歇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