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
摘 要: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一个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简明直观。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插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助推生态课堂生成,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尝试,谈谈教材插图的类型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科学; 插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31-002
作为一名初中的科学教师,我有幸教完了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的全部六册书,细细品味,不禁有一个深深的体会:这套教材较之旧教材呈现了更多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其“倩影”遍布教材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插图从整体上看,情景交融,形象生动,直观全面地展示了科学之美,蕴涵着浓郁的人文性、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令人耳目一新。在平时教学中有效挖掘这些插图的内涵,充分利用这些美丽的资源,对助推生态课堂将大有裨益。本人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插图的类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材插图的意义与类型
插图是对文字的辅助,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发展,使人更直观地、形象地来认识一些事物,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其作用不可低估。本人对新教材做了统计,六册书共计1444幅图。若根据内容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A:学科知识的插图:绝大多数是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绘制的,是各章节重点和难点内容的高度浓缩。
B:实验类插图:有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有实验基本操作图、有实验装置的安装图、有实验步骤的流程图、有实验现象图等
C:科技类插图:用于呈现科学学科和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科学家教学与教研成果等。
D:知识拓展类插图:用于呈现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信息等。
此外,教科书还设置了类似漫画的场景对话(如第五册第32页图1-37置换反应示意图),这些对话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和谐生动,既准确地抓住学习内容的关键,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上述几种类型的插图内容差别很大,所隐藏的信息也包罗万象,那么如何有效地对这些插图加以分类利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二、应用插图的教学策略
1.图为起点,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本身,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新教材中几乎每个知识点都附有插图,使教材图文并茂,编写者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也往往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好、最直接、最具体的手段。比如在第三册第121页图4-3,向学生展示了当人体所带静电达到一定量时,人的头发根根竖立的情景,学生无不兴趣盎然,恨不得也能一试身手,大大激发了学习科学的欲望。“这仪器在哪里啊?真想试一试。”学生的心声也给教师注入了一股跃跃欲试的教学冲动,师生间达成了极佳的互动默契。
大量精美的图片一方面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图片以其独有的真实、直观等特点传达了一些文字所难以表达的信息。比如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如果用文字来阐述,很可能内容庞杂,而且所涉及的内容也会大大超出初中课标的要求。但是编者巧妙地应用一组图片来说明,图片与文字配合,言简意赅,也极大的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插图的应用可见之妙。
可见,课本的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初中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与所学知识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图为依据,联系实际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熟练地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了解其中的奥秘,并通过实验加以体现,对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是极其有益的。所以我经常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来自生活中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图片,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密切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感到学中有趣,学中有得,学而有用。D类插图就能很好地让学生感知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领悟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动力作用。
如第四册第14页图1-38电话机原理,编者详细解释了电话机的原理,之后又提出各种具有人性化和特殊用途的电话机也呼之而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通过对现实事物深切地分析,使学生对插图中所蕴藏的科学知识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对所蕴藏的技术也能有较感性的认识,从而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体验。
3.图为基点,提升技能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实验与探究插图,它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科学课本中有关实验和探究的插图种类有多种,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说明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比如粗盐过滤装置图(第三册第36页图1-52),编者以图代文,简洁明了,把过滤所需的仪器,装置的注意点一一呈现(一贴二低三靠),学生依据教材的插图就可进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又如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第四册第108页图3-77),编者用连续图示的形式展示,使学生更能直观地了解课本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实验内容现象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均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插图除上述功能外,还可以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如第一册第54页图2-26消化系统;第二册第79页图2-72眼球的结构;第二册第129页图4-4天文望远镜等等,上课时即使无实验器材,教材的插圖讲解也很清楚,克服了仪器不足的空洞解说,加深了印象。
4.图为桥梁,培养思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还能引领学生进入广袤的想象空间,点燃思维的火花。
如在引导学生观察“水果电池”这一插图(第三册第144页图4-47)时,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探究色彩的问题:(1)水果电池中的正负极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说明?(2)一个水果电池能产生多大电压?并引导学生挖掘插图内涵,提出探究问题:(3)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因素有哪些?(4)水果电池的导电性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设计方案探究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当然这类插图进行设疑激思时应注意: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以引导,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形成问题的“滚雪球效应”。
可见,借助插图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可谓一举多得。
5.图为依托,渗透德育
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甚至是隐蔽的。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敏感地抓住并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使思想教育巧妙的渗透在学科知识教学中,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教材C类插图中有很多科技生产的图片,科学史料图和科学家肖像,这些插图都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恰当地应用此类插图,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将大大激发学生关心人类文化的兴趣,让教学成为一种生活美术教育。
比如第二册第100页图3-39刊印了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的肖像,我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一个真理并不那么简单,而要经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此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为科学发展而作出重大贡献的光辉形象,此刻他们的心灵定会受到震撼,情操也定会受到熏陶。又如教材中刊印了湿法炼铜的照片(第五册第34页图1-39)。在教学中我结合材料介绍了湿法炼铜的主要原理,并饱含深情地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用科技服务于人的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新教材中的插图是一块未经细细雕琢的璞玉,浑厚而略带羞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悉心揣摩这一幅幅小小的插图,仔细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小小的插图“活”起来,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大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材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我们的科学课堂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让插图走近孩子,让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让插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新课程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2]朱清时.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1-4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7
[3]朱清时.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5-6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4]李晓文,王莹编著.《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