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克兵 秘鹏 姚会田
摘要:目的:探讨安次区农村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同)患者医嘱不顺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安次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治疗的慢性病患者689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医嘱不顺从的影响因素。结果:258例慢性病患者中,医嘱顺从率52.7%。不顺从的原因主要有:对疾病认识不足(38.9%)、就诊医师讲解不清(31.8%)、文化水平低(12.4%)、日费用支付高经济困难(10.5%)、用药方法不习惯(5.2%)、其它(1.2%)。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个性化用药方案,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医嘱顺从率。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医嘱不顺从性对策
慢性病是一组威胁国人健康和生命的杀手,它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2。病人对医嘱的顺从是治愈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国外研究表明,病人对医嘱的顺从性明显低下(<50%)1。 本文通过对安次区农村慢性病患者的调查问卷,探讨本地区慢性病患者医嘱不顺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8月-2013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医的安次区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患者,选取年满18周岁,具有自主能力,能回答问卷问题的患者689例,其中男366例,女3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3岁,平均56.3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276例,糖尿病173例,癌症105例,慢性呼吸道疾病135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医院就诊情况、对疾病的认知度、经济状况、用药习惯。由护士向病人发放,护士跟病人说清填写问卷意义,得到病人充分理解后,由病人当场填写。对于文化程度低的病人,由病人口述,护士代为填写,并对填写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追踪访问,了解患者对医嘱的顺从状况。
1.3医嘱顺从性评价
顺从:按医嘱服药,很少漏服,不随意变换药物,按疗程要求及时复诊;不顺从:很少按医嘱服药,对治疗方法、效果怀疑,随意变换药物,随意停止服药。
2 结果
689例慢性病患者中,医嘱顺从率52.7%。不顺从的原因主要有:对疾病认识不足(38.9%)、就诊医师讲解不清(31.8%)、文化水平低(12.4%)、日费用支付高经济困难(10.5%)、用药方法不习惯(5.2%)、其它(1.2%)。与性别、年龄无关。
3 对策
3.1 开展健康教育
慢性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观察或治疗。病人必须清楚疾病,理解治疗方案本身意义才能遵从医嘱。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向病人讲清他得的什么病,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告之治好疾病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正确用药,更决定于其是否严格执行医嘱用药。针对不同人群,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态度和蔼、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单易懂,结合一些具体的示例,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2 实行个性化方案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根据他们的经济状况,工作性质,采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简化治疗方案,做到药物种类最少、服用最方便、副作用最轻、疗效最佳的方案。根据疾病控制水平、预期治疗效果、文化水平、经济状况以及药物的性价比,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3.3 行为干预
实践证明,行为干预可以提高医嘱顺从状况,多重干预比单一干预更为有效。向患者和家属详细告知服药方法、疗程、疗效及复诊时间,向他们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要求家属督促患者服药及复诊。医护人员及时的电话回访显示了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能提高病人的医嘱顺从决心。
4讨论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专家表示,我国慢性病已经呈现“井喷”状态,并且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担。
WHO总结有关文献后报道:不遵从医生医疗计划行为高达74%;按时按量服药的为25%~60% 2。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这个阶段呈现“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點。慢性病的治疗需要终身的治疗过程,医嘱顺从性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医嘱顺从低可直接导致治疗失败,只有当患者充分认识遵医用药的重要性以及对医护的学识及行为充分依赖,医生所提出的用药方案才能享有更好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Laskin DM. Following thedoctorsorders. J Oral MaxillofacSurg,1994May,52:437~443
2WHO imposing adhere behavior with treatment regimens.Geneva Switterland[M].WHO.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