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瑶:欲望与世俗的上海形象代言人

2014-04-29 00:44董博宇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王琦瑶欲望世俗

董博宇

摘 要:《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深广象征意义和浓郁悲剧色彩的当代长篇小说。王安忆将女主人公王琦瑶作为上海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来塑造。作品通过这个充满欲望与世俗的小人物一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折射出上世纪40至80年代间上海的风雨沧桑,表达了作者对于上海历史和文化的感悟。

关键词:王琦瑶;上海;女性;欲望;世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1

《长恨歌》发表后,研究界普遍认为“海派文学”有了传人。的确,《长恨歌》以形象化的手段写就了一部上海的现代史。王安忆本人也明确地表示,“《长恨歌》里我写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但……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1]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通过女主人公王琦瑶的庸常生活,展示了上海20世纪40至80年代40多年的风雨沧桑。

一、欲望化物质世界的牺牲品

“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2]在充满物欲的大上海,女性必须像一株紫藤,找到自己攀附的支点,才能爬到令人炫目的高位。王琦瑶参观电影厂,看到女演员被害死在床上的拍摄场景,这成为王琦瑶悲剧生命的暗示和底色。从杂志的封面人物到“沪上名媛”,“怨艾之心生起,欲望之心也生起”。这两种祸根一样的东西,深深埋进了王琦瑶的内心,命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王琦瑶一生苦心经营着自己的感情和财富,但是在与男性的情感世界里,她屡屡失利。她也曾想以自己的财富换取一生的依靠,但金钱不能给她幸福的允诺。最后,她因自己无意走漏了根底,惹来青年“长脚”为谋得她的钱财而害了她的性命,如同她40年前在片厂亲眼见到的拍摄场景一样。金钱是物质名义下的一把双刃剑,王琦瑶曾因之享尽浮华,也因之酿成自己的惨剧。

二、在世俗中坚忍地生存

王安忆在小说中这样写道:“王琦瑶的日子是典型上海屋檐下的日子,有着仔细和用心的面目。……它是供那些小人物的切碎了平均分配的小日子和小目标。”这不仅是王琦瑶的生活,更是所有上海人的生活。王安忆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以王琦瑶的命运变幻体现城市的时代变迁和文化内涵,写就了一部上海的民间生活史。

王安忆说,“我是直接写城市的故事,但这个女人是这个城市的影子”。弄堂是上海文化的温床,闺阁则是弄堂的精髓。“千千万万”个王琦瑶成长于弄堂的闺阁里,她们与弄堂一样,融“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于一身,集典雅与俗气于一体,呈万千妩媚又洗尽铅华。王琦瑶一辈子奉行着“低调主义”来追求她心里想要的幸福,她从未因为自己出了名而张扬,反而越发地平静,这使人们对她的非议渐渐失去了兴趣,流言从而消散了。邬桥嫁接着王琦瑶的旧生活和新生活,就像桥“它有佛里面彼岸和引渡的意思”。王琦瑶到邬桥作为人生的过度,是不情不愿的,也注定了她要离开邬桥,因为“邬桥是疗病养伤的好地方,外乡人却无一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

上海这种打不败、压不垮的品质来自“弄堂”、“流言”、“邬桥”之类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自每一日柴米油盐,来自平民勤勤恳恳的日常生活,因而它具有最坚韧的质地和最耐磨的持久,它“没有一点非分之想,猛然间一回头,却成了传奇。”[3]

三、上海:女性化的城市

《长恨歌》看似写的是主人公王琦瑶的人生经历,事实上却凝聚了大上海40多年岁月的整体风貌。1940年代的王琦瑶被评为“沪上淑媛”、“上海小姐”;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王琦瑶虽积极追求幸福,最终却以独自承受抚养孩子的结果告终;1970年代至1980年代,王琦瑶再度浮出。王琦瑶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剪不断的伦理纠缠,其实也是这城市自身生生不息的呼吸。

为了强化上海是女性化城市的观点,王安忆表面上采取无性别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实则具有明显的女性叙述倾向,她采用阴性特征浓郁的鸽子视角,让它成为王琦瑶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人。不仅在小说开篇就有生动的鸽子描写,故事情节的延伸与推进中鸽子视角也无处不在:程先生死时“只有鸽群,不时从屋顶惊起……它们看到的最多,每一件悲惨的事情,以及前因后果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在王琦瑶被长脚杀害时“只有鸽子看见了。这里四十年前的鸽群的子息,它们……什么都尽收眼底”。

为打破男性视角的主导性地位,王安忆还在叙述王琦瑶悲情一生之外,将王琦瑶生命里的男人女性化了,赋予了他们多情、细腻、怯弱的性格,将整个故事始终置于女性视角的把握下,为王琦瑶悲情的一生也做足了衬托。事实上,这几个人物是上海不同历史时期几种文化形态的符码,国民党政治的瓦解、市民阶层的软弱、资产阶级遗少的无能为力、新时代对旧时代的追怀以及都市强烈的物质欲望对道德的倾轧,这些因素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内涵的全部,而他们其中任何一股力量又都是难以承担和改变上海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就像这些男人都无以拯救王琦瑶的命运一样。

综上所述,王琦瑶是上海的形象代言人。她一生的命运更迭不仅是一部女人的史诗,更是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从王琦瑶的形象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时期上海人最本真的性格。他们从小就深谙处世之道,善于從日常生活中去找寻人生价值,与此同时,他们也还有一些都市小市民习气,即对物质的狂热追求,铸就了他们务实的生存态度、功利的爱情婚姻观和强烈的虚荣心。王琦瑶一生的命运起伏,恰好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波澜起伏,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上海的兴衰史,是上海现代化进程的象征。

注释:

[1]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75.

[2]王安忆.上海的女性[A].王安忆.独语[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52.

[3]王安忆.寻找苏青[J].上海文学.1995(9),33-34.

猜你喜欢
王琦瑶欲望世俗
此恨绵绵无绝期
沪上淑媛
不愿向世俗投降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长恨歌为何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