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不再是狭隘、局促的照本宣科的阅读教学,而是在大语文观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在学生的积极阅读行为中,要求学生既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又汲取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阅读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的新概念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如何把有效的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试图从设置问题入手,深挖文本资源和文字训练基点入手进行探究。
巧设疑问,加强朗读训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一切思维的开端,所以说思维应从设问开始。语文阅读课堂上,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就是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师生课堂交流中不斷提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就要着眼于把文本语言进行重组,然后内化的过程。鉴于此,精心设计问题就必须将问题的设计上升到学生课堂上的说话兴趣和说话质量来考量,以提高课堂实效。
一次在听一位老师教《蒲公英》这篇课文时,笔者发现她有意识地通过训练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重组课文内容的好做法,课堂上,教者从抓住文本的训练点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实现了阅读的境致。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太阳公公的话时,她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轻声读一读,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在学生熟读之后,这样提问:“你们读懂了吗?谁说说太阳公公告诉‘小降落伞们什么呢?”学生们纷纷答道:“太阳公公不让小蒲公英到沙漠里去,因为那里看上去金光闪闪,其实是一个陷阱。”“银花朵朵的湖泊是很美的,不过那全是水,不适合我们生活。”“那黑黝黝的泥土看上去并不美,但那正是他们生长的好地方。”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已能看出他们已经读懂了太阳公公的话了。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踏踏实实地才能有成就。
挖掘文本,落实口语训练
口头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交际也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好有效的口语训练。在课堂上笔者尽可能地发掘课本资源,落实有效进行口语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本只是一个范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自身的资源来提升阅读、写作、说话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将语文基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尝试从文本出发来发掘适合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训练点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课堂上,笔者选择了第七自然段这样引导学生:太阳出来了,就在小露珠想大家告别的时候,向日葵、喇叭花、白杨树他们会怎样和小露珠一一告别呢?请大家用填空来完成,出示提示: ,好像在说:“ 。”出示此题后,笔者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情等,以增强语句的生动感。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要求学生仿照第二、三、四自然段说:“ 。” 说。通过以上形式的训练,让说话训练难度大大降低,使得学生的说话能力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断提升。
找准基点,拓展文字训练
夯实基础,方能凸显能力。语文新课标依然强调语文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文本实际,选择恰当的语言训练点,使学生有机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课堂训练习题中,有时,一个有效的训练点的选定,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有效解读文本的效用。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盲目地进行遍地开花式的训练,确立训练点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基点进行训练,这样才能达到扎实有效从而达到有序高效。
在教学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这一课时,笔者从课后习题中寻找训练点,发现只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3个大问题就能解决,尝试之后,感觉很有实效。笔者把重心放在了第二个问题上,让学生先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平时谈论得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说:要想想文章用了什么方法去做细节描写;要看看文章的结构;有没有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于是笔者让他们去思考叶圣陶是怎么去改编这个故事的。经过思考,有学生发现了文章人物的特点明显,在文章中能找到体现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如牛郎“心眼儿好”“辛勤劳动”,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王母“暴跳如雷”“严厉惩罚”等。还发现了文章的叙述语言很平实,情节内容安排得很紧凑。通过对比,学生明白适时地用简练的语言能够达到让对方迅速明白的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做到全面、扎实、有效的提升,把有效阅读教学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教师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思维确立训练点,抓住训练的有效基点,依托文本的侧重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注意各个训练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语文课堂上成思维训练课,上成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课,从而很好地实现语文的双基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