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2014-04-29 13:44欧阳大霖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侗族民歌保护

欧阳大霖

摘 要: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讲究平仄韵律,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侗歌文化。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文化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词:侗族;方言区;民歌;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2

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讲究平仄韵律、内蕴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就侗族北部方言区流传的古歌、情歌、礼俗歌等文化资源及其传承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以探求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侗族北部方言区文化简述

侗族北部方言区主要包括贵州省的天柱、锦屏、三穗、剑河及湖南省的新晃等地。这一区域由于清水江交通便利,较早便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触,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并使之与本土文化有机相融,形成了汉侗兼具的文化特征。

随着封建王朝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不断加强,促进了侗族地区与全国各地的交往、联系。历代都有一些著名文人学士因各种原因先后来到侗族地区,对传播汉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盛唐进士王昌龄曾于天宝(公元742—755年)被贬谪为龙标县尉,创立龙标书院,传授汉文化。”【1】(P320)这算是侗族地区开办汉文化学校教育的肇始。北宋、南宋,尤其是明代,在朱元璋“教化之道,学校为先”【2】(p390)的倡导下,包括侗族地区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些客观上促进了侗族地区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侗族北部方言区在封建时代就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浸润于熏染,使得当地教育之风盛行,形成了人民群众崇尚教育文化的大背景,于是形成了当前别具一格的侗族北部方言区文化圈。

二、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文化资源

侗族民歌在以歌娱人的环境中得到不断发展、创新,继而形成了自身丰富多彩的侗歌文化。北部侗歌形式对仗工整,讲究平仄韵律,并有大量典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包括古歌、山歌、情歌、酒歌及礼俗歌等。

1、古歌。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中的古歌涵盖人类起源、先祖迁徙、神话故事等内容。如《开天辟地》,包括《洪朦世界》、《盘古开天地》……《天皇》、《地皇降世》……《人皇》等十八个部分共713行,叙述了世界从最初的“一无三光照天地……”到“天生人皇九兄弟,就认分作九州城……”【3】(P9)这首古歌将天地及人类及世间万物的起源作了叙述,是中华传统朴实的自然观的表现,歌谣中出现诸多佛教、道教神佛及天皇、地皇、人皇等形象,表达了侗族民众与自然界事物和谐共生的朴实思想,同时也折射出侗族北部方言区文化圈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各种文化有机交融的表现形式。

此外,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古歌中还有叙述原始时代兄妹开亲的《姜良姜妹》、歌颂善行的《洛阳桥》、描述世外桃源美景的《桃源洞》等。

2、情歌。情歌是侗族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以“玩山对歌”形式表达爱意的一系列歌谣,包括《探情歌》、《初相会歌》、《借把凭》、《架桥歌》、《思念歌》、《成双歌》等。如《新的伴》:“莫做渔网千个眼,要做蜡烛一条心。”【4】(P170))这些情歌表达了侗族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定情后,强调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一心一意深爱对方,不能像渔网一样多“心眼”。这些语言内容上朴实生动,通俗易懂,形式上讲究韵律,朗朗上口,用活跃的形式将侗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严肃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3、礼俗歌。礼俗歌是侗族北部方言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婚嫁中唱的歌谣,主要《伴嫁歌》、《官亲歌》、《酿海歌》以及各种酒歌。如《好日好时分花秧》:“好日好时分花秧,一园分花两园香”,【5】(P317)这首歌谣是伴嫁歌中的一首,是姑娘出嫁时邻里劝说父母唱的,意思的为人父母者在女儿离别时不要过度伤感,要把女儿出嫁当做开枝散叶的大好事来理解,每家都有儿女,男娶女嫁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这实际表达了侗族民众对男婚女嫁的豁达态度。

4、劝世歌。劝世歌是侗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为了维护家庭、社会和谐而编唱的系列歌谣。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尊兄爱弟》、《结友要真心》、《夫妻要同心》、《家庭要和睦》、《劝戒赌》等,如《孝敬父母》:“父母恩情大如天,莫把双亲丢一边。”【6】(P130)劝诫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不要冷落、虐待老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侗族社会通过歌谣形式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对于这一传统美德的传承是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彰显了侗族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更是通过歌谣的形式警示世人。

5、劳动歌。侗族是勤劳善良的民族,崇尚劳动是侗族民众的传统美德,在劳动过程中侗族民众用歌声表达自己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憧憬。侗族劳动歌表达的都是积极劳动、争取丰收的理想,如《十二月农事》中的:“三月清明交谷雨,一年之计正当急”,这首歌展现了侗族民众阳春三月勤耕细作的劳动场面,表达了勤劳的侗族民众朴实的春种秋收观念。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侗族社会而言,这些内容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6、祭典歌。祭典歌是侗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举行的一系仪式活动中所说唱的歌谣,主要有《上梁吉利歌》、《开大门吉利歌》、《龙灯吉利词》、《吊唁亡人词》等。这类歌谣唱词多为祈求吉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老少安乐等。如《龙灯吉利·扫寨》中唱词:“天瘟扫到天堂去,地瘟扫到地州城……五瘟百怪龙带去,黄龙带下海中存。”【7】唱词以“龙神”的名义将“天瘟”、“地瘟”、“麻瘟”、“痘瘟”等“五瘟百怪”扫得干干净净,留下一个四时清吉、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盛世,这是民众的最大愿望与理想追求。从这些唱词中蕴含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对自然界及人生中出现的一些灾异的畏惧,如对火灾、水災、地震以及人生中的麻疹、水痘等自然灾害和病痛的无可奈何,所以极度希望回避所有灾害追求幸福生活的微妙心理。实际上正是侗族民众趋吉避凶、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的概括。

此外,侗族北部方言区地区还有反映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状况的《时政歌》、巫医唱的《傩歌》、善男信女朝山拜佛唱的《佛歌》以及反映侗族儿童天真无邪的儿歌等。这些丰富的民歌文化资源为侗族北部方言区民众日常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成为侗族北部方言区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三、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的传承情况

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内容丰富,不同的民间歌谣的传承形式不尽相同,各类歌谣都有不同的说唱场合或途径,如歌场、宴席、祭典仪式等等。

歌场歌节传承情歌。侗族地区一年之中有诸多节日,为青年男女提供社交机会,即侗族社会民间说的“玩山赶坳”或“赶戊”。侗族青年男女到歌场对歌择偶这一独特的婚姻自主形式,使得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中的情歌部分得以传承至今。当前,侗族青年男女大多因求学、务工等原因走出山门,影视、网络、通讯工具在侗乡普及,婚恋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玩山赶坳”的主体也由青年男女变化为热爱民歌的中老年群众,侗族情歌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危机。

民间习俗传承礼俗歌。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可以说无时不歌、无事不歌。如酒席上的酒歌对唱,可以从历史故事唱到现实生活;女子出嫁时的《伴嫁歌》就是女子与玩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对唱形式表达离别之难舍之情的歌谣;新娘回门前“皇客”恭贺主家所唱的《酿海歌》等。侗族社会这些习俗为传统礼俗歌提供了一个传承平台,当前侗族社会礼俗歌还有较广的流传范围,但传承者往往是50岁以上的少数人,青年一代对此了无兴趣,存在断代危机。

独特仪式传承古歌、祭典歌。在侗族社会中,目前仍有不少形式神秘的仪式,如传统起造文化中的祭梁、开财门、架桥、“冲傩”等,在演绎这些仪式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不少的民间歌谣,如在起造文化中,以鲁班名义恭贺主家的起造祭典歌当前仍活生生地流传于侗族民间。至于古歌,如《姜良姜妹》主要是在“打老师”仪式中通过傩师传唱,《桃源洞》主要是每年中元节妇女们通过“跳七姑娘”这一活动传唱。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民俗活动中的仪式性也逐渐淡化,这些民间歌谣传承情况也不乐观。

四、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的传承、保护策略

民族民间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精神食粮,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民间故事、歌谣)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8](p401)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无论是对于人民群众,还是中华多元文化发展,都具有异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本身具备扎实的群众基础,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潜藏危机。

任何文化的传承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在当前要实现活态传承、保护、发展,必须对其传承发展的本源作出思考。筆者认为要对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进行系统的保护、传承、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首先,侗族北部方言区地区党委政府加强引导,将这一文化资源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相关部门可以开展系列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自觉,同时还要在原有歌场划定区域加强生态保护,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传承侗歌文化的场所,在保留民俗的前提下传承民歌。

其次,对民间代表传承人进行认定,鼓励这些代表性传承人传授民歌,并适当予以经费支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要及时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将系统的古歌及其他歌谣进行整理、搜集,确保传统文化不流失。

第三,相关部门加强青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将培养对象与当地学校及民族文化研究部门、文化部门联合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从而实现传承、研究合二为一。

第四,在旅游开发中实现传承发展。在当前的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挖掘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的旅游价值,使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与已经初步开发的南侗文化(侗族大歌、建筑)相互辉映,构建成绚丽斑斓的侗族文化整体和丰富多彩的侗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2]孔令中.贵州教育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3][4][5][6]天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三套集成·贵州天柱县歌谣卷[Z],1995

[7]见贵州省天柱县凤城镇雷寨村杨光耀先生抄本。

[8]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四)【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侗族民歌保护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穿花衣 唱民歌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