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郭大伟
摘 要:随着新闻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深度报道是保持媒体对人们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而由于记者报道的客观性要求和其专业局限性,专家参与到新闻中就成为了必然选择。虽然专家参与能够弥补记者知识面的缺憾,让新闻更有权威性,但是现阶段专家参与新闻有时仍存在不足,这些均需要记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加以认识并注意避免。
关键词:新闻;深度报道;专家;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06-02
一、新闻深入报道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仅仅在数十年前,记者的工作还主要局限于将他们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通过媒体呈现给人们。尤其是电视媒体,记者有时只需将新闻画面展现给观众,而并不需要对其做过多的描述。随着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媒体平台的出现,人们对于新闻媒体变得更加具有选择性。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仅仅展现给人们记者的所看及所听,是很难吸引观众(听众或读者)的,他们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解释。而这需求,在报纸这种平面媒体尤为显著。在缺少画面效果支持的条件下,要与其它类型媒体相竞争,就要尽可能的将新闻做的更加深入,从而吸引读者[1]。而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获得新闻信息的途径以及习惯发生了改变,并对传统的新闻业造成了冲击。互联网在新闻报道的时效上更加迅速,几乎可以做到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步;它同样能够呈现新闻事件的声音和画面,这使得电视媒体不再具有优势;其标题式的选择性浏览方式,满足了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快餐式”的新闻获取需求。因此,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要想保持其活力和竞争力,对新闻事件的更深层次的报道则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以往,新闻事件本身是新闻报道的主角,记者的工作主要是描述事件,其中最主要的报道形式是告诉受众新闻当事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随着新闻报道更深层次的要求,记者的报道向解释性的方向出现了转变。现阶段,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方面,记者需要作为一名出色的观察者,对新闻进行描述;另一方面,记者还需要充当分析家的角色,对新闻进行分析。而好的新闻形式,不仅仅包括新闻事件本身的描述,还要求对新闻故事进行不同角度的勾勒,对背景进行说明,解释其重要性,并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估计。而另外,新闻报道同样需要“冲突”,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报道。如何让人们选择并接受這条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而缺少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尖锐问题及其解释的报道,只能使新闻当事人满意,但对观众吸引力则大打折扣。正如前NBC新闻总裁Reuven Frank在他的书中所指出的:“新闻报道应该在不牺牲事件的真实性和新闻人责任的基础上,要展现出一种戏剧的特点。它应该有结构和争论,问题和结局,高潮和低谷,开始、中间以及结尾。要让新闻报道变成新闻故事。”只有这样的报道,才是成功的,吸引人的新闻[2]。
二、专家参与报道的原因
由于对于新闻报道深度的追求,记者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大多记者所涉及采访的范围相对较广,很难做到对各个领域的了解。即便是只针对某领域的记者以及所谓的专家型记者,其专业背景知识以及深邃的专业洞察力也很难与从事该领域研究多年的专家相比。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专家的言论较以前更为频繁的出现在每天的新闻报道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记者希望通过专家的言论,来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新闻报道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接纳程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内容的是否具有权威性。而新闻中应用专家的言论,由于更加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及良好的背景(如:经历、头衔、社会影响力等),即便与记者表达同样的内容和观点,却要比记者的叙述更加具有权威性,从而更加能够取得观众的信任,被受众接受[3]。
第二,记者需要专家对他们的新闻稿的结构以及结论进行确认、支持。现在新闻源多种多样,涉及各个专业领域。有时记者对于某专业领域相关新闻稿虽然能够形成自己的解释及结论,但有时候并不十分确定,这时他们会寻找专家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中,以寻求对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个吸引人的新闻稿件有时需要制造“冲突”(即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记者又很难接受将自己可能肤浅的对立观点带到新闻稿中,这个时候专家的引入,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现在新闻报道的解释性、研究性的转变,迫使记者需要专家的帮助、咨询来解释说明新闻。虽然记者在新闻报道的制作以及通过各种技术锐化新闻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他们仍然需要专家来发展新闻故事并使新闻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而且,由于现阶段信息的更加便捷,更多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的不断涌现,记者也要不断应对新的新闻事件,这使得记者根本没有时间去对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专家的咨询可以快速的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并能够使原本简单的陈述提高一个层次。
三、专家参与新闻报道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专家参与到新闻报道中与记者之间的互动存在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常发生于记者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解释并说明新闻事件而咨询专家时。客观性是记者的职业要求,因此,有时记者不便在新闻报道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需要将一个在新闻冲突中保持中立的人(独立的权威人士或专家)带到新闻中充当仲裁者或评论者。这时记者会同专家进行沟通,以期获得对他们已形成的框架或结论的支持,或通过专家来表述他们的观点。但这种形式的交流常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记者在沟通中可能会通过提问等方式对专家进行诱导,以使其朝向他们已有的结论方向进行,而这种交流在记者达到其目的后,同专家的交流也就停止。
另一种形式是由于新闻背景及相关知识的复杂性,记者需要咨询专家来解释、说明,并帮助其理解新闻事件。记者与专家的沟通内容随着对新闻的解释的增进,以及记者的理解深入,其对专家咨询的需求也不断改变。这样可逐步增进记者及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而这种交流的方式,通常以新闻报道时间或篇幅的终点而结束。在这种形式的交流时,记者和专家有着良好的沟通,记者根据新闻的内容和框架有自己的看法理解。显然,这种形式的交流要比第一种形式更加具有互动性。
四、现阶段专家参与新闻中的不足点
虽然专家经常出现在现在的新闻报道之中,提升了新闻的专业性,但是仍有許多地方存在着不足。
首先,专家对于新闻报道的咨询范围应该再扩展。现阶段,一个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一般是由记者做出判断,而很少有专家参与其中。而记者判断出发点是其是否对观众具有吸引力,这虽然代表了人们对新闻的偏好,但缺乏专业的指导,有时会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做出误判。由于新闻所具有的对观众的教育、引导的特性,这种误判可能会对传递给人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可能对新闻当事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决定对该事件报道后再专家引入,虽然可能会对先前的新闻价值判定做出直接或间接指正,但是这样可能会对新闻媒体的公众信誉产生影响。比如曾几何时,某媒体报道某速冻食品检测出某细菌,并在报道中对该食品公司进行间接的批判。但在随后的报道中,专家指出媒体的错误,虽然还了新闻当事者的清白,但在事件的过程中,食品公司和媒体均为受害者,他们的形象和信誉都受到了损害。因此,专家对于新闻的参与,不应仅仅局限在对新闻的解释和分析上,而且在新闻制作的源头参与其中,从而根本上提高新闻的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对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作用。
其次,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专家基于其客观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模糊、不确定的回答或者期望之外的回答。而这些回答,有时并不是记者或观众所期待的。因此,在记者与专家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诱导或间接要求专家提供准确回答或期望之中回答的现象[4]。但事实上,这种包含不确定、预期之外回答的新闻报道才是一种真实的新闻,才能传递给人们真实准确地信息。记者在交流过程中应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再次,虽然专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但是专家通过新闻所呈现的只是他们的个人意见。这些研究结果或者结论有时并没有通过同行们的广泛了解和认可。这些意见虽然是基于他们个人或深或浅的洞察力而获得的专业判断,但是专家的个人偏好及经历在这其中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专家在媒体上称,板蓝根能够预防H7N9禽流感的发生,随后又有别的专家予以否认。这发生的过程中,即有新闻媒体因出于对疾病预防方法迫切需求,而对专家提出诱导其表达个人观点的提问,也有学者在面对媒体时,并未完全转换其个人角色的观点的表达。专家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有权表达他们的观点。虽然专家观点和其作为普通人的观点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但是,由于新闻的播散性和导向性,当专家、学者在新闻中出现时,其已经不能作为一个普通人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样,记者也有责任、义务来保持专家的真实可靠,从而使新闻中的评估真实、专业,而并非普通人的个人观点[5]。
总之,新闻的多样化表达展现和专业权威的树立,新闻媒体竞争力的加强,除了新闻本身的魅力之外,记者和专家的密切合作不可或缺。专家答疑解惑、专家弥补记者知识面的缺憾,专家让新闻更有权威性,同时,记者本身也应做好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不应为了吸引受众而夸大事实,偏离新闻真实性这一关键。更不要一知半解,误导受众对新闻事实的了解和分析。再者对于请入新闻事件分析的专家学者更不能诱导其朝记者的意识之路上行走,一定要最大空间的让专家发挥其专业性的分析,让新闻事件更饱满,更有新闻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亮.新闻报道的『深度』探寻[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4).
[2] Albaek 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perts and journalists in news journalism[J].Journalism,2011(3).
[3] 何愿.新闻受众接受新闻时的影响流分析[J].科技传播,2010(14).
[4] 叶慧珏.新闻点评中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之间关系的异化可能[J].新闻大学,2007(2).
[5] 吴辉.新闻报道中专家言论“四忌”[J].声屏世界,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