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颖
摘 要:本文根据国标舞的市场需求和文化内涵,分析其产业化趋势,典型案例选取每年7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具体探讨国标舞所带来的产业效应,同时,联系黑池舞蹈节和阿根廷探戈产业的运作模式,试图为我国国标舞产业化发展寻找对策。
关键词:国标舞大赛;运作模式;产业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54-03
国标舞,全称国际标准交谊舞(Ballroom Dancing),又称“体育舞蹈”,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流传的男女双人舞蹈。国标舞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系列十个舞种。其中,拉丁舞分为伦巴、恰恰、桑巴、斗牛和牛仔五个舞种;摩登舞分为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和维也纳华尔兹五个舞种。每年的7月份,深圳都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国标舞界的焦点,因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固定在这个月举行。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来自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对选手汇聚深圳,前来参加比赛。近年来,深圳的国标舞开始出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初步形成了以赛事为核心,带动周边产业共同繁荣的运作模式。
一、国标舞产业化发展潮流
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有较为完善的交通、通讯、媒体、餐饮、酒店、服装、场地等服务系统作为保障;反之,体育市场的繁荣将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餐饮酒店零售业繁荣,刺激广告、房地产的迅速成长,激励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它对城市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为: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就业,提高民众凝聚力,带动城市软环境的建设[1]。国标舞是舞蹈艺术与体育运动的结合,有人称之为“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大型竞技赛事,国标舞的赛事与当地经济、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不同城市各具特色的国标舞产业链。
(一)英國“黑池舞蹈节”与赛事城市经济
对于世界上所有国标舞的爱好者而言,“黑池”是他们心中向往的舞蹈殿堂。截止2013年,“黑池舞蹈节”已经成功举办了88届,成为世界国标舞活动之圣地。黑池是英格兰中北部的布莱克浦小城,每年5月底,世界国标舞高手汇集于此,争相追逐国标舞界的最高荣誉。在布莱克浦,行走于街上的行人也会下意识地合着周围小店传出的音乐节拍舞动身体。整个城市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舞池。
如今,“黑池舞蹈节”已不仅仅是一个舞蹈赛事,更是一个节庆活动,包括比赛、论坛、会议、讲座、产品交易、人才交流等众多环节。除了为期7天的国标舞锦标赛以外,还有大师班课程、世界性国际标准舞会议、舞蹈服装及舞蹈用品汇展等。国标舞产业的发展给布莱克浦当地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舞蹈服装展一项,其经济效益就非常可观,即使是一件用不到三尺材料的拉丁舞女选手服装也动辄上千英镑。布莱克浦的剧场王后大厅里可以容纳上千观众,二楼靠后排的座席一天的票价要30英镑。舞蹈节期间络绎不绝的客源,使得街头巷尾的家庭旅馆和快餐店无不爆满。除了前往参赛的选手,舞蹈节期间,城市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众前往观看比赛,旅游观光。
“黑池舞蹈节”拥有自的官方网站,相关的比赛信息、门票订购、往届赛事资料、赛事期间的餐饮住宿以及各类国标舞知识都能到其网站上查询。通过互联网,舞蹈节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传播。黑池国标舞公开赛由最初的地方性、地域性赛事,上升为国家性乃至世界性的比赛,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产业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其独特的舞蹈比赛形式影响着这个小小城市的发展轨迹。
(二)阿根廷探戈产业
阿根廷探戈发源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港口地区,集音乐、舞蹈、歌唱和诗歌于一身,是阿根廷的“国粹”之一,已经成为一项收入可观的文化产业。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卡米尼托”街上,各种与探戈相关的舞厅、酒吧、电影院、剧院、工艺品店、餐厅、旅店、书店琳琅满目,而且几乎到处都渗透着探戈舞的文化特色。
近年来,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促进探戈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探戈演出团体的频繁出访与巡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探戈热”,打响了阿根廷探戈品牌的知名度。有种说法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它甚至可与美国的可口可乐品牌相媲美。据统计,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各个探戈秀场、餐厅和酒吧,每晚有3000人左右观看探戈表演,其中70%的观众是外国游客。由舞蹈演员、乐手、影音产品、书籍及布宜诺斯艾利斯著名的探戈晚餐秀餐厅等等构成的阿根廷探戈产业链,每年在全世界创造出超过20亿美元的价值,而阿根廷每年从中得到的回报是1.8亿美元,相当于阿根廷葡萄酒和其他酒类产品出口创汇的总和。探戈产生的经济价值,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探戈产业,反过来又保护了探戈这种舞蹈艺术和赛事形式。
(三)“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的产业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的舞蹈活动多是依靠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参与慰问、庆典、宣传交流等形式的非商业性演出,甚至在舞蹈表演活动中也仅处于伴舞的从属地位,由此导致舞蹈作品的编排大多只为完成规定的任务,甚少考虑演出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尤其缺乏独立成长的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自负盈亏的机制引入演出机构,推动了舞蹈市场的改革[2]。舞蹈艺术在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理念的激励下,成为促进中国舞蹈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国标舞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就在探索着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目前,中国的国标舞市场消费人群已经超过3000万,其中少儿培训市场的发展速度不可小觑。深圳的经济条件和人口基础,使其具备了发展国标舞产业的潜力,而“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已经在实际从事这样的尝试。
1.内在经济性
国标舞作为一项体育竞技赛事,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包括表演产业、培训产业、经纪产业、相关用品销售业、保险业、广告业、旅游业、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都将在相关赛事的推动下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被称为中国的黑池舞蹈节,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已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逐步彰显。多年来,这一赛事已衍生出包括国标舞赛事承办策划、舞蹈俱乐部、舞蹈用品、培训及教学、现场演出等一系列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每年大赛期间,以中国国标舞总会为首的多个舞蹈协会组织各路选手前来观摩,总会也会将年度教师、评审培训班安排在比赛期间举行。此外,赛事组委会还会在赛前举办“大师训练营”和“冠军夏令营”等活动,在比赛现场的外场设专门的舞蹈用品展销会。
如今,“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的体系愈加成熟,主办方定期举办各种中小型赛事,如每年4月份举行的深圳市体育舞蹈(国标舞)锦标赛和6月份举行的粤港澳(两岸三地)体育舞蹈(国标舞)公开赛等。随着大赛影响力的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舞蹈项目在深圳落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国标舞文化品牌效应,在提升赛事规模和水平的同时点燃赛事经济的激情。
2.外部公共性
(1)实现情感交流与文化认同
马林诺夫斯基在其《文化论》中提到:“艺术一方面是直接由于人类在生理上需要一种情感的经验——即声、色、形并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有一种重要的完整化的功能,驱使着人们在收益上推进到完美之境,激励他们以工作的动机。同时,它也是创造价值和标准化的情感经验的有效工具。[3]”作为一项文化艺术事业,国标舞具有娱乐、健身、交际、文化传播等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和结构,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群体认同。这些特点是舞蹈文化的显著功能,是人们展示自己作为一个文化人或社会人的重要平台,也是众多舞蹈爱好者追寻国标舞文化情缘的初衷。
正如英国的功能主义学者所说,舞蹈是一种加强共同情感的手段,是释放社会冲突所造成的紧张情绪的一种机会[4]。在国标舞比赛期间,人们可以盛装出席观看比赛,在比赛进行中获得精神愉悦,熏陶美好心灵;赛后可以跟随相关的舞蹈机构学习舞蹈,体味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强身健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国标舞赛事的参赛者也越来越多,年龄从5~60岁不等。在国标舞的世界里,这些爱好者可以抛下工作的苦忧,投入到舞蹈的海洋里放松身心。
(2)塑造城市形象,创造文化氛围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普遍存在正向关系,即城市越大,实力越强,知名度越高,每年举办的体育賽事数量越多,规模越大,级别相应地也就越高[5],深圳国标舞赛事的发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从单一的由深圳本土举办的“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到2009年获得“WDC标准舞拉丁舞世界杯”连续十年的举办权,深圳城市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这一赛事在国际国标舞界地位的逐步提高,向世界展示着深圳既具有经济实力,也具有时尚活力的新兴城市形象。
与此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也促进城市自身形象的提升。城市道路的畅通、环境的美化、赛馆的建设都是赛事兴办城市必然要进行的筹备工作。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等,这些城市都利用举办赛事的契机加速了特色化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塑造。伴随着“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赛事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吸引众多知名国标舞爱好者的同时,促进深圳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形象建设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二、我国国标舞产业发展的未来
回首国标舞在中国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体育舞蹈运动协会独立支撑国标舞发展的单一赛事时期,到后来在政府机制保障下形成的多元赛事格局,以及如今注重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的市场化改革[6],尽管我国的国标舞已经实现了亚洲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尚短,体系还不尽完善,潜能远没有充分释放。目前,中国国标舞在赛事结构和体制机制、赛事主题和文化传播、从业队伍素质、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欠缺,制约着市场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影响到未来整个国标舞市场的走向。
(一)完善竞赛制度,优化赛事结构
根据《体育科学大词典》的定义,竞赛制度是为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措施的总称,其意义在于通过对竞赛项目、时间、方法和形式做出全面安排,达到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竞赛的目的。从目前国内国标舞赛事的情况来看,包括会籍制度、考级制度、积分制度等在内的竞赛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建立各项基础制度、积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以完善裁判员运动员的管理考级和赛事组织机构的管理,增强参赛者的信心和荣誉感,并为赛事的各项资金提供保障。
与此同时,在国标舞赛事日趋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各大城市中,锦标赛、邀请赛、公开赛、积分赛等名目繁多的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赛事彼此间却缺乏关联,赛事结构分散,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因此,如何强化各地区组织和赛事的协同合作,打造品牌赛事,引进国际赛事,成为当前国内国标舞赛事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设置赛事主题,促进文化传播
《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大赛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塑造出丰富的、世界性的奥林匹克文化内容。这正是它能够引起各民族、各国家共鸣的主要原因。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蕴含着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在树立主题、传输价值、形成大众对于体育的热爱和社会的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目前虽然国内的国标舞赛事不少,然而真正对赛事品牌进行全方位规划和建设的却屈指可数,大多赛事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市场营销层面。
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实现了成功的文化传播和营销。尽管我国国内的国标舞赛事尚难以达到类似的传播影响力,但仍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发挥赛事的文化传播效应。这是赛事实现自身蜕变的重要途径。基于赛区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在赛事前期通过准确的定位和全面的策划,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突出赛事的理念和主题,规模化文化传播是可以实现的。
(三)建设从业队伍,形成科学管理
作为国标舞赛事的两大主体,参赛者和裁判员的素质是赛事能否公平、公正、有序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其国标舞发展的基础。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凭借其政治经济基础及地理优势,已经走在了国内国标舞行业的前列。然而毋庸置疑,当前裁判队伍的执裁水平和参赛者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到了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标舞大赛始终存在着参赛者“专业打业余”、“大年龄打小年龄”的不公平现象,裁判员由于对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掌握不一致而导致实际评判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据此,对于已经在中国实行了将近三十年之久的国标舞竞赛规则,需要与时俱进开展修订和完善工作,提高规则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适应国标舞竞技性、国际化和奥运化的发展趋势[7]。针对参赛选手需要加强资格审查力度,形成完善的选手注册制;针对裁判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奖惩制度增加评判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此外,还须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信用数据库,以便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管理。
(四)发展商演活动,打造完整产业
从“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以及自1990年以来每年都在举办的“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等大型赛事来看,中国的国标舞竞技赛事已经出现了产业化发展的势头。然而,相比于国际上的“黑池舞蹈节”、“阿根廷探戈”这些基础非常坚实的国际赛事,中国国标舞赛事的产业链发展基础和品牌能力都相对比较弱。就世界而言,国标舞商演产业已经成熟,并且出现了产业溢出,造就了成功的商业演出。例如风靡全球的大型国标舞剧——《燃烧地板》即是一项耗资1000万美金的商演剧目,在全世界巡演,曾出访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平均每个城市的演出场次超过10场,在日本甚至已经突破100场演出,创下了巡演票房的奇迹。然而目前在中国,大型国标舞的展示性表演较少,虽然有国标舞剧版《长恨歌》这样的代表作,但是还没有形成如国外那样蓬勃的商演市场,数以万计的国标舞高手大多都以教学和参赛为主要就业出路。
在国内国标舞市场的开发上,演出市场是一个值得充分重视的领域。根据国际经验,著名国标舞巨星的专场表演晚会,能够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拳头产品。如果此类作品打造成功,将能带来关注度和票房等各种产业链收益。当然,拳头产品的创作成长,需要众多国标舞专业舞蹈编导、音乐创作者和策划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彦.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孙乙可.浅析舞蹈文化的产业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4]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梁粤译.安达曼岛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林,李南筑,姚芹,张颖慧,陆林飞.上海市体育赛事发展定位研究[J].体育科研,2010(1).
[6] 孙林,金燕.我国体育舞蹈赛事的发展[J].体育文化導刊,2013(3).
[7] 赵倩,肖兆龙.我国体育舞蹈竞赛制度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