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亚儇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愈发专业化、品牌化、娱乐化。面对潮水般不可挡的电视节目娱乐化,在傳媒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应对这种泛娱乐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怎样提高媒体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约束力,使之既能在带动传媒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能兼顾社会大众对之寄予的文化和道德想象,不仅需要建立和提高电视节目行业的业界自律意识也需要提高来自社会监督力度。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娱乐观,电视节目才能在这场娱乐化风暴中获得发展和延续。
关键词:传媒产业;电视节目;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91-02
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的主要传播形式和电视台立台的支柱产业。电视节目极大的改变了观众的关注焦点、生活方式和习惯。尤其是娱乐节目,革新了观众观念,抛却教化的外衣,大受观众喜爱。面对娱乐节目和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我们既要找到“娱乐”出现的契机以及产生的影响,以防止娱乐节目“剑走偏锋”,防止过度娱乐引起的社会、文化等问题。
一、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现状
纵观众多类型的电视节目,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节目娱乐的倾向,电视娱乐节目的娱乐程度自不在话下,其他类似谈话、新闻、纪实等类型的节目都出现了娱乐的态势,以此吸引观众的关注和提高节目的影响力、收视率。以下从娱乐综艺节目、新闻节目、电视剧三个节目类型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从娱乐综艺节目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各大卫视比较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基本都是购买国外风行节目的版权再进行本土“二度创作”的节目,娱乐成分较之国内娱乐综艺节目有过之而无不及。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以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这类真人秀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国外购买版权再进行本土的“二度创作”,节目从制作到宣传推广等环节都竭尽娱乐之能事,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诉求。就连求职、相亲都成为娱乐节目的娱乐题材。
其次,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相对于娱乐节目的显性娱乐而言,新闻节目的娱乐则进行的比较低调,它拥有的是种隐形的娱乐形式。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题材上,新闻节目为了能更吸引观众注意和收视率,新闻报道在讲述新闻事件时采取的是比较戏剧性的表达方式,注重报道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最后,从电视剧的制作来谈,近几年荧屏的抗日电视剧遭人诟病,其中不乏精品但更多的是剧情内容狗血、表现形式娱乐化的庸俗电视剧。雷剧、神剧的屡屡出现是电视剧制作日益失去节目范式、行业操守的纯娱乐的表现。
二、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因缘探究
从哲学的角度说,万事皆有因有果。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主要是由于电视传媒行业缺乏行业自律和缺乏大众的社会监督所致。
1.传媒行业自律意识的缺乏。电视节目娱乐化是以电视为主的传媒产业一味追逐经济利益的后果,而不顾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传媒行业,一档节目是否受欢迎的评判依据主要是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台因此得到的效益,比如广告收益、广告影响力。自律意识的缺乏导致极大地放大了整个行业的趋利性。收视率往往成为衡量节目、电视台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2.社会大众监督的缺位。电视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美学追求,电视节目的出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娱乐节目的轻松、娱乐符合大众单纯享乐的消费心理。为满足极度放松、自我实现某种假象的感受,观众追逐日渐娱乐化的节目,《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就说明这一点,观众完全失去批判的理性,一味追求自我的视听感受。除了来自政策的各种规范,大众监督的严重缺位极大地刺激电视行业的整体堕落,也使得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严重,这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极其不利。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利弊分析
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本身无利弊之分,但娱乐化的走向却有优劣之分。
1.娱乐化的积极影响。反观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史,中国电视节目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斐然,特别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初,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机制的引进,给中国电视产业极大的动力。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国际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之一,一方面能促进电视节目的自身发展和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具体而言,进入市场机制下的电视台需要自负盈亏,自创收益。娱乐化节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比较了解观众心理、市场运营规律。能培养固定的受众群,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促进自身和传媒的产业化进程。
2.娱乐化的消极影响。过于偏向娱乐化的电视娱乐节目,一再强调吸引眼球而放弃了拥有教化功能的社会角色,虽能获得一时欢迎,最终却仍会以低俗、庸俗的品味遭到民众的嫌弃,学界专家对其的批评态度愈来愈强烈。目前,网络归纳总结娱乐化的电视节目的几大表现,以此嘲讽和批评日益娱乐化的电视节目。网友认为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主要以传播低俗、窥探隐私的内容为主要特征,这类节目以挑战、颠覆传统的方式,吸引观众、刺激市场,宣扬的享乐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此种电视节目无论是对传统价值观、文化观还是对其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笔者经过查阅文献发现,许多专家都支持“电视节目如若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收视奇迹,而进行的娱乐化、庸俗化的传播,将对传承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观产生极坏的影响”的观点。目前国内选秀节目、真人类冒险节目、相亲婚恋节目、求职节目的走红,很大的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宝马女”“郭美美”类的受捧和走红也在一定程度证明了国民价值观和文化观、道德观的变迁。另类真人秀节目,大秀明星身材、关注点低俗、互爆丑闻、日本AV女优的炒作等新闻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有很负面的影响。其次,过度娱乐化的节目对节目自身品牌、公信力也有负面的影响。有专家认为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的节目不能达到教化的作用,失去本身产生的本意,而且也会使得其他主流文化的传播,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失范,挤压其他类型文化的传播空间,导致文化的狭隘。这与我国已制定的文化政策不符、也不符合民众的最根本利益。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引一项数据,经实证调查北京大学生对目前国内电视节目的看法时,将近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电视节目娱乐成分过大、娱乐节目泛滥。四成受访者认为低品位是对民众智商和审美需求的无视。
四、应对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策略
上文已经分析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为了能极大地放大其正向功能极力规避其负向功能,为民众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合适的娱乐、消遣方式以舒缓日益增长的现实压力,学界应及早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找到应对过度娱乐化的策略。对电视节目制作而言,此种策略也能帮助节目增加其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传媒产业和大众健康的双赢。
1.打造绿色节目。“绿色”是相对于“黄色”而言的,绿色代表的意义有:品味高、品质高,同时,绿色也包含了节目生命力的意味,一档既有文化品味又能满足民众需求的节目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坚持为民众服务、反映社会民生的节目是制作高品质、高水准节目的传播策略。
2.强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认知功能。电视节目作为传统媒介的主要传播形式,不仅需要承担社会的文化认知功能还要注重对自身审美更能和教育功能的发挥。电视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需要向民众传达正确的、有价值的声音,处于监督引导社会舆论、传达民情民声的重要位置,对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塑造社会道德观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增加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含量和增加电视文化节目的比重是强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认知功能的重要手段。央视10套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是娱乐节目和文化融合的节目,此档节目有利于包含青少年在内的观众增加对中国汉字的认识,有利于国民形成国家荣誉感,提高了此档节目的文化认知功能、审美和教育功能。《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走红,引起国人对“电脑党”不会写汉字的现象的重视更加引起专家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3.加强对电视节目制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电视媒介作为公共媒介,自身行为、道德规范对民众都有失范效应,加强节目制作者的责任意识是另一种方式,诚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的那样,我们要都有窥伺的欲望,但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社会口味而失去作为媒介人的公知和责任意识。电视娱乐节目的唯市场论、追逐经济利益的极端做法正说明了媒介人自身缺乏责任意识。制作出代表大多数利益、能正确反映社会现实的节目才能受到观众出自内心的认可。
4.加强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法律约束。基于上文已经谈及的问题,从法律设计层面考虑,要抑制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相互模仿、毫无行业自律的现象,建立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媒介环境,需要制定从严的法律约束。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就能迅速解决问题。国内学者在研究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时提到,要制作负责任的电视节目需要的是合力,包括来自行业生产制作者、社会大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国家层面的管理和规划等。
五、总 结
当今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成为了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凸显出电视媒介的娱乐功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视媒介的产业化发展也能给观众营造一个舒缓现实压力、文化消遣的场所。但是我们必须重视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存在,“三俗”节目的存在对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传统道德的认知都有不利的影响,对于此种倾向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应当不断地提高电视传媒产业的行业自律,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同时也要适时传播利于传统文化观、价值观的电视节目,以提高大众媒介素养和批判认知能力。只有文化和娱乐充分结合的、富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节目,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有社会公知的节目应该有的内容和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田,陈志红.浅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J].商情,2012(24).
[2] 鲁靖.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流变及思考[J].传媒观察,2012(7).
[3] 楊芳芳.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成因及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 蒋良.浅谈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
[5] 石晓雯,龙艳.教育电视节目娱乐化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2011(6).
[6] 何浩.电视节目娱乐化态势反思[J].今传媒,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