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助力基因修复

2014-04-29 00:44小卡吴君
健康之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基因治疗感光眼病

小卡 吴君

如果基因出现了问题,怎么修复?研究者们会让带有修复基因的病毒去感染患病的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英国的一位医生便用这种方法让近乎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

基因缺陷致眼盲

无脉络膜症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眼病。由于基因缺陷,患者无法产生一种名为REP-1的蛋白质。缺少这种蛋白质,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就会停止工作,并且渐渐死去。症状表现为,患者的视力会慢慢下降,视野呈向心性缩小,一般到40~50岁,患者就会完全失明。一直没有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这种遗传眼病,患者一旦确诊就会生活在眼盲的阴影中,他们可能在恋爱时就必须向伴侣告知失明的结局,将无法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将在黑暗中度过晚年。

病毒载送修复基因

不过好在患者视网膜的感光细胞退化得十分缓慢,一旦我们找到了治疗方法,就能够从容地阻止细胞进一步退化。牛津大学的眼科专家Robert MacLaren教授可能找到了这么一个方法。患者的病因是基因缺陷,那么就需要用健康的基因来替代缺陷基因工作,使因为基因缺陷而不断死亡的细胞存活下去。怎么才能把健康的基因送达目的地呢?MacLaren教授使用一种无害的腺伴随病毒(adeno associated virus)作为载体,将矫正过后的基因送入患者眼底。病毒通过感染细胞让矫正后的基因在细胞中传播开,终止了感光细胞的死亡。

作为一种实验性的疗法,对许多患者都有不错的效果,一些患者的视力不仅停止了退化,甚至有了好转。一位63岁的患者几乎丧失了所有视力,他只是希望这个基因疗法能够阻止视力的进一步恶化,让他能够保留最后对光的一点感知,手术后他居然能够读出视力表的前三排和看见手机上的数字。一些处于较早阶段的患者在手术后,甚至能够在夜晚看见东西。一位已确诊25年的患者在手术后感到,色彩视觉有了明显的好转,树木和花朵都变得更加鲜活了,并且第一次看见了美丽的星空。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将基因疗法用于治疗眼部疾病上。之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医学院的研究者曾用类似的方法治疗莱伯氏先天性黑,这也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失明。但两者并非完全相同,莱伯氏先天性黑患者受损的是色素细胞,这种细胞会先后死去然后被新的色素细胞代替,而感光细胞却是一种神经细胞,寿命很长,没有新旧代替。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无脉络膜症的基因治疗只需一次,就能有永久性的疗效。

不断进步的基因疗法

理论是完美的,无脉络膜症到底能否在基因治疗后有持续性的好转还有待时间验证,毕竟两年前才有第一位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虽然到目前为止,情况都很乐观。另外,这种疗法只能够拯救尚还存活的感光细胞,对于已经完全坏死的细胞则无能为力。这也正是基因治疗有别于干细胞治疗之处。干细胞能够让坏死的组织和器官重生,而基因治疗目前则重在止损。如果长期随访表明基因治疗真的能够起到长期作用,那MacLaren教授便期望让更多处于早期阶段,还没有明显视力下降的患者接受治疗,将感光细胞的受损降至最低。

基因疗法在无脉络膜症上取得的效果令人欣喜,不过这毕竟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眼病,让人遗憾的是,能够从这种疗法中受惠的患者并不多。MacLaren教授则认为,基因疗法有希望被应用于更为常见的眼病中,例如黄斑变性等老龄化眼病。无脉络膜症和黄斑变性存在一些共同点,两者都是由于感官细胞的死亡造成了视力下降和失明,而且都具有遗传性。一旦找到了黄斑变性的靶定基因,可能就能够运用相似的方式让载有健康基因的病毒去替换缺陷基因,从而终止视力的退化。

链接:基因治疗有多远

虽然在越来越多的报道中出现了基因治疗成功用于临床的案例,但似乎它仍然与大多数患者没什么关系,这真的只能是出现在新闻中的“高大上”治疗而已吗?20世纪80年代,很多致病基因被发现,研究者们便开始想办法修正这些缺陷基因。但把正确的基因送到正确的位置,而且不对机体造成伤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大部分的基因治疗都是采用病毒作为运输修正基因的载体。要制造这些特殊的病毒十分昂贵,再加上接受基因治疗的疾病大多为罕见疾病,所以制药公司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药价。没有利益的驱使,制药公司便不愿意投入太多金钱用于研究,进展自然就慢。不过,研究者们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腺伴随病毒从2008年开始就被安全地用于眼部的基因治疗,这省去了研究者们在以后寻找眼部基因治疗载体的时间。

猜你喜欢
基因治疗感光眼病
感光食物,吃了会变黑?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一种光线方向传感器和采用该传感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洪专:中国基因治疗领域的引路人
基因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
封闭端粒酶活性基因治疗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直肠癌放疗、化疗、热疗及基因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