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

2014-04-29 00:44高飞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追求反抗西厢记

摘 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写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呐喊,并且有着深刻的反封建内涵,特别是在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把人物性格深入到内心世界,通过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把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是《西厢记》的活灵魂。

关键词:追求;反抗

作者简介:高飞,男,籍贯: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年级:研二,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1

一、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封建礼教规定女子“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但《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竟对风流俊雅的张生一步一回头,两人就像磁石一般四目交投,把封建的礼教抛掷于脑后。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违背纲常,不断用明争和暗斗的方式强烈地追求爱情,这完全符合一个久居深闺、情窦初开、但又处处受着封建家庭束缚的女子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她想通过幽会和私合这种实际行动来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他们的爱情故事已经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已经不在停留在封建社会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缘”的联姻方式上。

二、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

(一)情字为先

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她情字为先,始终把“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莺莺的爱情观里,从来不把“夫贵妻荣”放在爱情的平台上,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她痛恨这种为了蝇头小利就拆鸳鸯于两下里的行为,在莺莺的爱情世界里,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她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二)蔑视功名利禄

莺莺身上还体现了蔑视功名利禄、不重门第的人格美,虽然宋元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意志和感情,封建教条开始慢慢松弛,但在一个根深蒂固的封建大家庭里,择偶是非常注重门第观念的,要想冲破门当户对婚姻观的束缚,这是弥足珍贵的,但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父亲官拜相国,名门闺秀出生的莺莺在看到张生由于自己的原因大病不起时,毫不犹豫的冲破礼教束缚以身相许,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个穷书生张生的怀抱里,二人的结合,打破了门当户对的钳制,这也是老夫人许婚再赖婚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样的举止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对爱情炽热追求的年轻人。

三、追求爱情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一)情的需要即“本我”

追求和向往爱情总是与青春同在,而且是人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莺莺也不例外,她虽然是名门闺秀,从小受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影响,但对于一个情窦初开长期被束缚在闺房的女子来说,爱情的魔力是巨大的。《西厢记》中王实甫把张生和莺莺相见和私会的地点都安排在庄严肃穆、六根清净的佛寺,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矛盾,再加上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偏偏在这时候莺莺和张生却偷期密约,这种反乎寻常的情景布置更强烈的讽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同时也想告诉人们情感本就属于人自身的一部分,尊重人的意志和情感是人自身的需要。

(二)理的束缚即“自我”

作为从小生活在封建家庭闺房中的莺莺来说,她注定会染上封建礼教环境中所谓“门当户对、夫贵妻荣、三从四德”这些恶疾,在这种严重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生活了十九年的莺莺来说,会使得她不由自主的遵从封建礼教的规范,在具体行为方式上仍然保留有封建礼教的阴影。例如在“赖婚”一折中,老夫人要她和张生以妹妹相称并让张生赴考时,莺莺内心是非常愤恨的,她明知道这是母亲在赖婚,但在母亲面前,她也不得不从,而且从不敢当面反驳,只是在背地里苦诉衷肠,因为老夫人代表了顽固强大的封建势力,和老夫人当面争吵这种行为在莺莺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自我矛盾斗争即“超我”

作为一个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熏陶的女子,莺莺骨子里依然打上了封建保守思想的烙印,她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女性形象,但内心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又告诉她需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在作品中,莺莺的举动总是步步为营但又急急切切,她强烈的追求着爱情但又不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现实和理想总是背道而驰。当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色,“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頸,氲的呵改变了朱颜”,[1]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晕头转向。这种自我矛盾斗争说明了封建礼教对莺莺的毒害之深,所以要战胜外部封建礼教环境压力不容易,但要突破自我战胜心灵上的痛苦更难。也正是这种自我斗争才使得莺莺的形象得到生动的展现。

四、结语

《西厢记》中莺莺形象的魅力或许恰恰在于不断的自我突破,在自我斗争中展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并通过莺莺自我矛盾和外部环境的斗争作对比,由表及里的揭示出内心世界的精髓,从而把这种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所以说崔莺莺是《西厢记》里的活灵魂。

注释:

[1](P198)《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三本二折普天乐曲:“呀,决撒了也!厌的早扢皱了黛眉。”

参考文献:

[1]王季思:《西厢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

[2]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4]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追求反抗西厢记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锲而不舍“追求”陈都灵张艺兴哈欠连天状态不佳
莫言《红树林》蕴含的文学价值思考
浅谈中学生追求流行音乐的思想
压抑与反抗
精神与苦闷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