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赟
【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及背景介绍是解读文本而服务的,是否每一篇课文都要进行背景简介和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的渗透?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性,就文本阅读中背景介绍是否有效性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背景介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背景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100-02
导言
“知人论世”一直都是以客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历代批评家所遵循,也是现今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我们常见的阅读教学“三步曲:导入新课,解题,背景介绍”渐渐成为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有效性,是否每一篇课文在新授课时都需要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背景知识的渗透?怎样才能凸现文本的作者与背景简介的有效性,怎样有效地进行背景的介绍应用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介绍”现状
对目前的阅读教学稍加研究发现,就会发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各类的课堂教学,毫无意外地都存在“背景简介”与作家简介,并且这些环节都是出现在新授课的前半段,都是在导入新课后。这些背景简介如此模式化的泛滥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 “背景介绍”需不需要:原因与目的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尤其是对文本的精读、品味是重要的环节。而文本教学是具体而微的,因此教学设计和安排都应该有目的,将背景简介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然而背景简介的目的何在,在教学预设中是必须首先考虑的。
从宏观上来说,能落实教学的重、难点的,最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样的背景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相反,目的不明确,设置意图模糊的背景简介就可有可无。以人教版的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为例,文中有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为什么作者在赏花时想到“疾病、痛楚、生命”?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难理解的。适时,教师就应该出示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宗璞,她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她身上,当时小弟又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伤、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因此睹物释怀,由花的自衰而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下此文。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包含了庞大的课程资源,作者、作品等背景资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借鉴和运用,但背景介绍本身不是文本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教学文本,由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有时需要联系相关的背景来释疑解惑、或深化理解,有时调用其他教学手段、设置别的教学环节更为又效,舍弃使用价值不高的背景介绍也是情理之中的。”
一、背景介绍的内容与时机
一些阅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分析和把握,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背景介绍的必要性甚至重要性,但事实上,操作能否成功却是另一回事。具体地说,该是简略地展开,不一定有效果;如果是侧重呈现某个方面会导致偏移引述的方向,也可能导致失败。换句话来说,有的背景是为了学习情境铺垫的,放在开始环节才有作用;有的背景是在学生苦思冥想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有的背景是在过渡处理当中才会起作用……那么,背景介绍到什么程度,简介到什么样的背景,在什么时候,哪个环节等,都需要涉及到文本教学设计的编辑和时机把握,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一)背景介绍的适度
侧重背景材料的哪些内容,呈现出多大的容量,要注重哪些背景内容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如八年级上册的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作者相同,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乃至于风格迥乎不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直抒胸臆的豪情壮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事的哀伤,让学生感到诧异,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的情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这时,适度的背景介绍就能较好地化解。两者进行比较性阅读,表现略为不同。《望岳》是杜甫早年创造的,具有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豪情壮志,气势浩大,是青年杜甫的胸怀大志的展现;《春望》是杜甫中年经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的真实写照。因此,前者的背景简介应侧重诗人的年轻气盛的气质和个性的特点,后者则应侧重诗人当时的经历和人生的境遇。也就是说前者的教学不必在个人经历上过分纠结,后者也不必为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尽量降低在课堂上教学的时间成本,引入背景要突出主要方面,点到即止,适度即可。
(二)背景介绍的适时
在我们的印象中,阅读教学的“三步曲:导入新课,解题,背景介绍”教学步骤呈现出僵化的模式化,令人生厌。那么为了突破某一教学重难点需要引入背景,那么呈现的背景就应当和文本发生即时性的联系,即背景简介的引入就尽可能直接、紧凑。
1. 背景知识放在课前
即是把背景介绍当作一个故事的引子放在课前导入。如七年级下册《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以“风筝”为线索,引起“我”对小兄弟粗暴行为的忏悔。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兄弟间的冲突和时代特点融合在一起,用一个小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像《风筝》一般与当时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又如八年级下册高尔基的《海燕》,这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的散文诗,通篇只出现形象没有片言只字揭示形象的象征意义,一切的象征都包含在形象中。因此只是从文字层面上看是很难深层地理解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象征义,只有在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经历,扣住作者的思想脉络,才能完整地理解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特别是离现实较为久远的文本时,有了充实的背景资料,解读文本就有了殷实的知识基础,学生自然能据此引发想象,猜测对事件的叙述描写是否影射当时的社会情境,从而正确理解这些含义,不至于“云深不知处”而出现天马行空的随意解读,甚至误读。
2.背景知识穿插其中
背景介绍不一定都放在课前,这样会给学生一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可以将背景介绍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如文章的理解进入了死胡同时,就可以使用穿插背景知识的方法进行点拨。如七年级下册郭沫若的《天上街市》。如果是在设计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
写作背景: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这一时期,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样的背景介绍,过早地呈现背景介绍那么就会使学生以教师的理解和参考答案代替,学生缺少了独特的体验,学生还怎么能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把上例的教学设计调整一下,效果就迥乎不同了。
导入新课后,直面文本,解读文章,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品析。再设计这样的问题: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者这样改写?(这时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改写传说的作用)教师再进行背景介绍。
在探索中,当学生的理解有所偏差时,思路不通时,想象不合理时,教师适时推出背景介绍,就能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领悟了作品。
3. 背景知识放在最后
把背景知识放在最后可以起到启发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外得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八年级下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篇咏雪送友人的名作。诗文表达了对友人归京的惆怅心情。文章提到了大雪封山,路转峰回“空留”马蹄印。作者此时对友人的留恋也是对自己归期未果的惆怅,结尾处给人一种隐隐的不尽之情。如果过早就把这种情感告诉学生,学生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作者惆怅之情上而忽略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验文字艺术上。在此课结尾处介绍背景知识,让学生去体会那种复杂的情感,把文字和背景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雪中送友人的画面。
二、背景介绍的方式与方法
斟酌背景介绍的方式与方法,背景介绍以哪一种方式出现,具体情况有所区别,最后使引入的背景材料在点拨疑难上有突出的效果,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背景介绍由思维导向不一样而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有些作品因为时空变化等因素,创造背景比较特殊,不重视这一点,理解则很难准确、全面;或者是,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感觉一下难以理解的。诸如此类的背景介绍,性质上当归于“外联”,即向外扩展和联系。
另一种是写作针对性较强的作品,文本内容本身就包含不少涉及背景的信息和表达,对这些作品不需要过多过分依赖文本以外的背景材料。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背景简介只需要“内引”即文本内部突破,通过分析、理解文本来梳理背景材料。这种梳理本身就是对文本的解读的一部分,彼此作用、相互促进。
背景介绍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灵活性
方式要灵活,语言要灵活。方式的灵活要求教师要不拘一格。课文下面有注释比较清楚的,要引导学生读书勾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材料、自觉积累信息的能力。注释缺失或者不完备的应在适时和适度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补充。补充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然后进行交流。
2. 扼要性
讲解时要抓住重点,不可以喧宾夺主,冲淡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而是为教学重难点服务。
3. 趣味性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关的逸闻趣事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素材,只要与教材内容有关,信手拈来,即成妙语。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向以来囿于思维的定势和从众心理的暗示,我们的文本教学几乎无一例外地设置了背景介绍环境,但往往落不到实处,处理得不到位,久而久之就落入俗套中不能自拔。在新一轮的课改下,我们不能饮鸩止渴,停滞不前,要大力提倡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关注学生的阅读需要,找准教学点,把文本的解读权交给学生,循着学生的思路,把学生的的“愤”“悱”之时介入背景介绍,使背景介绍在阅读教学中真正有效,使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利用好背景材料这一课程资源。
[ 参考文献 ]
[1]岁亭秀.让写作背景成为促进课堂高效的因素[J].文理导航,2012年5月.
[2]严景东.跳出“背景简介”的怪圈[J].语文教学研究,2012.11期.
[3]沈庆九.例谈背景资料出示的契机方式与作用[J].教研天地,2010.10.
[4]郑桂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和策略[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9月.
[5]王丽霞.浅谈经典阅读教材写作背景介绍的几种技法[J].语文教学之友,2010.2.
[6]张兴平,张萍.关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J].阅读与写作,2012年4月.
[7]赵万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年5月.
[8]梁献民.谈中学语文经典阅读教材写作背景介绍的几种技法[J].方法交流,2010年12月.
[9]牛继伟.写作背景介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2年3月.
[10]李光荣.有效:作者及背景简介的生命[J].新课程研究,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