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
【摘要】“生本教育”下的课堂,要让学习的主动权回到了学生手中,让兴趣点燃思维火花;让交流彰显学生自信;让合作链接集体智慧;让探究实现课堂高效的目标……为此,老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完美转变,只有教师率先转变思想、转换角色,才能真正的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生本教育学生观主体地位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1-01
“生本教育”理论由来已久,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老师抱着书本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方式。使我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生本理念下必须要转变观念,不断地更新自己,完善自我。
那么,生本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转变呢?
一、转变学生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当是主导而不是代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他们发挥的舞台。许多时候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做,生怕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学好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难怪学生在学习中总打不起精神,缺乏学习兴趣。“生本理念”告诉我们:“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其实,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放手,有时候真的就是一种智慧。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放得开,要敢于摒弃“保姆式”的教学方式,立足生本教育理念,把老师的教育设计,变化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把老师的教学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师本教育”变化为“生本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从自身的条件去分析、备课以本身的内心想法去揣摩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不全面的,这显然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有所提升。所以,老师要变化教学观念,抛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胆放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让学生亲身去探索,去分析,去寻找学习的乐趣。
二、转变教师观,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以前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把学生粗暴地理解为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生本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是有思想的人,而决非容器。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问题都必须“以人为本”,体现备课内容的人文性,变“牵着学生走”为“扶着学生走”。让学生本身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处理问题。此时,学生才处在真正学习的状态中,他们的潜在能力才能得到刺激引发,他们的天性才能得到发展。这样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便是生本教育体系。
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快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开展讨论,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碰撞和提升的舞台。教师应做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在能力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可以像裁衣那样对学生进行裁剪,也不可以像理发师那样对学生进行修剪,更不可以像牙医那样对学生进行打磨。如果那样的话就好比把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进行雕琢,“成才”后学生大多是一个类型,这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真谛。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的内心。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由此可见,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把知识注入生命,引领他们到美好的科学殿堂去遨游,点燃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取新知,绝不能把他们当作是简单的知识容器。
三、转变教学观,实现教堂变学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强调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带领学生自觉地认真学习。课堂中通过检测学生的自学、预习情况,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那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而是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教而教”。教学真正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放在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时觉得困难的地方,而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认为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使课堂更丰富、更富有情趣。在教学中,要改“老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听,学生讲”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和展现;还要发挥班级学习小组的作用,充分实现个体与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意识,既做到小组成员内部知识的共享,也能刺激引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思维的火花在竞争中点燃,在合作中升华。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总之,要提升素质教育,建立高效课堂,就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为此,老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只有教师率先转变思想、转换角色,才能真正的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只有老师尽可能的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 参考文献 ]
[1]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雅芸:“生本教育”课堂里,教师该怎样“教”?《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