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摘要】美育教育显然是我们社会进步的载体,美育教育联系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完美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进步显然体现于这个民族对美育的欣赏水平。高中教育作为我们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要培养美育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无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要让学生感悟美育、体验美育就要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文学情感熏陶,品味词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6-01
前言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美育审美能力、应该注重美育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育欣赏能力,才能符合现代化课程标准要求。那么我们平时就要注意语文材料中,感悟语文底蕴,从而培养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1. 欣赏经典美文,发现美得能力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美学”。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经过反复琢磨发现,其实我们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有着别的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引导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同时语文教材中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美学修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很大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经典美文在其历史的长河中是绽放璀璨光芒的明珠。同时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都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可以借助文中经典美句,然后反复吟诵领略“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林间幽美,甚至“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观美,这些渗入作家情感的美文美句对于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有着极强的作用。
例如;我们学习《赤壁赋》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联系当时情景做到身临其境感受当时苏东坡先生的悲喜感情转换,进而让他们明白;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是崎岖蜿蜒,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迎接未来的挑战。例如;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慢慢地朗读其中片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倾斜下一溜阴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瓢虫……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在同学细细地朗读、品味后,我们慢慢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段文字表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2. 通过情感引导,感受美育熏陶
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审美情境,也可以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发学生的审美视觉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从而构建审美的心理结构。在情感创设情境中把握辨别真、善、美的审美准则,感受美的熏陶。
例如,在学习《蒹葭》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众口传唱的歌词时。你是否想象出那首不眠之夜抒情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当你无视父母的辛劳,随手将剩饭一推时,是否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古典诗歌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将无限的美感带给我们。其次,1.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通过大屏幕以水边芦苇在薄雾中摇曳的背景,以歌词的形式展示《蒹葭》原文。2.选择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符合当时情景的音乐作为渲染,例如播放现代小提琴曲《神秘花园》。在色彩和谐的背景图画,清新自然的导语,曲调优美的音乐的渲染下,让美洒满我们身边每一个角落。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为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红楼梦》“宝黛相会”一片段,从而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视觉体验。通过画面显示贾府的豪华、壮观的场面、乱杂的人物等等,通过画面呈现的直观感受,让学生细心观察人性,品味语言,身临其境的体验当时的故事情节。
3. 基于美学发挥想象再去拓展美的能力
只有用心去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再去创造美,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实质升华。就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只有对课文材料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想象,再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重新酝酿进而再表达出,这才是审美素质的深化与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在学生领会、理解了课文的同时,再鼓励他们尽量挖掘教材的深层次内容,引导学生拓展丰富想象,触及深度文章意境,接受美的熏陶。
如学习《蜀道难》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深意,品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感情变化,不仅仅入蜀之路的艰难,更多的是突出我们人生之路的艰辛不易。“噫吁戏,危呼高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中谁没有李白一样的感叹呢?经过仔细品读,学生对于文章的情境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布置一篇作文要学生以李白的口吻续写《再过蜀道艰难》,以表现当时礼拜先生当时的情感,充分使李白先生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同学心中得以重现,从而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作品想象,感受美育雄放的基调、豪迈的情感。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这些可供审美的材料和教材为载体,我们教师教学时就必须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进而达到我们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目标]。
[ 参考文献 ]
[1]张银华.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J].中学语文,20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廖穆明.让语文教学绽放审美之花[J].语文月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