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栗的曙光

2014-04-29 15:34冉红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后现代感性现代性

冉红

【摘 要】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对自然与自身的探求。面对复杂多元的现代性问题,现代人类更是困惑丛生。科学与美学在经历了现代性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之后,终于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于“整体的人”的共同诉求下握手言和。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美学

一、后现代的颤栗

现代性的问题不是什么新问题,近几个世纪以来,对现代性的讨论也从未中止过。尽管如此,对于:“现代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也未能得出统一的答案。“现代性”一词作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概念之一,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在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影响下的历史进程和价值取向。”①吉登斯从社会学角度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②。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从属于现代性,身份极为特殊。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工程。如果把“现代性”看作流动的、非固定的,则从表述方式而言,可以把它分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表述。可以说,现代性的后现代表述是必然的。当现代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高扬理性的大旗越走越远,甚而穷途末路之时,后现代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对现代理性发动总攻。其后激荡出的以彻底反传统、反理性、反整体性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企图脱离现代性作为一个新的时代主导人们的生活。当和谐统一及旧理性秩序倒台时,现代主义悲痛欲绝,而后现代主义则为其造成的多样性和无中心状态狂欢。然而狂欢毕竟只是狂欢,后现代在推翻了所有理想以后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诉求,这种自身的不肯定性决定了它尚还不能从现代性中完全独立出来,而只能以一种怀疑的颤栗自持。

现代生活中,从大众文化到消费文化的流变,可以明显地感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毫不隐晦的反叛。以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为表征的现代主义意识到人的自身存在,使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感官的刺激与直接体验上,追求快感与表象使文化的世俗化进一步堕入肤浅、无聊的深渊。消费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体性、多元性,个性的全面独立与张扬使人们在物质消费上,更加注重个人品位、身份与消费品的对应关系。然而,这种品位与身份并不等同于精神的追求,只能算是一种虚伪的包装与再现。它的后果在于,给人类异化又增添了物化的佐料,而并未像它的初衷那样,给非人的人类以新的希望。

后现代的反叛之所以如此苍白无力,在于它自身资源的贫乏。它在反感现代的同时,并不是以一种新信仰来试图推翻旧理想,而是全面否定、抛弃一切理想和信仰。要想在信仰真空中图存,由于自身的匮乏又不自觉地只有运用以往的(被现代主义用过的或不屑于用的)资源,来应对本身文化的枯竭,后现代主义倾向于对经典的淡化、原创性的忽视,转而为戏仿、拼贴、惡搞等以寻求原始文本或者经典的新意。这样的境遇让后现代显得既尴尬又无奈。

二、科学的反思

科学在我们文化中的地位是现代社会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在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和技术一直是社会进步的主导性力量。作为一场运动,现代主义始于1910年左右,一直持续至二战爆发前。现代主义者都是科学的信徒,希望建立一个有序的新世界,在自己的蓝图中普遍使用技术和机械。人类对于科学的崇拜丝毫不亚于中世纪时期对基督的信仰。但是从二战以后,由于科技在战争中的滥用,一部分人开始动摇科学至上的信念。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关于科学终结的预言更是加速了反科学思想在更广泛的区间蔓延和深化。“他警告说,文明进入严冬阶段的特征是,鼎盛期的科学在其自身领域中最富成效之时,也正是促使其毁灭的种子开始萌芽之时。”③随着工业革命以降的庞大的工具理性对现代社会的推动和干预。现代人无处不在科学的包围之中。各种新型化工材料.、转基因食品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危机、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核污染等负面影响给科学的合理性提出了深刻的挑战。面对众多的消极因素,科学自身也随之进行了持续的反思。

对科学思维方式的推崇和狂热导致了人类想象力、诗性、象征性以及伦理的沦落。科学方法被看做是唯一正确的指南和行为向导,所有不理性的、非实用的事物被视为不可思议。物质主义的洪流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人们打量世界只有唯一的认知的方式,再不像古人一样认为世界是神奇的,充满了梦幻和想象。总而言之,科学对于世界以及人本身的渗透已经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不回过头来反观自省,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百害而无一益。

当是时,后现代在其推崇个性、多元、开放性的掩护下,抛弃了以往固定的传统。科学作为这种传统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也不得不放下权威。以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寻求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与对话。而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角色中,美学表现出独特的可能性。

三、美学的回归

在18世纪,作为“感性学”的美学诞生在以理性主导的现代性语境中。它标志着美从真、善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自身存在。随着美学的研究,感性的地位终于从古典理性的范式中解脱出来,这种“新感性”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人们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的一点小成就,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潜力是巨大的。

现代性的内涵极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作为,和精神气质、思想感情两个方面。通常概括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在历史人文理性范畴的表现,以艺术的自觉为标志。面对强大的工具理性的压抑,艺术在现实的迷失中,逐渐走向了自律。在阿多诺那里:“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④这种自律性与对立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使艺术的独立性大打折扣,艺术只有作为与现实社会对立的艺术时,才能自由地表达。然而,这种对立是危险的,正如本雅明所言:“现代性对个人的自然创作冲动的压抑远比个人的力量强大,如果一个人越来越感到疲惫而以死亡作为逃避,那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自杀应该成为现代性的符号。”⑤面对这样的境况,判断力亦显苍白,科学迷失了,艺术也迷失了,现代性在这种迷失的情境下变得越发地不明确,而好像只是一种关系:古代与现代的关系,神性与世俗性的关系。

“新感性”在审美现代性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的关键在于“人性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即感性向人的水平回升(建立新感性),理性向人的水平回落(建立新理性)的问题。”⑥ 当社会现代性—科学、经济、政治领域,与审美现代性—哲学、文学、艺术领域之间的冲突在现代性进程中日益激烈时,“新感性”的建立,把个人与社会从矛盾对立的紧张关系中解救出来,把人性自觉与人道理想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但这种“新感性”的自身局限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从一开始就只脫胎于审美现代性,虽然涉及社会现代性的救赎问题,但从根本上二者没有血肉联系。再加上,社会现代性以强大的工具理性作后盾,“新感性”的实践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也给现代性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关键词是理性,而理性又分为工具理性、历史人文理性两个层面。现代化在工具理性范畴表现为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以科学技术、工业革命为前提,而科学本身相对于宗教、哲学,它并不起源于人的终极关怀,或超越某种有限性,而只是一种诉诸理性的技术实践,具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性,现代化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愈来愈制度化、物质化、资本化。而逐渐远离,甚至背离了人类精神与灵魂的内在需求。于是美学由于其更多的关注人类作为“人”的本质的内核,在对抗工具理性(狭义科学)给人类造成的异化途中,正好发挥了她的“温柔”本性。把伟大人类的精神性提到新的高度,以对抗“拜物教”的全球化肆掠。从而带领现代人类走出灵魂缺失的迷沼。

四、为了“整体的人”的曙光

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尼采和威廉姆·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精神,向理性的权威地位大胆挑战。我们也需要激情。我们也要求有完整的人性。科学分析只不过是了解事物的途径,好比弦之于弓。

面对现代性的非难,科学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以更为开放和谦卑的姿态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科斯洛夫斯基认为“不是艺术应适应技术,而是技术的发展应适应文化及人文情境,这是当今所要求的”⑦由此可见,以“后工业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实际上在科技与人文的立场上采取了折中的态度并力求在文化中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注重技术的精神含量。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更是在借助后现代的开放之流中,从东方的智慧中获取灵感而重获新生的。其中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的范畴,可以看做一个典型例子。“道”与现代物理学中的诸多概念如‘真空、‘空域、‘场,数学中‘无穷小、‘零和复杂性科学中的‘空集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科学(尤其是西方科学)愈来愈趋向整体的观念,强调个体的自身完满,以及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性。这种倾向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终于,在“整体的人”这个共同的目标和源泉下,美学与科学合流。但这种合流时至今日仍然是微弱的,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现代本身资源的匮乏,如何从这种困境中走出,还有待于全世界各个领域和学科的更广泛的对话和融通。尤其对于东方资源的开掘,更是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在此语境中,身处东方的有识之士,更应该利用其自身土壤的传统优势,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①陈晓明.现代性: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上)[J].社会科学,2004(1).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1.

③(美)杰拉尔德·霍尔顿.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20世纪末对科学的反叛[M].刘鹏,杜严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④(德)特奥多尔?W?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86-387.

⑤(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89:94.

⑥ 邹华.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2008(3).

⑦(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43.

⑧ 智广元.老子之“道”与现代科学[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后现代感性现代性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90后现代病症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