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爱欲”观念的初探

2014-04-29 15:34杨振宇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爱欲马尔库塞本真

杨振宇

【摘 要】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结合起来,得出其独特的“爱欲”观点,认为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痛苦是人类对爱欲本身异化的结果,要回归自由的王国就要对异化进行扬弃,而恢复人的本真的状态。

【关键词】马尔库塞;爱欲;压抑;本真

马尔库塞关于“爱欲”的思想,其原始依据导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享乐主义哲学,而其直接源头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思想,其认为弗洛伊德关于人原始本能即性欲的被社会文明压抑而造成矛盾的异态,而这种异化是人类生存痛苦的来源,但是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并没有分清“爱欲”与“性欲”的区别,爱欲是包含性欲并包含一切人类生物欲望的综合,是人的生命的本源,是“性欲”的一种升华,其不像“性欲”般具有破坏力而有自身的“约束力”,所以马尔库塞对社会的压抑并非一昧的排斥,在“基本压抑”之外提出了“额外压抑”的说法,前者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压抑,而后者则是对人类本性所作出的不必要限制而需要消灭的东西,从而以臻人的完全解放的状态。

毫无疑问,这种对于人类从一种压抑的非本真意义上的存在者向完全自由的回归于本我的存在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类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另一种解释,在马克思那里人得异化归结于异化劳动使人和人,人和物等之间的隔阂,劳动者而不占有劳动,从而“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而马尔库塞则将这种非理性的劳动总结为对“爱欲”的压抑,因为“爱欲”的快乐原则必然导致对异化劳动的额外压抑的反叛,在当今社会中这种压抑使得社会中的个体被异化成为非我,对于非我的扬弃而使得“爱欲”回归人类生命本性中,才是个人解放的最终目标。

“爱欲”这个非理性因素要作为存在论能确定起来,仅仅依靠对传统的反叛还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原始本能”的发现。弗洛伊德在长期的精神分析中发现“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在人的理性的意识之外有着远大于理性意识的无意识空间,并且无意识中保留有大量的人类远古的记忆片段和原始的欲望诉求,而人的无意识却在人自身的“审查”作用下往往以晦涩扭曲的形态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表面上看来是不符合逻辑的准则的诸多表象的杂乱统一,但是他们确实人类生存中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的表露,因而相对于广阔的无意识空间,人的理性空间显得相当渺小,甚至只是人类真相的一小部分,而作为最根本的人的本性的非理性才应该是人类最真实的状态,弗洛伊德认为在无意识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性欲。马尔库塞正是抓住了这个以精神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原始本真对应着人的我,也是人的本真的存在,并且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为一种更加广阔的“爱欲”,这个“爱欲”是具有“凝聚力”“团结力”“约束力”的,从而认为这个非理性因素才是人的本质。

但在现实中,人的本真状态总是得不到最根本的表达,马尔库塞在其理论中提出了“压抑”的观点,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一种负面的“压抑”,这种压抑往往表现出人们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对本我或者“爱欲”的一种抑制状态,抑制导致出人的自我不完满性,这种抑制的来源分为“个体”和“文明”压抑两个方面。

在“个体压抑”中个体的心理结构被分析成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是最古老、最根本、最广泛的层次,这是无意识的领域”,其需求所表现出来的往往都是一些人类最为本能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先天的原则即与“快乐原则”相联系的,本我在自身的发展中“一部分具有接受和避免刺激的器官的本我逐渐地发展”派生出自我,自我是对有机体自身的保护,并且满足了有机体的本能的需求,同时自我最终发展为超我,其通过“强加于个体的‘外在约束被心力内投于自我”,所以超我所遵循的不仅仅是现实的要求,还有以往的各种经验的现实的要求,这样人们就从最原先的由于本能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基本压抑”转而发展为“社会统治所必不可少的约束”的“额外压抑”,这种“额外压抑”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是人“爱欲”的被压制,“快乐原则”的消失。

“文明压抑”即(属系发生),在于远古或者种种需求所表现出来某些“合理”的东西通过种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性的压抑过程,即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外化的具体限制,或者“额外压抑”所对个人产生的抑制作用。在弗洛伊德假定是“在无意识的记忆痕迹中存在着一种对过去的印象”,在马尔库塞分析看出,现代社会的奥迪帕斯情节的遗存是各种现代社会现象的原型,在“快乐原则”转变为“操作原则”之后,人们所有的回报都限定在一系列的抑制范围内,从而从集体的存有中对个人或者一定的人在外部进行限制,这种限制直接的表现为宗教、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等。同时他在其稍后的《单向度的人》中提出了现在社會中人丧失自己维度的现实和这种丧失所导致的文明的集体压抑的可能,他认为由于社会的宣传、政治等所表现出来的言论发生,在人们的意识导向中不自觉的丧失自我判断价值而转而表现出集体的趋一性。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文明压抑的结果,使人文明中的个人反过来被其所抑制起来。这种抑制,表现出来的是人对自己本质“爱欲”的不掌握,而丧失人的本真。

通过“压抑”人便与自身的本质发生偏离,这种偏离直接表现为人对自己的不占有,通过自身的非我化而达成。与马克思所分析的不同,马尔库塞将人的异化归结为工业文明中强化的控制,使超我非人格化、自我坍塌,而使异化完成。这种对于非理性的本质的异化,从逻辑上看,在当代看来往往表现出一种夷平,高潮、价值和空间的夷平。异化的本质,使人们在趋一性的带动下而表现出单一,因为趋同的过程并非趋“和”的过程,在现实原则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单一性,压抑的本性,在思维上往往出现适度的反弹或者扩大。现代艺术中对于色彩空间的平铺和取消三一式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夷平表现。同样,正是这种夷平才更加直观的表现出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的压抑的强化,这样“爱欲”就被现实原则所异化,人类生活在一种“病态”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马尔库塞整个“爱欲”的思想是作为弗洛伊德的现代性解说,这种解说表现出的是现代社会中异化本身对自我的限制和压抑,这种压抑将自我抹平在时间洪流之中,一个单维度的人丧失了作为人占有自身的可能性,而变得焦虑不安并丧失的最原始的自由的尺度,这个尺度是所谓的通过快乐原则所表现出来的,并且通过种种集体的无意识表现出来,通过集体的无意识再作用于我之本身,将自身撕成碎片,让在世界之中的人们无处可藏。马尔库塞认识到这种片段化的可怕性,通过对于原始本能的升华重新拾得“爱欲”,并让“爱欲”在涅槃的原则下表现出一种永恒的满足,从而达到最后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2]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爱欲马尔库塞本真
现代生活的爱欲现象学
——读《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空相
苏格拉底如何与青年交友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人生三爱、哲学、幸福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新年的6个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