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阴阳和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14-04-29 15:34黄后伟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周易阴阳思维

黄后伟

【摘 要】《周易》是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籍之一,其中包含的阴阳和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在中国,儒家和道家三家都对《周易》的和谐思想进行了发挥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周易》的阴阳和谐思想对中国的医学,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简要的论述《周易》阴阳和谐的思想,并对中国的文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阴阳;和谐

和谐,harmony,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顺、协调、一致、统一等,汉语中一许多词都表达了“和谐”的意思。人與天合一、人与人和谐,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和谐思维成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显著特色。作为源头活水,《周易》的阴阳和谐观念充分彰显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了这一思维特色。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的经形成是系统化、理论化,是求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它便作为一种客观性精神力量,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和谐思维在《周易》中实际上表现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在宇宙自然的宏观意义上,“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说卦传》)乾道刚健以生物,坤道柔顺以成物。宇宙整体是和谐而有序的;其次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地为自然,人为自然而生,又反过来体悟和确证自然。“六爻之动,三极之道”(《系辞传》),人道“仁义”与天道阴阳、地道柔刚贯通一体,天地人圆成会通;再次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强调德性伦常,主张“保合太和”与“同人”之道,亲附聚合;最后是在人自身,主张心身平衡,倡导“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系辞传》)的君子保全之策。

先秦时期,儒、道、阴阳各派思想家沿着先哲思维路径,分别从不同层面表示了对和谐的执着追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把和谐作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原则。

两千多年来,《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及整个和谐理论,与民族传统哲学发展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和强化为一种思维定势。例如,董仲舒说:“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他十分崇尚宇宙的整体和谐:“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魏晋玄学家阮籍说:“男女同位,山泽通气,雷风不相射,水火不相薄,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贯通起来。宋代的哲学家以《周易》为起点进一步解释和发挥,《二程集》认为:“刚正而和顺,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刚正和顺而已,“天地之道,常久而已者,保合太和也巩”。张载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姻媪、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强调宇宙本质上是动态性的和谐。这就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待和谐,把和谐视为宇宙的本质。

《周易》阴阳和谐思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表现在中医学上。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既指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应该有一种协调关系,也指人躯体内各系统功能应当维持一种平衡关系。“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或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灭”。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调和观念显然与和谐思维方式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肯定祖国医学,就包含着对和谐思维方式的肯定。

又如,和谐思维对中国艺术也有深刻影响,它直接制约和支配着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典美学在和谐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尤其注重美的对象的平和、凝重、庄严、典雅,特别崇尚“中和”的审美格调。当代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提出“美为和谐”,反映了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共识。

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学也体现出和谐思维,古建筑物十分讲究对称、平衡、协调的风格。古都北京的故宫堪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从天安门到神武门,整个庞大的建筑群,以中轴为基准,前后左右处处展现出对称性。三大中心殿规模伟,气宇不凡,分别被命名为大和、中和、保和,足以显示出以《周易》为代表的传统和谐思维方式的魅力。此外,以乾清、坤宁二宫为后卫,以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无论外观形象还是称谓,都符合“中和”原则,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派,给人以恢宏、庄重、威严的审美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梁漱溟先生曾提出“和平文弱”是民族品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并且解释为:“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已甚,适可而止等”。这种特定的国民品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在心理结构上的积淀。对其优劣需要具体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所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调节这种关系而实现和谐为最高目标。《周易》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阴阳和谐思维,是以自然界所包含的万物的特性为据,旨在说明人道应以宽厚、仁义为德,应具有特大恢宏的气度。这种观念陶铸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热爱和平、团结和睦的特殊品格。从个人的修养——身心平衡、健康,到齐家——家庭和睦。再到治国——长治久安,最终达到平天下——“协和万邦”。

《周易》的思想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融道家、阴阳家等汇通而成。如果说儒道是传统哲学的主干,那么《周易》阴阳和谐思维就代表了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理解上,和谐思维不仅在历史上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而且对于处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时代的当代人依然具有借鉴价值。西方世界在主客二元对立的理念下,为征服、主宰自然,片面地发展了“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却忽视了“价值理性”,造成了现代化之后的一系列危机。例如全球性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调。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些西方人提出了“回到自然中去”的口号,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和印证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和谐思维的价值所在。当然应当看到,除极少数先哲(如苟子)曾提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外,《周易》和中国传统哲学大都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与自然的抗争,漠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结果逐渐在先民(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心理底层沉积为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似乎从来也没有感受到把自然作为人类首要的实践对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庄子.诸子集成本[Z].上海:上海书店,1986.

[3]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杨伯峻.论语泽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黄帝内经素问.北京[Z].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6]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周易阴阳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甜甜的“蝴蝶茧”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