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从颜色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4-04-29 13:37邹叶君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颜色词汇差异

邹叶君

【摘 要】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关键词】词汇;颜色;差异;跨文化交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巨大的“汉语热”。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孔子学院,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实践表明,国外友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产生偏误的现象,其母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的学习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

“由于外国人母语词汇系统与汉语词汇系统之间并非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因此外国人已经掌握的母语词汇系统,会对其目的语汉语的词汇系统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即学习者会把目的语的词汇同其母语的词汇作不恰当的比附,从而产生词语偏误。” [1]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其中包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等民族心态,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深刻的反映,并且首先体现在词汇方面,英美国家也同样如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但由于每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民族习惯、思维模式、政治制度甚至是地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包含的附加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却有明显的差异。英汉语言中常见的基本色彩词有:黑色、白色、红色、和黄色等,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这些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含义相同,都指相同的颜色,但相同的颜色词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联想。本文将引用杨元刚先生在《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照应方式对比表》的方式来初探英汉颜色词汇的差异,主要分为词汇联想对应、词汇联想重合两个方面来对英汉颜色词汇异同展开简要的探讨。

一、词汇联想对应:字面意义不同,文化语义相同

所谓词汇联想对应,是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和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字面意义虽然不同,却能引发相同的文化语义。”[2]许多英汉色彩词存在着词汇联想对应。

(一)黄色和blue

1.都象征皇权、尊贵

blue一词在英语语言中常常是与社会地位和贵族身份有关的。例如blue blood是指人有贵族出身和身份,blue-blooded则是指贵族世家,blue book却并不是字面看上去的蓝皮的书,而是指记载着身份显赫的人物,尤其是政府官员名字的书;blue ribbon是指蓝绶带,是用来授予竞赛优胜者的荣誉或奖励,英国皇家海军和警察都穿蓝制服。

blue的这一层含义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起汉语里的黄色,如果说红色是古代民间运用的最频繁的颜色之一,那么黄色毋庸置疑是古代朝廷甚至是专属于天子和皇权的颜色。黄是黄帝的简称,它代表的是皇权、显贵、庄严。

我国古代的很多词语就可以看出这点:古代帝王多穿黄色的袍服,例如《史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中的黄屋是指古代帝王所乘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因亦皆指帝王车。到了隋唐,这种“黄”的尊贵意识开始逐渐上升为一种制度,一种统治者的意志。从“唐高祖武德初年,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3]便可见一斑。此后历代帝王均穿着黄袍,或称龙袍,“黄”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天子的专用色彩,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系列有关“黄”的尊贵词语。皇帝的文告,用黄纸书写,故称皇榜。黄衫,隋唐时少年所穿的黄色华贵服装——“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黄马褂,清代的一种官服,“巡行时之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皆例准穿黄马褂,以壮观瞻。臣下有功者也特赐穿着,谓‘赏穿黄马褂。”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据记载,后周赵匡胤为太尉时,发动陈桥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其为帝,是为宋太祖。后因此黄袍加身指被部属拥立为帝。

古代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叫黄旗紫盖。民间认为天空若是出现了黄旗紫盖状的云气,那么是出帝王之兆。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丹阳刁玄使蜀,得司马徽与刘廙论运命历数事。玄诈增其文,以诳国人,曰‘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

2.都象征病态下流

blue的这一用法从下列短语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blue funk是指情绪消沉的状态,尤指因浪漫的破灭、失去爱人或因困惑所引起者,一种孤独、无目标或困惑茫然的状态;the blues 是指极其忧伤或沮丧的情绪。

黄色的贬义色彩大多是来源于美国,被资本家收买控制的工会叫黄色工会,据《辞海》记载,“1887年法国蒙索莱米讷市一厂主收买工会,以破坏罢工;罢工工人打碎工会的玻璃窗,资方用黄纸糊补,故称为黄色工会。”传到中国后,黄色有了情色、污秽等含义,于是乎产生了一批又类似含义的特定词语,如黄色书刊、黄色小说、黄色电影、黄色音乐、黄赌毒、贩黄。

(二)黄色和green

1.汉语中的黄色和green都能使人联想起年轻幼稚缺乏经验

green有未成熟的,无经验的,易受愚弄的之意,如a green young novice无经验的年轻新手等。据记载“黄色也指幼儿。古户役制,隋代以三岁以下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初生婴儿为黄。”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黄象征年轻幼稚可能与儿童的毛发色泽有关,这属于隐喻中的多重原型象征。比如人们常用来形容不谙世事的少女的黄毛丫头,用来形容不懂事理的男孩为黄毛小子,用来形容为出嫁的女子叫黄花闺女。黄口小儿,指婴儿,多用来讥诮无知的年轻人。

2.都有金钱的联想

在汉语中,黄色总是能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黄金,因为黄色与黄金同色,因此也有财富的含义。富贵官宦人家,常佩戴黄金打造的首饰,用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和富贵之气。黄金时代(Golden age)指政治经济或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或指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

那么green是否也有这一层含义呢,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来看看英语短语就可以知道,green power一般指金钱的威力,因为美元钞票一般是泛绿色的。

二、词汇联想重合:字面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也相同

所谓词汇联想重合,就是指“英汉两种语言中某些色彩此不仅字面意义相同,而且在许多方面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2]

(一)黄色和yellow

1.都有疾病与警告的联想

至于黄色有关疾病和警告方面的联想则会让人不假思索的想到面黄肌瘦这么个成语,它是指脸色发黄、肌肤消瘦、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很多疾病也都含有“黄”字,例如舌苔泛黄等。yellow在东西方文化中还可以表达警告的意思,例如体育比赛中使用的yellow card,交通中使用的双黄线。

2.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着萧瑟、衰败、忧伤与死亡

每逢秋天到来,黄色的落叶肆无忌惮地躺满各个角落,万物凋零,于是乎东西方都不约而同地用黄色象征衰败、忧伤和死亡。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此时的莺莺,把黄花生命的将逝变成了沉痛哀伤的生死恋歌。中国的很多诗人都喜欢用黄花的调凌表达自己的悲哀,李清照的《声声慢》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们常说的人比黄花瘦也是这样的心境。满地黄花的飘零洒落,是作者心理的外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

在西方yellow也是时常与忧伤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流传久远的雪莱诗歌名篇《西风颂》:“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在这里dead leaves就是诗人雪莱用来形容黄叶的,因为在诗人雪莱的眼里树叶早已经是像dead的那样的毫无生机。

(二)红色和red

1.都有热烈喜庆羞涩的意思

众所周知红色是汉民族最喜欢用的一种颜色,有吉祥、喜庆之意。凡是喜庆的事情,总会用红色来慶祝的。每逢春节,古老的汉民族,无论是繁华的都市城市还是闭塞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是要精挑细选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门口挂上大红灯笼,来增加喜庆的气息。民间把结婚称为红喜事,所以尽管在中西方日益交流的今天,新潮的女孩子们在热衷于白色婚纱之余,还是不会愿意舍弃红色的旗袍。

而在西方国家,红色也是经常与喜庆联系在一起的,这与我国的红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red one是指营业特别鼎盛的一处地方或者一个日子或者好事业。red-little day则是指重要的或者值得纪念的日子,是引自日历的说法,因为在西方的日历上,一般节日的日子是被印成红色的,而其他的节日则是被印成黑色的。这些褒义色彩大多应该是得益于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毕竟在西方这些褒义色彩出现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不像在汉语里运用得那么广泛。

红色在东西方还可以用来形容因为急躁或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的面红耳赤。例如汉语中害羞叫红脸或脸红,用来形容害羞时候两颊上泛起的红色的“红潮”,形容人的脸色红润有光泽的“红光满面”,脸上呈现的红晕叫红云、红晕、红扑扑等等。red也与情感有关,如用短语become red-faced来表示发窘或害羞,这倒是与中国的脸红有类似的意思,在中国姑娘们要是感到难为情的时候,脸上都会出现红晕。

2.都有恼怒危险与暴力的联想

在中国红色本指浅红色,后泛称火、血等的颜色。正由于从红色可以联想到战火和鲜血的颜色,而革命大多是流血的革命,所以红色又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及政治觉悟和进步,如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政权被称作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还有红星、红旗、又红又专、红色资本家等,在文革时期曾出现一些带有“红”的新词语,例如红卫兵、红宝书、红五类等。

每个民族的词汇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本民族特有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乃至是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汉语和英语也是如此,尽管它们一个属于汉藏语系,另一个属于印欧语系,它们的词汇系统都负载着很多的文化信息。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和而不同,就是笔者在研究这一课题时的最大体会,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了这些词汇后面的深层含义,才能在促进我们的对外交往,并在跨文化交际中给外国友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注释: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楙.野客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楙.野客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夏征龙.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6]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颜色词汇差异
相似与差异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特殊颜色的水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