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文学与闽南文化精神

2014-04-29 04:22陈英征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闽南地区民间文学

陈英征

【摘 要】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闽南民间文学作为扎根于闽南地区的文学,紧密地伴随着闽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其表现形式不一、风格多样,却始终透显着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民间文学;闽南地区;文化精神

生活在福建沿海地区的闽南人,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创作出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巧妙地传达了闽南居民的传统美德和闽南文化精神,对维系和稳定闽南人文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刻苦耐劳

刻苦耐劳是闽南人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锻炼和培育出来的一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闽南民间文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描写劳动的,许多歌谣、谚语、传说故事都是以劳动为主题,歌颂勤奋和刻苦的劳动人民成了这类民间文学的特征。如《搬运号子》、《喂猪調》、《放牛歌》、《天黑黑》、《牛犁歌》、《做田谣》、《耕作歌》、《种稻歌》、《讨海掠鱼人》、《三轮车夫》、《烧肉粽》等等就是对农耕渔猎生活的描绘。这些歌谣尽管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大都体现了闽南人刻苦、勤劳、节俭、精明的精神品质。

闽南谚语中歌颂劳动和勤奋的更多,如“全家勤,厝前厝后出金银”、“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勤勤俭俭粮满仓,大脚大手仓底空”等,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人,俗谚则给予辛辣的讽刺,如“食若牛,做若龟”、“做墙相推挨,食饭争进前”、“食饭若武松打虎,做代志若桃花过渡”、“未食看饭斗,食饱看海口”、“食饭用碗公,做工作闪西风”。①(P1088)

刻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闽南民间文学对这一美德的反映既全面又深刻。它充分表达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与向往。闽南文化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这一传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自强不息

从中原迁移而来的闽南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活除了靠天命更要靠自己,谁先努力拼搏,谁就可以先别人一步富裕起来。因此他们十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勇于进取、知难而上的拼搏精神。这种冒险拼搏的特点在历史长河的酒窖中,发酵成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风范,构成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理素质。②(P48)

闽南人排除万难以求成功的进取精神,在民间故事中得到了丰富表现。如《瓮仔周巧雕转头狮》讲述石雕学徒瓮仔周敢于冒险打破传统开拓出南派石狮的独特技艺而获得成功;《圆人会扁、扁人会圆》讲述一位孤儿跟随堂叔冒险出洋谋生,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终于成为有名的富商,而原先得意一时的大富户,却因为坐吃山空沦落成了破落户。③(P100)还有《穷无穷种,富无富栽》、《靠自己建大厝》、《姑嫂塔》、《荒岛得宝》等故事,也都生动地表现出了只有敢于冒险、自力更生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这种“自强不息式”的民间故事,充分传达了闽南人坚强不屈、开拓进取的决心和信念。

很多闽南语歌曲也反映了拼搏这一主题,如《爱拼才会赢》、《青蚵仔嫂》、《有酒矸通卖无》、《一定会成功》、《憨人歌》、《人生舞台》、《忍》等,其中最突出的当属《爱拼才会赢》。这首歌生动地把人生比喻为海上的波浪,难免有高低起伏时,为人只有敢拼敢搏,奋勇前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整首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几分催人警醒的味道。《青蚵仔嫂》赞扬了青蚵仔嫂“运命好歹是免计较,打拼一定会出头天”的生活态度,反映出闽南人认命却又不屈服于命运安排、敢于抗争的性格。《浪子的心情》、《男儿的本领》、《振作》、《免失志》等歌曲从另一个角度激励那些曾经失败过的人,振奋精神重新面对生活的挑战。

民间谚语也有很多内容是反映这一精神的。像“宁做鸡头,不当牛尾”、“输人毋输阵,输阵就歹看面”(“歹看面”就是没面子的意思)、“牛仔出世十八跌”、“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只要敢死,阎罗王也惊你”等鼓励着人们要有志气,自强不息。

三、正道直行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崇尚气节,这是闽南文化精神的又一基本特点。在闽南民间文学作品中,对符合人类共性规则的张扬,对忧国忧民、忠心报国、正义仁爱、德政义举、善心善行的赞颂比比皆是。

闽南的戏剧中,上自清官廉吏,下至贫苦大众,都可以作为反映这一精神的主人公。他们在矛盾冲突情境下作出严峻的选择,如:昏君当道,是顺是谏;名利当前,是贪是廉;恶霸横行,是斗是忍;不义之财,是取是弃;家族遗产,是争是让;老弱病残,是欺是扶的选择,都体现了对善良、忠诚、仁爱、正直等价值的自我追求,从而形象化、理想化地表现了闽南人性格中的正义感、责任感。高甲戏《单刀赴会》、《困河东》、《狄青取珍珠旗》,歌仔戏的传统曲目《七侠五义》、《精忠报国》、莆仙戏《春草闯堂》等等,这些剧目题材所表现和歌颂的,正是闽南人所崇尚的重情尚义、侠义肝胆、不避艰危、英勇无畏、豪气冲天的英雄气概。

闽南民间故事中,有许多是歌颂正道直行、舍已为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如《义婢》、《聚宝盒》、《有孝感动天、无孝遭雷打》、《鬼报恩》等。像《义婢》,通过富贵之后的婢女小香不忘资助家道中落的故人的故事,弘扬了一种有情有义的人文精神。还有表现正直仗义精神的《林俊飞锏除暴》,也是以动人的故事演绎褒扬了这种传统美德。闽南人正是通过这种“扬善惩恶式”、“知恩必报式”的民间故事来表达他们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优秀美德,鞭笞残暴虚伪、骄横丑恶的思想观念。

闽南地区的许多时政歌,用形象的语言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懑和抗议编成歌,唱出心中的不平和愤怒。如平和的《旧社会黑暗天》、漳州的《农民歌》和《长工谣》等。这些歌曲表现闽南人不畏强权、敢于直面人生的人格精神。

民间谚语中,也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做人准则的,如“鸡蛋密密也有缝”(以鸡蛋比喻人做了坏事,欲盖弥彰是不可能的,除非己莫为)、“痟贪囵鸡罱”(喻心存贪念的人,干了偷鸡摸狗的事,迟早会像鸡因贪吃而落入鸡笼一样被捉住,甚至进了监牢)、“仙人打鼓有时错,脚步行差谁人无” (喻错误难免,要及时更正)等反映了闽南人对正直的追求。

四、求是务实

闽南地区是一个移民的社会,严酷的自然环境,移民的生存意识,孕育了闽南文化的务实精神,使得立身处事讲究脚踏实地成为闽南人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而这一特性在民间文学中也有很深的反映。

在闽南的民间故事中,当地民众关于神灵超人力的想象和崇拜,都潜藏着崇尚实用的深层动因。闽南人对神灵的信仰通常不是为了寻求指引或心灵的安宁,而是为了求取某种利益,例如升官发财、多子多孙、平安健康等等。也正因为这样,凡是能够帮助到民众的神灵,都成为了他们崇拜的对象。例如“洛阳桥”系列故事当中,《夏得海投书海神》的海龙王、《观音化美女》的观音菩萨、《八仙顯神通》的八位仙人,这些神灵都能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发挥保护民众的功能。可见,闽南人对他们崇敬其实都是缘于这些神灵实用性的本原。这种“唯灵则信”的心理,突出反映了闽南人讲究实用的文化精神。

而对那些工作不踏实、投机取巧的年轻人,生活歌谣也常常加以批评和讽刺。如流行于闽南一带的歌曲《找头路》,讲述了年轻人一年到头因为觉得工作太辛苦而不停更换工作的经历,在平实的话语中浅藏着只有脚踏实地工作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在反映闽南人崇尚实用的心理方面,民间谚语较为典型。如“杀头生理有人做,蚀本生理无人做”(“生理”,即“生意”)、“有偌大的脚,穿偌大的鞋”(意喻事物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无鱼虾也好”(意喻退而求其次)、“未学行,先学飞”(讽喻人办事急躁,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三两人讲四斤话”(讽喻言谈不切实际)。这些都生动表现了闽南人民实干、崇尚实用的传统。

五、积极乐观

积极乐观、知足常乐是闽南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知足”,所以闽南人性格活泼开朗、心胸豁达、处事乐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闽南人这种充满世俗享乐色彩的性格特征:他们既崇尚拼搏进取又注重修身养性,既褒扬勤俭持家又讲究生活享受,既鼓励精明能干又倡导难得糊涂。④(P147)当地一些民俗谚语把闽南人这种豁达乐观的天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一枝草,一点露”、“赚钱有数,身命(身体)也要顾”、“有赚就有了(亏本),会开(开支)就会赚”、“时到时担当,没米煮蕃薯汤”、“平安恰赢大趁(赚)钱”等等,都很形像地诠释了闽南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方面积极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创造未来,另一方面也不忘记在适当的时候静心享受生活。

在过去的闽南农村里,经常有老人在村头巷尾唱着《劝世歌》。这首《劝世歌》劝人为人处事要遵守道德仁义,对于荣华富贵,表达了知足常乐的态度。歌曲《欢喜就好》则唱出了闽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人生海海,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心态,就会过得更快乐;对事对人,只要欢喜就好了。类似歌谣还有《空笑梦》、《酒国英雄》等,这些歌谣都表现了闽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六、团结协作

闽南族群的主体是中原移民,饱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苦。来到蛮夷之地后,他们迫切需要和谐共处、患难与共的群体精神以对抗其他对立势力,求得生存安定,所以整个族群具有很强的凝聚性与向心力。闽南文化高度重视群体的协调、和谐与统一,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民间有谚语说:“金好银好,不如情意好”、“人敬咱一尺,咱敬人一丈”、“若要人敬己,必先己敬人”、“家和万事兴”、“隔壁亲家,礼数原在”、“看戏要知戏文内意,做人要识人情义理”、“忍气求财,激仔相杀”等。芗剧的经典曲目《保婴记》讲述了家庭之间、邻居之间的互帮互助,尽管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却流露出闽南地区邻里之间相濡以沫、克己为人的温情。

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直是闽南民间歌谣中经常歌颂的主题。如流传于泉州的《好兄嫂》唱道:“走船靠船舵,簸粟靠米箩,阮厝一家真好势,全靠阮兄嫂。好脾气,好人缘,疼小姑,敬公婆,一家伙,真和和,厝边头尾拢呵咾。”首句用比兴手法,把兄嫂比喻为家里的主心骨。由于他们能够处理好家庭的关系,使一家人团结和睦,因而成为乡里邻居称赞的对象。这里用浅显的比喻说明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反映出群体协调的贵和精神已经深入闽南人的内心世界。亲情歌《牵囝牵孙》、《阿姑来》、《阿公欲食韭菜汤》等也都表现了亲情的可贵,教育人们要珍惜亲情,孝敬长辈,友爱兄弟。

总之,民间文学是研究闽南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所蕴涵的闽南文化精神为我们考察闽南历史文化和民众习俗提供了丰富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闽南人丰富多彩而又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更为重要的是,闽南人在民间文学的传承中,通过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逐渐接受这些精神的影响并把它们当作个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标准,以此引导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借助民间文学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推进闽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注释:

①蔡武璋.闽南文化与台湾闽南谚语[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

②周英洁.闽南商业精神的历史文化解读[J].商场现代化,2007(10).

③戴冠青.民间想象中的文化盛宴——论闽南民间故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7).

④郑渺渺.民间叙事与精神追求——闽南民间故事中的民间信仰[J].文艺争鸣,2006(5).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闽南地区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插画民族语言的探索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新媒体与闽南地区歌仔戏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