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嫦娥三号登月”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4-04-29 04:22燕洪菲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新闻报道

燕洪菲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分析语篇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本论文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洛杉矶时报》对“嫦娥三号”登月的新闻报道,以探索新闻发出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其思想,传播其意识形态的。

【关键词】新闻报道;话语分析;嫦娥三号

1.研究理论与方法

M.A.K. Halliday 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及物性系统。所谓人际功能则主要由语态和情态展现。语篇功能是指语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相联系的功能,它主要由主述位系统来实现。(胡壮麟,2002)通常来讲,我们可以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选择性地分析其中的功能,从而揭示语言的深层意义及其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或权势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语篇的“分类系统”, “及物系统” , “情态系统”和“转换系统”。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 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 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Halliday,1985)。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影响。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在英语里, 除了情态动词, 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 人称代词, 实义动词, 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表情态意义(许洁婷,2003:56)。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转换并非像生成转换语法仅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 而必须从话语的性质, 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

2.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洛杉矶时报》对“嫦娥三号”登月的这篇新闻报道作为素材来源。选取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中的词汇的选择、主题思想和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表情态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新闻,发掘新闻中潜在的对意识形态影响的因素。

2.1 词汇的选择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比如在新闻中对于“嫦娥三号”所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的描述,中国给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取名为玉兔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神话中嫦娥奔月的传说,传说中,“嫦娥”怀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但是,在洛杉矶时报中,对于这方面的报道却并非如此。

“…launched a rocket carrying a buggy-like vehicle…”

“The unmanned rover is a gold-colored vehicle that looks like a dune”

“buggy”的意思虽然有小型机动车的意思,但是也有多臭虫精神病的,疯狂的;<俚>神经有毛病的,古怪的,淘气的等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洛杉矶时报用“buggy”一词,暗含了对中国嫦娥三号探测器的一种蔑视和贬低。另外,对于中国媒体对嫦娥三号登月这条新闻的播报情况,美国洛杉矶时报对此也进行了报道。“For domestic audiences, the propaganda value is huge and Chinese media are playing it to the hilt.” “propaganda”在英语中为贬义词,有宣传,鼓吹之意,美国媒体用这个词旨在讽刺中国媒体对嫦娥三号登月这条新闻的过分关注,过多的宣传。

2.2主题内容

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影响。《洛杉矶时报》所播报的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中国崛起论、威胁论,"It comes at a time when America is dithering. Russia has lost the plot a bit. China sees the possibility of leading," "It will upset the Americans because the Americans think they own the moon.这几句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发射嫦娥三号的态度,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嫦娥三号的发射是对美国的一种威胁。众所周知,美国是第一个有人类登上月球的国家,因此美国认为月球是属于美国的资源,而中国此次登月势必会让一贯霸权主义的美国感到威胁。美国就大肆宣扬中国崛起、威胁论,让美国民众乃至世界人民都认为正在准备霸权世界。美国媒体的这种宣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加强美国大众的紧张感,危机感,并且加强对中国的敌视思想。

2.3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新闻中的运用。

辛斌(2005),“情态的考察着重于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引语往往出自当事人、知情人或者权威人士之口,可以有效地增强语篇的权威性,从而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不同来源的直接引语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意识形态,所以报道者往往引用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利的话,并把它们间接地强加给读者。与直接引语不同,间接引语通常是引用者转述的,在转述的过程中,由于引用者的态度和对原文的不同理解而表达引用者不同的立场和观点(陈中竺,1995:23-25)。所以,间接引语使用中往往包含更多的引用者立场。

比如洛杉矶时报中这篇新闻的引语部分: "It comes at a time when America..." said David Whitehouse, a British astrophysicist who has written a book about the moon. "The timing is dictated…" said Morris Jones, an Australian space analyst.美国媒体这两处直接引用都是引自其他国家人士的言论,而非美国本土人士的言论,并且通篇很少有间接引语,这样可以增强中国威胁论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表明这些观点并不是只有自己国家在宣扬,而是各个国家的言论,让美国民众甚至世界民众更相信中国威胁论的存在,从而达到引导、控制民众思想的目的。

3.总结

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入手,分析了美国《洛杉矶时报》对“嫦娥三号登月”的新闻报道。通过对词汇选择,新闻主题和直接、间接引语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新闻语篇中隐藏着对读者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帮助读者揭示出话语中的隐蔽意识形态,提示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培养自己的批评意识,增强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为研究者解读新闻报道语篇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M.A.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2]陈中竺.语篇与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国语,1995(3).

[3]胡壮麟,姜望琪. 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辛斌.批評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

[5]许洁婷,张发祥.中美日关于钓鱼岛新闻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