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88-02
修复体的龈下边缘可能导致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牙体预备具有高度相关性。许多学者认为固定修复体的边缘应位于龈上或平龈,因为龈上边缘最符合生理要求[1]。制备龈下边缘,要求预备深度为龈下至少0.5-1.0mm,常常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沟内上皮及其下方结缔组织,造成出血。如何才能在这种不利于组织保健的设计时尽可能保持周围组织的健康,是我们面临的临床难题。这是就需要采用排龈技术减少临床对牙周组织的损伤, 帮助实现最大的组织健康。我们通过230例使用排龈线排龈后进行牙体颈部预备,获得了高质量的牙预备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现将临床使用体会报告如下:
1 排龈还有以下作用
排龈便于牙体预备,牙体预备前排龈可以减少在预备龈下肩台时对临近软组织的损伤及出血,为龈下牙体预备提供良好空间和视野;排龈提高牙体预备的精确度;取模前排龈可帮助我们获得更清晰的印模及模型; 使牙龈止血、软组织洁净干燥。
2 排龈方法
主要有:机械方法,机械化学方法,旋转牙龈除术和电外科方法四种。我们用的是机械化学方法, 机械化学方法就是龈线联合一些可以收缩牙龈和止血的药物一起使用。龈线将预备牙的龈缘向唇颊方向推开,龈线上的药物可使龈组织本身有轻度体积收缩,但主要作用机制是吸水膨胀,棉线体积增大推开牙龈,而不是使牙龈收缩或龈附着移位,由此得到龈沟内安全的切削空间。
3 使用龈线的生理基础
正常情况下,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一般为2.04mm。从牙槽嵴顶到牙龈边缘依次为附着龈、附着上皮及游离龈,其中附着龈与附着上皮即构成了牙的生物学宽度。从牙槽嵴顶到牙龈边缘依次为附着龈,附着上皮及游离龈,其中附着龈与附着上皮构成牙的生物宽度,其切端的游离龈并不直接与牙齿相联,其间有一浅沟—龈沟,沟深一般平均1mm[2],游离龈中存有少量弹性纤维组织,其作用是使牙龈保持一定位置, 并防止其被拉长, 但是健康的游离龈边缘可被移动, 离开牙少许距离, 并在外力去除后又反弹回原有位置, 紧密的与牙冠部靠在一起。基于此生理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排龈线将其推开, 以便顺利完成临床操作。
4 排龈线的选择
市场上可供选用的排龈线有多种类型,多采用编织排龈线,常用型号有1# 、2# 、00# 等。选用最基本的要求是排龈线应具备一致的韧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容易被放置于龈沟内及不易被磨损。编织排龈线因具备更好的止血, 扩张及干燥龈沟, 易从出血块上取出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5 正确的龈线放置方法
干燥,隔湿基牙;选用与龈沟宽度一致的排龈线,将排龈线起始断放置于预备基牙的近中或远中邻面,围绕预备的基牙缠绕一周;用牙周探针或专用排龈器等排龈工具,使排龈工具与水平方向约呈450, 排龈工具尖端压紧排龈线沿牙齿壁慢慢下滑,推牙龈向侧方及根尖向移动。避免损伤上皮组织附着龈、结合组织附着龈;如龈沟较深, 将到达邻面的排龈线继续缠绕预备的基牙,继续排龈;若遇牙龈出血可在排龈线安置就位后蘸少量止血剂。
牙体预备时应该注意避免车针对游离龈内侧上皮的损伤和出血,以免边缘模糊不清,影響模型的准确性;放入排龈线前,用气水枪冲洗龈沟内的唾液和血液,以免湿龈线难易安放。排龈工具应使用钝器械。安放的方向要一致, 逆时针或顺时针向;排龈线要选择恰当,排龈的方向应该正确,排龈的力量应该轻柔,避免暴力。因为牙龈非常脆弱,仍会给牙龈造成损伤,有些牙龈在损伤后将不会恢复,这样会给治疗带来得不偿失的后果;去除龈线要在湿润状态下,防止龈线与牙龈发生粘连而损伤牙龈,这也是导致修复后牙龈退缩的一个重要原因;龈线一般放置时间15分钟左右,不能过长,牙多时就要加快排龈的速度。取出排龈线后,应立即制取印模;如遇龈沟过深,渗出物过多而影响取模,也可采用两层排龈的方法,取模前只取出上层龈线,利用沟底部的排龈线继续干燥,隔湿以获取干燥清洁的环境,取模后应立刻取出下层龈线,以防发生不必要的龈损伤;牙龈增生、龈沟深度超过2mm以上者,可采用高频电刀做龈切术,切除部分牙龈袋,使龈沟深度恢复正常。待局部牙龈恢复正常形态后,可使用排龈线排龈后取模。
参考文献
[1] Mount GJ. Growns and the gingwal fissues. Aust Dent J, 1970,15(2):253~258.
[2] 郑麟蕃编. 口腔组织病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