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柱福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有位名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会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一、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兴趣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边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这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索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350+54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350+500=850,850+40=890”有的说:“300+500=800,50+40=90,800+90=890”还有的说:“300+540=840,840+50=89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余种算法。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习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生有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后,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进到数学知识的王国中去遨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俗话说:“听了就知道,看了就明白,做了才是真正懂了。”因此,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实践和操作。
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认识几分之一时,先让全班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把下列物体平均分成3份,如:一根绳子、一张纸、6个苹果、9条围巾。然后找出其中的一份,再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分析、思索,得出:这些“一份”的数和量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原来物体的3份中的一份,因而都可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又揭示了“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的意义。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分数是表示两部分物体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数,它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得来的。而这个“单位1”,大可至大千世界,小可小到“ 仟毫细微”,学生在做中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掌握了数学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达到“我会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