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4-04-29 16:09李平文
亚太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欣赏者传授建构

李平文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在教材使用上,由复制者向建构者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对《新课程》的学习和分析,重视理解教材承担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重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现层次的分析。教材或教参知识的教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即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建构,并把自己形成的独特理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也可以与学生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中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富于生活气息的知识。因此,新的理念是把课程理解为“文本”教师和学生可在与“文本”的互动中获得深层理解与广泛意义。这一认识不仅把课程内涵拓展到课堂上生成的各种动态的资源,而且进一步转变了教师对课堂的静态“复制”观念。由此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不仅意味着学生是教学过程参与者和知识资源建构者,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身放在新课程开放,不确定的环境中,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

二、在知识传授中,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在课堂上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课程中,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要建立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双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展共享、共进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需求,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并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和已获得了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利用学习资源,告诉学生适合学什么,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探索;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问题,促进他们即多角度,全方位,又非常专注、集中去挖掘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完全地倾听别人的观念,尊重不同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意识到每位学生在生成课堂教学资源过程中的可能贡献,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发问,并把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导向更加开放的情景之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由教书者向研究者转变

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问题。同时,在教的合理性追究方面,教师的思维大都局限在既定目标达成的方面,而失却了对动态的、偶然的课堂因素的关照与反思。从这一角度来看,许多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或一个单纯的教学者。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仍然把课堂教学的任务仅仅定位在既定知识的传授上,显然与新课程的要求就有了相当大的距离。面对课堂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摆脱自己的教书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四、在评价学生时,由裁判者向欣赏者转变

传统评价学生时,存在着片面化、单一化,总是以成绩思想来作为衡量的尺度。这种评价缺乏理性的分析,不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用理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激励,保护学生的个性,由学生的裁判者转为欣赏者。提出教师转为欣赏者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同等的待遇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即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氛围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积极营造,努力呵护。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能包容不同的的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要求以欣赏者的眼光去看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要求认真地、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失败。也就是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良好氛围。可以说,学生一置身于良好的氛围,就会有一种如鱼得水的快感。

猜你喜欢
欣赏者传授建构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留出想象的空白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传授技艺
建构游戏玩不够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