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整体 促进生物学科重要概念传递

2014-04-29 00:44张晓舒
中学理科园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整体

张晓舒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标提出了初中生物学科重要概念的教学。本文论述了教师在解读课标中的重要概念的同时,在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到重要概念与教材结构的整体性及学生整体的知识结构构建两方面相结合,以提高生物学科重要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有效性。

关键词:重要概念;整体;教材结构;知识结构

近些年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关注生物学科的重要概念的教学,成为生物学科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重要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知识的迁移有重要的意义 [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并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2]。因此笔者认为立足于“教材结构的整体”明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传递。

1 立足于教材结构的整体,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1.1 立足教材结构的整体,递进式传递重要概念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主题50个重要概念,分布于人教版的教材中,并非为相对独立的章节。有的是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有的则是一个概念涉及到几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到重要概念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教材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而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递进式传递重要概念。例如:专题一“科学探究”中,所要求掌握的五个重要概念,重点是通过《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展开。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个概念,则需要在贯穿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每个探究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从不同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加深理解和掌握,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实现创设探究实验,才能递进式理会真正概念传递的意义。而对于专题七 “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这一重要概念的教学,则需要以八年级下册第一章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生物生殖的方式特点”的知识为基础,在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中进一步组织学习。所以对于不同章节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如何进行传递,首先要从整体上解读教材的结构,具全局意识,明确课程标准中各主题的目标与教材中各单元章节目标的联系,有效地与每节课的课程目标进行整合。明确章节目标,怎么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如何为下一章节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等,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逐层、递进理解,完成重要概念的传递。

1.2 系统化教材知识,实现重要概念的传递

有的重要概念看似与教材各章节的内容没有非常明显的联系,但实际上是需要通过几个章节的教学为基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结构系统化处理,才能得以实现。如:专题五“生物圈中的人”。学生在各章节的学习中,明确了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对营养物质和氧的吸收及代谢产物的排出没有整体的联系,即对“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这一重要概念的教学,要在各个系统结构功能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结构系统化教学。理解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最终都将通过循环系统中血液的运输,输送给各组织细胞,并且将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呼吸作用的产物带走,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以不同方式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有机物中的能量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从而建立“人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血液的功能、细胞中线粒体是动力车间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学过的生物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2 着眼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感知觉、注意、思维、记忆的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已对事物概念有一定的感知觉的基础,所以在生物教学传递重要概念的过程中需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注重对概念认知过程的规律探究,博采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促进重要概念传递的有效性。

2.1 转换学生认知中的前概念,为重要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中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已建立一定的感知觉基础,即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要传递的重要概念已有一定的认知。因此教师在传递重要概念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掌握基础有多少,是否与我们的科学概念相符。与概念相符的,则可以加以组织,利用,不相符的,则需要进行转换,构建正确的知识基础。例如:在“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建立“遗传”、“变异”两个基本概念。对于“遗传”学生较容易理解——亲子间特征的相似性,我们只需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加以图片的感知、语言文字的归纳,学生即能较好的理解遗传的普遍性。而对于“变异”较多的学生错误地理解“变异”为特殊现象,此时若直接呈现概念,学生被动接受,则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已建立的“遗传”的基础上,提出“亲子间的相似性为遗传,可能完全一样吗?那与父亲或母亲不一样的特征该如何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转换学生认为“变异”为特殊现象的错误认识,从而得到“生物界中变异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概念,进而为重要概念传递奠定基础。

2.2 利用图解、图表等教学方法,构建知识结构

初中生对于一个重要概念的建立,并非只是简单的呈现——接受的过程,特别是有些重要概念是建立在彼此搭建,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组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图表的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化。例如:重要概念“一些进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信息可来自不同亲本”,就可以利用遗传图解(图1)来活化知识,使概念直观传递,易于学生理解。其次图表能有效归纳,系统化对比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并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构建整体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中,在已形成的血液各组成成份的功能的基础上,由学生对比、归纳完成图表(图2),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利于概念的有效传递;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3 联系实际拓展知识,丰富知识结构

重要概念在课堂教学传递过程中,从学生的激趣,形成感知,到应用多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建立概念的初步框架,而最后要能联系于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达到理解和应用,从而实现重要概念的传递。所以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围绕重要概念的教学目标,适时地进行知识拓展、引申,特别是将理论知识与我们实际的生活实例相结合,能使书本中的知识“活”起来。例如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教学中,“呼吸作用的实质”内容较为抽象,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理论知识,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植物不适合放在卧室?新鲜的水果为什么放在冰箱中保存的时间会更长等,通过对这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的思考,可帮助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加深理解,进而更好的掌握呼吸作用的实质,对形成的概念起到巩固的作用,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认真研读《课标》中50个重要概念,立足于“教材结构的整体”能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从而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能让教师更清楚怎么教,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重要概念的传递。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学报,20106(1):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整体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因式分解中的整体思想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健康扶贫应融入整体扶贫开发战略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