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下货币政策的革新

2014-04-29 00:44乔元昊
中国集体经济 2014年4期
关键词:金融创新革新货币政策

乔元昊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在近些年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断受到挑战,迫使其不得不根据金融创新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金融创新的特点来分析其对一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货币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革新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对既有金融制度或体系发起有效挑战的金融运作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年之后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其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融创新不仅给经济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对经济造成一定的震动,进而对各国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构成挑战,其中货币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在这种大变革的环境下,我国货币政策是否能够适应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形成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一、实际案例

余额宝是某两个网络支付平台共同创造的一项增值服务,该金融产品推出之后,帮助用户获得了更多收益,受到了用户的好评,而原有的消费和转账操作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该金融创新有效地将理财的货币池和电子支付的货币池融合为一体,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用户原有余额收益变多,同时基金公司的业务也明显增加,双方互利互惠。该产品的推出对商业银行冲击非常大,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被迫群起模仿以防止活期存款客户流失。由此可见,金融创新通常是以猛烈冲击的方式对原金融体系做出改善。

二、金融创新的定义及特点

(一)金融创新的定义

作为针对经济行为的“创新”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发展理论当中,在经济活动当中,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之间产生的新组合就是“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是一种来自内部的变革,鉴于经济行为人都是理性的,因此创新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

以此类推,“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圈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在内容上,表现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及金融机构职能的创新等。例如,“贴息背书”在现代银行形成的早期曾经就属于金融创新的一种,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元指数交易”在当时也属于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特点

目前来看,金融创新在国际范围内表现出三个特点:金融创新多样性和证劵化,金融创新带来表外业务重要性增强,金融市场呈一体化趋势。金融创新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具体体现在金融工具创新的多样化和融资方式的证劵化。前者主要包括了几种类型,如提高金融工具的变现性,促使金融工具具有可转让性,信用创造性创新,股权创造性创新和风险转移创新。融资方式证劵化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的优势逐渐不明显之后产生的转变,其包括两个方面,即金融工具的证劵化和金融体系的证劵化,其中金融工具的证劵化也就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实现资金的筹措。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并且以此来提供各种担保活动等而派生出来的相关业务。其包括四种类型,银行提供的各种担保和贷款,投资承诺的承诺业务,外汇买卖业务与投资业务及代收费业务。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量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出现前,對货币的定义和计量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只有“钞票”性的货币和活期存款能够充当交易媒介。但是,在金融创新出现之后,这些都变得比较困难,不同的资产流动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相互替代也越来越多,这就打破了之前业内对货币的定义,使得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难分彼此。目前,货币已经不单单指现金和存款的数字,同时也包括一些在现实中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存储在电脑和磁盘中的信号,其也属于货币。银行允许用户进行透支,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进行信用卡结算等,这种类型的货币则是一种承诺形式。正是由于金融创新的方式层出不穷,所以央行对于货币信息真实情况的掌握是存在漏洞的,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没有也很难被包含其中,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各种创新性活动带来了融资方式的扩展,所以全面计量货币的数量的确是一件难事。

(二)金融创新对央行宏观调控效果的影响

上文已经提到,央行想要明确计量出货币的数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会造成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被金融创新削弱。这种能力的削弱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影响了对货币乘数的准确判断。在任意的时点上,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是货币供应量,货币的基础供应量是已知的,所以要想得到货币供应量,就必须得到准确的货币乘数。货币乘数K=(1+r)/(rd+rt·t+e+c),其中c表示通货比率,d表示活期存款,t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值,rd和rt代表了活期和定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这两个是央行能够决定的,但c、e、t这三个变量则会受到金融创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确定。

首先,金融创新会导致c的值变小,c=c/d,d表示公众所持有的通货,金融创新使得持币的经济成本增加,促进了金融制度的发达,所以公众会选择减少对通货的持有,而选择参与金融投资,使得c的值变小。其次,金融创新降低了e的值。由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不断增强,所以其超额准备金会有所下降,从而会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益。最后,t值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而变小。由于金融市场的发达,银行的定期存款产品对储户所具有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公众会将部分定期存款用作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正是由于c、e、t这三个变量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很不稳定,所以央行要想准确预算货币乘数就变得非常困难。

其次,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作为政策性工具的特点因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金融创新越来越呈现出证劵化的特点,其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存款流入到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这样就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束缚。同时,再贴现政策的效果也被削弱,而该政策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主动申请才能实施。由于金融机构从其他途径获得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广,对再贴现的依赖也越来越小。

四、应对金融创新对货币影响的措施

(一)优化中介目标,改进货币供应量,转变指标

狭义货币已经不适合作为中介目标,广义货币目前其可控性还没有受到影响。优化和完善货币供应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在短期内,中介目标还应该坚持采用货币供应量进行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目前,金融创新造成了对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和测算难度的增大,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作用,就必须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由于金融创新工具的增多,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渠道也要不断完善。应该按照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大小来对其进行层次的划分。如果该金融工具具备了交易结算货币交易媒介的功能,那么这种工具的“货币”性就越强,在进行货币供应量统计时就应该考虑到这种工具。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调整后,其结果与最终的目标相关性不会变弱。对于具有“货币性”的金融工具,其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进行测量的。当统计口径变化时,也要保持与之前层次的连贯性,不要出现太大幅度的变化。另外,以广义货币M1作为中介目标已经呈现出不适应的情况,所以现阶段应该以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长期来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不能够长期有效,必须要寻找新的中介目标。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在一些国家已经施行,这些国家多是处于长期通货膨胀态势,其以此作为中介目标主要的原因是把稳定价格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另外,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中介目标还需要有稳定的财政状况、准确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等。

(二)完善货币渠道

第一,应该提高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尽可能地提升货币政策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多元的信贷传道渠道,逐渐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同时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关注。

第二,要提高货币渠道的传导效率。伴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在将来,我国货币政策傳导的主渠道很可能是货币渠道。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不断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强化利率传道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了确定银行利率的权利,能够自主调整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这些都能够促使利率发挥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对利率渠道的运行要加强监管,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测制度,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

另外,为了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其次,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总规模、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加及时。最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扩大汇率浮动范围,提高汇率弹性,增加汇率浮动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公众对汇率失调的心理预期,同时还能增强汇率对外部经济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将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突破传统机制,调整货币政策

目前,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就必须要突破传统,调整货币政策,加强对社会公众市场的关注,提高市场化的政策操作。

同时,央行也要做出政策调整,不断扩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围,对一些非常规性的调控手段的使用要更加灵活,更加主动,中央银行的指导体系要建立层次。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市场业务操作的公开化已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事实上能够有效地调节利率水平,使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二者之间保持着适当的比例,保证了资金流动分布均衡,促进经济稳步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不断进入我国市场,这就会造成汇率对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及货币供应的影响变大。另外,央行也可以将公司债券等金融工具经过自身的创新之后成为业务市场的操作工具。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其活跃程度也将有所增强,这些都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

(四)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虽然对于传统货币政策和货币供求机制产生了影响,但是也仅仅是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其根本的功能并没有因此而丧失。金融创新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其内部力量的自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国家层面上通过货币手段来对市场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缺失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补救。市场的发展只要存在一定的缺陷,那么货币政策就有着其存在的价值。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的供求机制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要对市场发展的波动和失灵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手段进行调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自身的动态调整、建立创新机制,才能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

五、总结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和货币政策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制订短期和长期内的规划;其次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最后还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建立货币政策体系的自身创新机制,使其能够实现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李炎.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报,2005(07).

[2]刘涛 高碧野.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J].深圳金融,2007(04).

[3]陈柳钦.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2001(03).

(作者单位:英国奥斯特大学商务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创新革新货币政策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复旧运转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