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
粤剧是广东最具地域性和岭南特色的戏曲剧种,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周恩来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独具匠心且贴切、形象。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粤剧院创办于1953年。60年多来,该院以“粤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为宗旨,在几代粤剧人的不懈努力下,创作和演出了大量具有岭南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优秀艺术人才。时至今日,粤剧艺术已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先后赴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法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业演出和公益慈善演出,足迹踏遍了五大洲,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广州粤剧院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戏剧艺术领域的知名文化院团和文化品牌,为推动粤剧事业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多来,广州粤剧院涌现了无数位艺术家。翻阅广州粤剧院60多年来的艺术家名册,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得主,让人感叹群星璀璨、人才辈出。一大批国宝级著名粤剧艺术家聚集在这里: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靓少佳、朱少秋、卫少芳、红线女、卢启光、陈笑风、陈小汉等,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这拥有一大批粤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粤剧人才,如倪惠英、欧凯明、梁耀安、陈韵红、梁淑卿、曾慧、黎骏声、崔玉梅等,他们对粤剧戏曲事业发扬光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团以来,广州粤剧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领域逐渐扩展,成果日益显现,很多传统剧目久演不衰,大量新创排的剧目也相续绽放出光彩。翻开新中国粤剧艺术的发展史册,几乎每一页都有广州粤剧院的鲜明印记。广州粤剧院有不少创作的剧目在全国、省、市艺术节中获得大奖,如《三脱状元袍》获1980年至1981年全国优秀话剧、戏曲、歌剧剧本创作奖,《白燕迎春》《土缘》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提名奖,《刑场上的婚礼》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碉楼》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化剧目奖”,此外《昭君公主》《吴起与公主》《南唐李后主》、《睿王与庄妃》《花月影》《孙中山与宋庆龄》《三家巷》等剧目先后获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和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其中《吴起与公主》、《南唐李后主》被选送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南片)演出。1982年12月,红线女领衔主演的《昭君公主》被文化部专调北京,除在首都人民剧场公演外,还应邀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杨尚昆、万里、薄一波、习仲勋、乌兰夫、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
2009年6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由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组建成立广州粤剧院,7月正式转制为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同时把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两个演出基地划归我院。历经5年的改革,无论是人们的观念,还是经营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实施精品工程
《刑场上的婚礼》《碉楼》《南越宫词》《孙中山与宋庆龄》《三家巷》、《广府华彩》等剧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刑场上的婚礼》《碉楼》被选上参评第九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分别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和文华剧目奖。同时,我院加大了对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创排力度,坚持“出戏、出人、出精品”的工作方针,创排、复排了一大批优秀剧目。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广州粤剧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着重紧抓两个要点,一是专业方面的学习与实践;二是文化方面的进修与提高。通过外聘资深专业老师指导年轻演员练功、排戏;借省、市各项专业比赛机会,出戏出人;用好两个剧场,大胆推新人,让优秀青年演员挑大梁,担纲长剧主演;积极为担纲主演打造精品佳作;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措施培养人才。改制后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较大成绩。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欧凯明荣获第21届“白玉兰戏剧主角奖”;广州粤剧团团长黎骏声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崔玉梅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吴非凡、黎骏声分别获得第二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配角奖”等。
积极开拓演出市场,扎实开展惠民演出
改制前,我们基本上是等着别人找上门来请我们演出,现在我们是主动出击,自己寻找机会,由于我们严抓质量,目前从戏金到演出场次都有显著增加。演出地也从过去的东莞、中山等地扩展到湛江、茂名、广西等地。同时,我院积极参加惠民演出、送戏下乡活动,为广大群众送去优秀传统经典剧目、创新剧目、经典折子戏及经典粤剧名段等精彩节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转企改制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剧院的发展,给我院增加了南方剧院和江南大戏院两个演出基地,院场结合使我院固定资产有较大增幅,这证明了文化体制改革是为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主动转轨,能让我院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实行“团场结合”,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剧场,打造专业艺术演出品牌是我院未来的目标。
“广州粤剧院周末剧场”推出以来,观众反响热烈,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立即购买了下周(场)演出门票,充分显示了“周末剧场”收到的显著成效。周末剧场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观众的培育、有助于市场的开拓、有助于艺术的创作。
改制后的广州粤剧院,精品意识强了、市场竞争意识浓了,用人机制活了,演职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味的等靠要,而是积极主动的向市场要效益。
六十年一个轮回,已度过六十岁生日的广州粤剧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鼓点已经响起,灯彩已经闪亮,广州粤剧院正在奔向新的更大的舞台。
(作者单位: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