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虢国文化

2014-04-29 21:01刘洁
文化月刊·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门峡中华民族精神

刘洁

河南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东西连接的纽带,南北水陆的要冲。相传上古时期,为使黄河东流入海,大禹用神斧将拦截黄河的大山劈开了三道峡谷,故称“三门峡”。千万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袭击,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黄河三门峡的砥柱岛犹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象征,三门峡的历史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篇章。从三门古湖岸边的原始人类,到传说中夸父追日的勇敢追求,再到白马非马的拓展性思维方法;从仰韶文化宣示的启蒙力量,到虢国文化的璀璨壮美,再到老子著述所包含的道德智慧,无不闪烁着三门峡地域文化的独特光芒。特别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虢国文化,更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虢国雄居黄河岸边,在母亲河的哺育下,虢国先民以其智慧、勤劳和勇敢,经过一代又一代艰苦卓绝的奋斗,将虢国文化不断推向高峰,登上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殿堂。三门峡虢国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它始封王畿之内陕西宝鸡附近,厉、宣王之际受王室政治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举国东迁三门峡。特殊的封国,艰难的历程,给三门峡虢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虢国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以猛虎为姓、氏、族微、国名,崇尚武勇的社会风尚。这在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身上得到强烈的显露,在众多的青铜器纹饰中,虎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出土的40多种玉质仿生动物珍品中,引颈怒啸的玉虎形象更加引人注目。此外,虢人对标志身份地位和战争工具的剑与车马情有独钟,这对当时崇尚武勇的世风也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三门峡虢国文化的另一个杰作,是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的青铜文化。数量巨大、类型齐全、纹饰多样、铭文丰富的青铜器,既是时代的精品,又是硕大的文化载体,其在制造使用过程中,都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车马文化是三门峡虢国文化的又一大特色,规制恢弘,排列有序的车马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车辆最多、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车马坑群,跃然重现了一幅壮观的古代战争车马图和三门峡虢国的武勇雄风。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不仅品种齐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而且与宗法制、礼乐制、宗教崇拜、丧葬习俗相结合,是拥有鲜活文化内涵的灵秀之物。而规制严整、左昭右穆排列,聚族而葬的虢国贵族墓地本身,也是一座宝贵的文化宝库,它忠实折射出虢国的现实社会,也展示了三门峡虢国公墓制度的特色及完整的丧葬习俗,是目前我国两周之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贵族墓地。

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探寻虢国先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虢人先祖以农牧兴邦,多次辗转迁徙定居于岐山之阳的周原,以周为国号,精心经略,把国族引向繁荣昌盛之路,奠定了灭商大业的根基。后经几代人的努力,国力不断增强,于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推翻了因淫暴而已经走上衰亡之路的殷周王朝。周也由一个偏居于西土的小邦国成为拥有广土众民的泱泱大国。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虢国强盛立国的根本,也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基本精神面貌的一面旗帜,引领中华儿女不懈地奋斗。

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进程

周人灭商之初,“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为巩固政权,加强统治,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制礼作乐,强力推行宗法制度,实施分封制,改商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统治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以姬姓周室宗族体系为主干框架而融合诸族的共融社会。为了增强国力,他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作战武器,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字,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玉柄铁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一柄铁剑,而且也是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它把我国人工治铁技术的使用时间向前推了一个多世纪,充分说明虢国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和治炼业技术的高超,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三门峡虢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探索精神。

虢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虢人对自己的家园一往情深,对自己的文化执着热爱,在丰富的虢国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非常充分。史载较详且为人们长期称道的虢文公力谏周宣王不可废止籍田之礼,充分反映了虢人重视农业,振兴国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民要“恪恭于农”,要“三时务农,一时讲武,故征而有威,守则有财”(《国语·国语上》)。同时,虢国凭借自己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周王室东征西杀以讨不庭,其战事频繁,战功赫赫,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强大屏障。虢人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敬德保民的尚文思想

周公的“敬德保民”、召公的施“德政”勤政为民,都强调要亲民、爱民、惠民、养民和利民。因此,周公和召公成为官吏的楷模。西周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史记·周本纪》),就是这种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周人尚文”(《史记·梁孝王史家》)兴正礼乐,以歌舞为载体,对人们进行教育引导,以达“以和万邦、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礼记·乐记》)之目的。虢国文化中,以民为本,重德笃信,讲孝友中和,尊老慈少等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成为东方文明的伦理基础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的任务。我们今天研究虢国文化,并非单纯地陶醉于先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中,而是旨在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探索人类前进的规律,以历史为鉴,推动当今时代的发展;旨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立足现实,不断开拓创新。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所以,重视虢国文化的研究,挖掘虢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实际上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个性解析和继承弘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揭示,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工作。

三门峡虢国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绚丽多姿,历史贡献不可磨灭。它有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同时代其它地区的交流,以及向周边的辐射和对后代的遗传。研究虢国文化应该看到它在西周、春秋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要强化开发利用意识、形成社会合力,真正地把研究、开发、利用虢国文化当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使之古为今用,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猜你喜欢
三门峡中华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