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玉
中国迅速的城镇化和不断提高的经济水平,导致了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实体固定的文化服务点已不能满足数字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數字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城镇化进程与数字文化建设
数字文化建设指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文化产品的各个环节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的高效运作。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变迁客观反映。中国的城镇化,自建国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3至1958年,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全国城镇化率16.3%;第二个阶段1958至1978年,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城镇化率只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1978年至今,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至2002年提高到39.1%, 1998年后几年超过1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如今一半中国人生活在城镇。
数字文化建设是建立在互联网(因特网)基础之上的。1969年诞生的互联网最初用于军事。第一个检索互联网于1989年发明出来。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开始进入民用。1989年,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被提出。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被开发出来。1995年微软全面进入浏览器、服务器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市场的转变已经完成。1998年6月微软的浏览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电脑迅速成长。历经多年迅速发展演绎,是现今最受欢迎的数字传媒之一。
今天人们生活在“地球村”,无可避免地迈入全新的“数字文化时代”。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把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文化信息竞争领域。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过去两百年西方文化主导世界,特别是美国以其“世界经济、文化的火车头,信息社会的发源地,等优势,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覆盖全球的综合数字文化信息传播体系,大肆进行数字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如“美国之音”等向各国进行文化渗透。特别不可小视的是他们利用现代数字文化产业化途径,潜移默化地把他们社会的价值观、教育理念、信仰和生活,渗透、影响着中国百姓的思想意识。
数字文化现状
1995年,中国在南海市率先试点全面启动数字建设(信息化建设)工程,并取得成功。2000年4月,中国数字图书馆正式运营,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专注于数字资源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化加工、专业信息提供、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内容整体解决方案及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数字图书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随后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数字文化网建立。2002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无线通信网等新型传播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2011年11月15日,文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文化部、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大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力度,以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力争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2013年1月14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中重点任务的第五项指出,促进公共文化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支撑,重点指出要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2013年3月8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时说,“只有物质经济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的现代化,那就不是全面的现代化。”而数字文化建设的成果必将更公平惠及城镇化进程中的全体人民。
城镇化进程中数字文化建设重要性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担负着凝聚共识、强化认同、调控秩序、提高素养、重构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放眼世界、立足未来,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脑、手机、无线路由器、Wi-Fi、Ipad等科技产品的普级率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无论是获取资讯、学习知识、阅读书籍、无纸化办公还是休闲娱乐等生活行为已经与数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实体固定的文化服务点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数字文化把人们带入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其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
数字文化建设唤醒国民的开放和进步意识,拓宽中国人观察中国和世界的视野,关系到我国文化建设是否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也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城镇化进程中数字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如果城镇化进程中数字文化建设没能及时跟进,那么将出现潜在风险。我国的数字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在未来的一百年时间里,如果中国数字文化建设跟进及时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将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文化这一软实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正在被他国发展利用,并以形成一种新的成功的产业化元素,反过来输入中国,影响或制约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如《功夫熊猫》为美国带来近2亿美元票房、《花木兰》有3亿美元票房,高科技与数字文化、网络联合,这一软实力的结合为美国创造高效益经济收入和文化渗透与入侵创造了条件。
城镇化进程中数字文化建设发展愿景
中国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因南北文化差异,流动人群难以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而数字文化建设解决了这一实际难题。如通过优化整合数字资源,构建统一检索平台,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地获得文化服务。根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及数字化服务组成。而数字化服务是当下文化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也已成规模,如厦门市图书馆于2000年开始建立的数字资源,目前有各类数据库32个,数字资源总容量达42TB,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数字资源体系。而厦门市文化馆于2006年建立数字资源,网上信息资源丰富。
建议广泛整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等部门的优秀文化数字资源,共享文化数字资源,建立一个层次分明、互联互通、多种方式并用的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6级同步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必要时也可在全国选几个公共文化服务试范区先搞试点,而后再向全国推广。
城镇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进程中的数字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城镇化。我们要创新、要在变化中求发展,要用我们的智慧辨别吸纳世界各国数字文化的精华和先进经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数字文化。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全民数字文化信息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筑塑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让数字科技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结网生根”,让数字文化建设助推中国城镇群众文化建设。
(作者系厦门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