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行业

2014-04-29 21:01
文化月刊·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鼓剃头扁担

说到游艺,在没有电视、电脑、游乐场、电影院、KTV的时代,老百姓娱乐生活中的大头,便是逛集市、庙会了。当时的庙会逢初一、十五都有,赶上某庙的主神诞辰则更为盛大。有些项目如今依然魅力无穷,有些却已经毫无吸引力。

训小鼠——轻功盖世飞檐走壁

训鼠和耍猴都属于杂技中的驯养一类。仓鼠身体轻盈,易于携带,又长相可爱,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训鼠艺人会带着一个小巧的舞台来表演。表演的项目有爬梯、转轮、提桶等等,艺人会根据场景一边用手中的小棍指挥,一边讲述着刘全进瓜、李三娘坠井等传统故事,将小鼠代入故事成为主人公。孩子们看得认真专注,津津有味。如今训鼠改用了白鼠,据说是实验室用的无菌白鼠,也更加吸引眼球。

耍猴——亦步亦趋神气活现

耍猴更拥有丰富的内容。猴子的智慧与灵活毋庸置疑。除了表演技巧类的项目,小猴还可以演出木偶剧。特制的猴面具,可以让猴子扮演各种角色。小猴子咬着后面的横杆,这样就像戴上了一个面具,用来表演节目,活灵活现。现在耍猴所用的猕猴已经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历代以训猴出名的,吴承恩做过知县的河南新野县,也已经从训猴改为饲养,致力于猕猴保护了。

扁担戏——一根扁担一台大戏

所谓扁担戏,是艺人用扁担挑起整副表演用的家当。而且表演的时候,找一大树或一个墙边,用扁担把小戏台支撑到一人多高。艺人钻进下面的布围子,用手偶来表演节目,往往用一种特殊的哨子来模拟发声。尤其独特的有一出经典的扁担戏,里面老虎布偶的嘴可以张开,把小人一口吞进去,表现吃人的场景,让看表演的孩子目瞪口呆。

听留声机——机器发声奇妙无穷

早年间,唱筒式留声机也是一种难得的有趣事物。由爱迪生最早发明。属于第一代的录放设备,比唱片还要早。唱筒必须现场录制,且无法复制。声音留存靠一个个蜡筒,它以硬纸筒为主体,内径与播放机上钢筒外径相同,套上即可同轴心转动,筒壁外侧涂有硬脂蜡,用于录音;因不易保存,故每个蜡筒都有专门的外筒保护。播放一次约三到四分钟。听筒连着唱针,可同时多人一起听。前面的木盒子里放着各种唱筒,自由选取,留声机右侧的摇把用于上紧发条。唱筒式留声机摊位前,两个小伙子,双手捂着耳机,听得津津有味,眉开眼笑。

拉洋片——看动画片观西洋景

拉洋片的道具是一架像钢琴般的彩画箱子。后面吊着八到十张大画片,用上面拴着的绳子提起画板来变动内容。前面有四五个装有凹凸玻璃的窗口,前设小凳子,观众可以坐着观赏。箱子边上还装着锣鼓架,艺人一边演唱,一边拉动画片配合。但当时主要在于演唱人的精气神和滑稽有趣的唱词,如:

“咚咚锵、咚咚锵、看了一片又一片。嗳,来到了十里洋场上海滩,你看看那呜儿地一声汽车屁股直冒烟,还有那再看一片杭州景,西湖上桃红柳绿三月天……咚咚锵、咚咚锵,再来看这一片,那吴佩孚大战阎锡山,娘子关前迫击炮,轰轰,轰轰打上个没有完,眼看着阎老西儿要玩儿完……咚咚锵。”

与生活相关的行业

旧京与生活相关的行业多不胜数,如衣服铺、鞋帽铺、糕点铺、油盐铺、家具铺等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经营历史、模式和理念。如今依旧存在,变化不大,不再具体介绍。这里介绍有些彻底消失或者完全改头换面的行业。

打小鼓——鼓小声大眼力高超

“打小鼓的”,是收旧货的人。他们手拿小鼓,右手拿着一根很有弹性的大头竹篾,一边走右手一边不停地敲小鼓,鼓声十分干脆,很远、很深的院子有时也能听到外面打鼓声。同是打小鼓的却也分档次。笔者这里说的是最高级的,资本足,眼里高。穿戴整齐,彬彬有礼,腋下夹一个蓝布包袱,行话叫作“软包”。买到东西,就用这包袱包走。这是专门收买珠宝、古董的,在“打小鼓”的里面,是最高级的了。

那时文物买卖还没有拍卖行,很多人也不习惯往古董铺里送东西,很多的文物交易都是由“打小鼓”的参与的第一道交易。经常有打小鼓的以贱价买得宝物,获得暴利。也有经验丰富之后,自己开设古董铺的。

卖货郎——杂货小铺招财进宝

旧时小杂货铺并不多见,家中使用的小件物品,许多都靠货郎来上门贩售。比起如今大小超市密布、网络购物盛行,那时货郎便是流动的杂货铺。

卖杂货的小贩会有一只小木箱,箱子上有“招财进宝”等吉祥文字。箱内分成几格,依次陈列着梳子、头油、牙刷、舌刮子、小镜子、针线、顶针之类的小百货。商贩手执响器堂鼓。堂鼓由一面小鼓和一面悬在铁圈中的小锣制成;用手不停晃动时,挂在两边的两颗小珠同时敲击锣鼓,发出声响,以此来招徕顾客。

棚行——搭棚神技再造城楼

北京棚行手艺之高简直可以称为神技。能用杉篙、竹竿、木板、芦席、布匹、彩绸,搭出各种亭台楼阁、牌楼、戏台等等,不仅美轮美奂,还很实用。搭出的戏台能敲锣打鼓唱全武行的大戏。当年西太后由西安回北京,正阳门已被焚,来不及修,便由棚行师傅搭了一座正阳门出来给她看,远看和真的一样。

搭棚的棚匠技艺是高超的,但工作既辛苦又危险。合格的棚匠,起码要有几种硬工夫:一是能右手臂抱着一根两丈多长直径三四寸的杉篙,左面一只手攀登架子,要爬多高就爬多高;二是肩上能顶得住一根两三丈长的大杉篙,像旧时天桥宝三“顶幡”一样,人骑在架子上,肩上顶着大杉篙,递给上几层的师傅,而且一低头能左、右换肩;三是要能“飘高”,即非常熟练地爬到高空架子上工作。那时没有什么安全带,在高空操作,全靠自己熟练的技巧,需身手矫健,臂力过人,胆大心细,是很不容易的。

棚行的兴旺,如今的人已经难以想象了。当年在东岳庙有两座鲁班殿,就是棚行和木工行争强的结果。棚行和木工行都供奉鲁班为祖师。当时棚行兴盛,东岳庙内的鲁班殿不能满足他们的祭祀需要,干脆出資另起一座,当年势力可见一斑。可如今棚行已经完全消失了。

剃头行——剃头挑子一头热

旧时北京的理发匠,挑一副担子,一头是一个装抽屉的板凳,既可供客人坐又可作工具箱使用。剃刀、梳子、剪刀、刷子等均放置其中;另一头是一只大暖炉和手巾杆,上面搁铜盆一只,盆边竖旗杆一根,这是理发匠特有的招幌。杆上有方形小斗一只可放肥皂,斗下是半月形叉子,挂围巾及毛巾用。

在古代,髡首即剪去头发,是一种非常重的刑法,所以一般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去断发的。到了清朝,满族入主中原,顺治下令汉人男子必须剃去前额的头发,以表示臣服归顺清朝之意。由此诞生了剃头师傅。开始,剃头师傅都是由旗内清兵担任。凡是抗拒剃头的,大多刀起头落。所以,没用多久,汉人都全部满族化了。头发剃了还会继续生长,这就需要经常修剪。由此剃头这一行业诞生了。

锔锅锔碗——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旧时北京走街串巷锔盆锔碗及钉焊铜铁器具的匠人,肩挑两只有抽屉的木箱,担前抽屉里备有剪、锉、锤、钳等工具,箱上插铁片、铜皮和板凳;在支架上还挂着一面小锣,锣边各挂一金属珠。挑担行街时,锣、珠相撞,叮当作响,以此作为招徕。身后木箱是只带抽屉的风箱,内备小碳炉及焊锡工具。逢有生意,则取出炉子点火开张,手中的芭蕉扇既可扇凉,更为鼓风。

老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因为金刚钻的钻头就是整副挑子里最贵重的工具,瓷器硬度高,只有金刚钻才能钻动,而且瓷器打滑,掌握不好手钻的力度是无法顺利打孔的。尤其补在内侧的锔子更是显示手艺的时候,锔补得好,完全不会漏水和影响使用。如今瓷器坏了就扔,锅坏了换新的,无人再去修理,这样一行当也就自然绝迹了。

前文所述种种行业,大多早已失传,有些在各方的努力下又失而复得。比如美食,如今随着某以传统饮食为主题的节目热播。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味道,有时候简单的守着一间老铺,用传统的缓慢的工艺流程保留原汁原味,实为不易。

物资匮乏、简单、平静、闲适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速度如此之快,快得让那些老行当,干脆停下了追赶的脚步,行走在消失的边缘。无法改变,也不必改变,就让那老行业成为历史的印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吧。

猜你喜欢
小鼓剃头扁担
丁不剃头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金扁担
你好,小鼓
小鼓
活明白了的剃头大妈
剃头
熊爸爸的扁担
永远的小鼓
挑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