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能力在解决高校与就业市场脱节现象中的作用

2014-04-29 18:30吴冰莹沈晓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理论知识工作能力三步走

吴冰莹 沈晓波

【摘要】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而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脱节现象以及本科生对自身主观能动性和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解偏差,导致社会上对大学教育模式的诟病。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需要落实“三步走”战略,即夯实公民教育,培养由理论知识到工作能力的转化能力并最终引导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践证明,学生充分调动能动性,高校积极培养转化能力,企业充分落实职前培训,是应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之间脱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脱节现象 三步走 理论知识 工作能力 转化能力

【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 for undergraduates has intensified, as evidenced by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and the job market, plus a biased understand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signs. The current college education pattern, as a result, has drawn a lot of criticism from the society. A three?鄄step strategy is suggested for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talents for the job market. Firstly, provide an all?鄄round civic education, secondly, cultivate a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in whi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specific competence, and thirdly, guide undergraduates to enter the job market. Practice has proven that it is effective to address the above?鄄mentioned disconnection issue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emphasizing the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and pre?鄄professional programs.

【Key words】Disconnection; Three?鄄step Strategy; Theoretical Knowledge; Competence;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16-03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不仅涉及个人生计问题,还影响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有尊严地活着。所以,每年的就业季对全国几千万大学毕业生而言,着实牵动着神经。2013年7月,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使得本身就拥挤的就业市场更加苦不堪言,最终未能逃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命运。纵观当前大学生就业局势,一方面市场需求出现“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双重局面,人才结构出现部分臃肿,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经验与技能储备无法立即与岗位工作的需要对接,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就要面临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3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3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就业市场的供需脱节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何站在学生、高校、企业这三个立场上解决脱节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专业教学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脱节

面对不断增加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以及就业压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普遍采用“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此时,合理的专业设置、对口的课程结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便成了顺利就业的三大要素。而这三大要素的重要性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背景下更是尤为突出。反观大学方面,近年来高校扩招比例逐年增长,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致使我国人才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U-V(Unemployment-Vacancies)结构性失业状态[1]。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的专业设置和就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值得我们的关注。

2.本科生就业的能动性以及对英语综合水平理解的局限性

针对大学本科的专业设置和就业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学界并没有太多的从学生本身出发以了解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一脱节现象,我们以南京地区高校翻译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进行调研。问卷调查涉及南京市4所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和2013届毕业生,他们是高校教学和就業市场中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本次调研最有代表性的群体。问卷调查采取书面和网络并行的方式,共发出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8%。问卷调查自2013年1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

针对高校教学和市场需求的脱节问题,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查:一方面是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与就业意愿相关性的调查;另一方面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技能与职业规划相关性的调查。毕业生调查结果如表1-1所示,本科生调查结果如图1-1和图1-2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44.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翻译中的专业术语在本科阶段未接触到”,另有20.2%的毕业生认为“实际翻译内容与所受翻译训练模式不统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认为实际岗位上的工作内容与学校的训练模式存在脱节的人数合计约占总人数的六成以上,表明毕业生在本科阶段接受的翻译训练确实与实际工作内容有脱节。再此基础上,我们又向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這一脱节现象的深层原因。结果显示,在所有英语翻译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口语、口译和笔译这类与实际就业“直接关联”的学科普遍受学生的欢迎,占据总人数的64.28%,而在另一个问题中,基英、阅读和语法等与实际就业“没有直接关联”的学科则受欢迎程度较低,占据总人数的78.57%。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本科生群体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较为统一的看法,即重实践类课程,轻基础类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另一项针对“本科生对本科阶段学习的期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91.96%的受访者认为“本科阶段应当熟练掌握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生应有的技能”。结果如图1-3所示。

结合上述两项调查的分析结果,我们不难发现,本科生群体眼中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应有技能”很大程度上便是图1-1中所示的口语、口译和笔译这类与实际就业“直接关联”的学科。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本科生群体的这一认识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我们认为,英语的学习与应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英语基础知识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前提。没有英语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已被相关教学实践证实[2]。口译、口语和笔译这类语言综合能力课程的学习正是建立在学好基英、语法等专业基础课的条件之上的,没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本科生将无法熟练运用各种英语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更好地从事口译、笔译这类对英语综合能力要求高的工作。近年来市场化的就业模式和需求对本科生的英语能力观影响很大,使这一群体产生了“唯表达能力至上”的观点,殊不知夯实基础能力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本科生群体一方面对积极就业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但另一方面对英语能力的认识又存在其局限性。

那么,面对社会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大学的培养模式的争议以及本科生自身的能动性与英语能力认知之间的偏差,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高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又该如何填补这条鸿沟?其实,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应该以市场为驱动办大学,而是应该注重公民教育和博雅教育,聚焦大学的本质以及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正确步骤,从而形成可以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的能力,而这种转化能力的核心,就是在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高校教学的本质与人才输送目标定位

1.以市场为驱动办大学的分析

当今学术界,很对学者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纷纷呼吁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适应职业市场需求,形象地来说,就是让大学转型成向社会输送劳动力的流水线。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前提下的:1)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的是一种保姆式的教育;2)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必须是工作当中立马能够运用的知识,大学有责任知道今年职业市场上什么最为紧缺;3)学生是消费者,利用货币来购买大学的服务;4)大学是知识的生产者,有义务提供职业市场上销路好的商品。然而,仔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前提很多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学始终无法做到与就业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因为大学教育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正常大学的学制为四年至五年不等,而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则瞬息万变,大学训练模式的滞后现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无法以市场为驱动的客观事实。所以,以市场为驱动力办大学真的就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大学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到底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大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2.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三步走”过程

面对社会对大学的诘问,大学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到底什么才是大学的本质?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正确步骤又应该是什么?对此,我们提出了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三步走”战略。众所周知,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基地,其本质首先是对合格公民的塑造。无论是从社会的进步、大学生自身发展还是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大学都首先应该为公民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这是我们所提倡的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第一步”。

其次,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力,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后,还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教学、时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联系社会以及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培养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一环节正是理论知识向工作能力转化的桥梁与纽带[3]。我们认为这种转化能力的培养是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第二步”。

而“三步走”策略中的最后一步则以学生为主体,指的是让他们带着良好的公民素质以及将理论知识向工作技能转化的能力走向就业市场。可以说,这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理想状态,并且我们认为这三步是紧密联系并相辅相成的。

现实的情况说明,学生在走“第三步”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等等。然而,许多人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认为大学办学应该以市场为驱动,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我们认为,面对这个高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现象,依次走好这三步至关重要,并且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应以走好“第二步”为重点。回顾当今高校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转化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就业市场和高校两方面都强调要技能对口,这一点固然有理,但正如前文所论,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和就业市场中,只强调一时的技能对口有非常大的风险和局限性,并不是解决脱节问题的良方。我们认为应该回归“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即把转化技能培养好,这样才能让毕业生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让高校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才能让用人单位招到真正的人才。

三、高校教学与就业市场脱节的应对策略

目前高校训练模式和课程设置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的客观事实使得转化能力,即将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转化为职场需要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也是解决高校英语系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那么,这种转化能力具体应该如何培养呢?

第一,对于大学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在校生而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是转化能力具备和培养的必要条件。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敏锐的判断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的一个群体,所以,该特性决定了大学生不应该仅仅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兴趣优势,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扩大信息覆盖面并有效甄别。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师长等诸多渠道,完善个体化主动探求的过程[4],从而培养相应的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在高学历的基础上,若能再通晓某一专业,有一技之长,往往能脱颖而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曾向记者介绍,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 一些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倾向于再去读专科,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有高素质同时又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以此来增加就业的覆盖面[5]。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培养转化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第二,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虽然有其固有的“育人”职责,并不是向社会输送劳动力的流水线,但是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具备转化能力的过程中,依旧需要承担其社会职责,需要在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着重走好“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就英语专业来说,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明确指出,本专业应采用由“英语专业技能”到“英语专业知识”再到“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体系[6]。这套体系的背后恰恰是提出了将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转化为职场需要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思路,说明了新时期高校在学生转化能力的培养上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是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能成为一个闲置的摆设,更不能形式化和流程化,而是应该成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沟通平台并为高校学生提高第一手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有效针对个人进行职业规划,并同时将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企业进行沟通,这对学生转化能力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高校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团、比赛或讲座形式,以实践的方式来引导高校学生转化能力的培养。目前,南京各大高校组织的模拟招聘大赛、模拟产品发布大赛和名企HR进校园等活动,在引导大学生培养转化能力方面,均已颇具成果,相信可以有普及推广的前景。

第三,在大学生就业所涉及的各大环节中,企业势必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标准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当前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而企业组织的职前培训作为一种能够快速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的“捷径”受到了广泛关注[7]。在前期问卷调查和一对一采访中,许多有实习经验的受访学生纷纷表示,英语翻译或其他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方向多是教育、国际贸易以及涉外律师事务所等,但是由于目前高校训练模式和课程设置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的客观事实,使得高校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和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导致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处处受到这种实际工作技能、应急处理能力缺乏的能力短板的限制。同时,有71.43%的受访学生表示,企业的职前培训可以使他们在学校到企业的过渡阶段快速具备相应的转化能力,知道在学校學习的课本知识能够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渠道更好地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企业开展职前培训对于英语翻译毕业生将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转化为职场需要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样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宏军. 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110-112.

[2] 刘荔. 浅谈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J]. 科技信息, 2010 (016): 119-119.

[3]范立夫. 关于大学教育本质的思考[N]. 中国文化报,2009-07-17(11).

[4]谢淑莉.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高校能做些什么?[J]. 运城学院学报, 2007, 25(1): 91-93.

[5] 夏藜. 教育与市场脱节下的大学生就业[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3, 5: 010.

[6]李曙光, 辛斌. 英语专业独立语法课的生存困境, 目标定位与教学对策[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2): 44-48.

[7] 杨娟, 史健, 张超, 等. 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在校大学生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13, 25(13): 142-143.

猜你喜欢
理论知识工作能力三步走
关于高校行政秘书工作的思考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设计项目的衔接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国企政工师的工作能力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产生的影响研究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