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拉》看泰戈尔的妇女观

2014-04-29 00:44焦红乐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泰戈尔女性形象

焦红乐

【摘 要】泰戈尔在《戈拉》中通过对女性的婚姻爱情、内心世界以及她们的社会地位的关注,使作品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从而凸显了泰戈尔的妇女观,下文将对《戈拉》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来进一步了解泰戈尔的妇女观及当时印度妇女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戈拉》;女性形象;泰戈尔;妇女观

泰戈尔对社会现实和民族利益始终密切关注,尤其是对女性持久关注,泰戈尔认为女人有两种,“一种是母亲式的,一种是情人式的”这两种特点在泰戈尔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身上都有体现在作品《戈拉》中。下文将对《戈拉》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来了解作者泰戈尔的妇女观及印度当时妇女的生存状况。

一、传统印度女性形象

(一)温柔善良的理想传统女性形象

在泰戈尔眼中“妇女天赋具有贞洁、谦恭、温顺的被动品质,他们比男人具有更大的自我牺牲力量。”[1]泰戈尔的这种描述正是对理想的传统印度妇女最直接的体现。在《戈拉》这部作品中戈拉的母亲阿农多莫伊便是作者所塑造的传统印度女性的理想形象。在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呈现出了一个睿智聪慧的阿农多莫伊,“她身材苗条,却很结实。……她的面部表情也总是给人一种精明强干和睿智聪慧的印象。”[2](p14)阿农多莫伊和传统的印度女性一样,把操持家务和服侍丈夫作为主要的任务,但是她不同于一般传统印度妇女之处在于在作品中她不仅仅只是一位传统的印度女性形象,他是作者所塑造的祖国母亲印度形象的化身,她沉着睿智,静静地洞悉着一切人和事物,默默地承担着一切,不分贵贱,身上闪现着慈爱的光辉,如同作者在作品结尾处说到的那样:“原来我到处寻找的妈妈,你一直就坐在我的家里。·……你就是我的印度!”[2](p517)作者通过戈拉的话点明了阿农多莫伊这位传统印度女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光辉的祖国母亲——印度的形象。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泰戈尔对阿农多莫伊这样有着传统美德但是同时又不愚腐的印度妇女有着崇敬和赞美的感情,并将其与祖国母亲的形象联系到一起。

(二)男权社会压迫下的旧式传统女性形象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的另外一位传统印度女性形象是莫希妮,但是与阿农多莫伊不同的是,她是一位典型的受印度种姓制度、童婚制等腐朽观念影响和毒害的女性形象。她八岁便出嫁,在婆家受尽折磨。在丈夫、子女死后,她虽然有大笔的家产,但是作为地位低下的女性,她只能放弃所有的财产,选择殉葬或者到某处圣地潜心修炼。作者对于这一形象的塑造使读者感受到了印度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她们悲惨的生活现状,但是即使生活如此悲惨,像莫希妮这样的传统印度妇女仍是没有一点觉醒。在作品中当波莱什先生将苏乔丽塔的财产交给苏乔丽塔的时候,莫希妮总算有了一个可以算得上是自己的家。但是由于印度传统思想对她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使她自己的一生磨难重重,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她却仍认为女性这样的遭遇都是理所当然的,她这样的思想就导致了在作品后半部她态度的转变。当在波莱什先生家寄居时她是谦逊的感恩的,可是当她搬出去有了自己的家之后,她便完全恢复了她作为一个受传统思想毒害的印度女性形象。她看不惯比诺耶、苏乔丽塔甚至戈拉等对传统印度教的不虔诚,她还处处监视苏乔丽塔,给她相亲让她步她自己的后尘。作者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和阿农多莫伊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都是印度传统的妇女形象,但是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便不难看出作者对阿农多莫伊这样的传统女性形象的肯定和崇敬,以及对莫希妮这样被印度腐朽妇女观毒害的女性的同情。

二、新式印度女性形象

与传统的印度女性形象相比,有知识,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印度女性形象更能反映泰戈尔的妇女观。在作品中,作者就塑造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新式印度女性形象——苏乔丽塔和洛莉塔。

(一)聪明贤惠的新式女性形象

苏乔丽塔端庄博学聪慧,以温柔贤惠在梵社社会中有着很高的声誉,她身上有着印度传统女性温柔贤惠、聪明能干的美好品质,像阿农多莫伊一般让人尊敬,但是不同于印度传统女性的是,她接受西方式教育,识字读书,会独立思考,并且关注社会宗教和政治,每天看报纸和梵社成员一起讨论社会现象,针砭时弊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并且敢于反抗。在她认清哈兰这个人物的虚伪之后,她敢于反抗母亲以及梵社成员的人为她安排的与哈兰的婚姻,并且爱上了一个印度教徒——戈拉,并在戈拉的生命中掀起层层波澜。她是泰戈尔赞美的新式印度女性,她身上既有传统印度女性美好的品质又有新式女性所应具备的独立、有自我意识敢于反抗的思想。她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中的印度女性形象的化身。

(二)敢于反抗的新式女性形象

洛莉塔是梵社成员的女儿,她爱上了印度教徒比诺耶。但是在当时的宗教习俗中,梵社成员的女儿是不能嫁给非梵社成员的,而洛莉塔大胆的冲破宗教的藩篱,为了爱情而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洛莉塔本身是一个任性但同时有主见的女孩,没有人能强迫她做任何事情,她父亲是一位开明的父亲,注重引导培养她們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同时洛莉塔是接受的英国式教育,所以对生活充满激情,敢爱敢恨,这样环境下的成长使得她任性、敏感同时又勇于追求。在她和比诺耶的逃跑事件中最能反映她的反抗和叛逆性格。她的这一举动不仅大胆反抗了地区官员的命令,同时和男子单独出逃严重违反传统的禁忌。这件事之后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攻击洛莉塔的流言蜚语。然而坚强执着的洛莉塔并没有被流言蜚语所击倒,而且还主动出击,和姐姐们一起操办了女子学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她遭遇很多挫折,但是她沉着应对一切,最后她和比诺耶打破宗教的束缚,赢得了自己的幸福。在当时妇女地位低下的印度社会,女性做出像洛莉塔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然而洛莉塔做到了,这显示出了她新时代女性的魅力。泰戈尔用自己的笔,触及这些女性的心灵深处,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曙光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女性身上灿烂的闪耀。

三、泰戈尔的妇女观

泰戈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他看来妇女的解放和祖国的强盛密切相连,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他总是给予女性很大的关注和支持。他认为妇女是整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半,没有妇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印度的强盛。就像在作品中,他通过戈拉和比诺耶的辩论指出:“我们没有把祖国的妇女摆在适当的位置”。[2](p67)他认为妇女应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享有工作的权利,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的解放和强盛。在他的作品中他就塑造了像洛莉塔和苏乔丽塔这样的新式印度女性形象。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泰戈尔的妇女观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反对印度教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但同时又赞美印度妇女忠贞贤惠和对丈夫的依附膜拜,就像《戈拉》中的阿农多莫伊和莫希妮一样;他认为妇女只有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但是对于走出家庭后的妇女的出路又感到迷茫和困惑。总而言之,泰戈尔的妇女观整体上是进步的,是高于同时代的作家的,他对印度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多方面的。虽然泰戈尔对女性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他提出的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平等,把女性的生存价值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对于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印度妇女来说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蒋明霞.浅析泰戈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0(5).

[2]泰戈尔.戈拉[M].刘寿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谭洁.泰戈尔小说中的妇女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猜你喜欢
泰戈尔女性形象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如此理解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