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政
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感知意境,拓宽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的能力。为此,笔者在诗词教学中做了一点探索,归纳了一些提高诗词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提供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不求甚解”法
小学生对诗词非常感兴趣,抓住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用一定的时间去查字典、阅注释,疏通文字障碍,清除“拦路虎”,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读诗词,囫囵吞枣地理解大意,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此时可以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放由诗词谱写改编的歌曲,让学生对诗词有一粗浅的认识,我在教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就放了男高声歌唱家江嘉铿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录音。“不求甚解”是学生能否充分理解教师课堂所讲内容,进入“角色”的前奏。
教师指导时大略点拨、指导所学诗词的节奏、韵律,让学生通过理解、诵读去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二、“激发情緒”法
开课讲授诗词的第一步,就是采用“情绪感染”激发学生的情绪,而不是急于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首先,教师可用多媒体荧屏投影出诗词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边投影活动画面边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诵诗词,以感染学生。教师范读时,要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恰到好处地处理轻重缓急,合理而不失夸张地渲染诗词所具氛围,让学生有如临其境、如睹其景之感,学生情绪受到极大激发和感染之时,不由自主地口中念念有词,随之诵读。教师就抓住这瞬间,正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会在教师朗读声中更好地把握诗词题旨,领会诗词所具基调,补充预习时空白,受到美的教育、美的陶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三、“层层设疑”法
为了激起学生对诗词内容、艺术特色诸方面的思索,我一般采用“层层设疑”法,以求对问题的深研。
“层层设疑”法,应该着眼于全诗,立足于重点、难点;应善于“设疑”,巧于“质疑”,抓住要领,启动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求知境界中去,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四、“分总式答疑”法
光设疑,不答题,学生对诗词理解是肤浅的,学生只能局限于对诗词字面意义的理解,作者诗词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难以挖掘出来。
“分总式答疑”法,就是先让学生探讨所设疑问,指导学生回答,答正确的,当即给予表扬肯定;错的,让大家共同讨论回答错的原因在哪里?然后找一位学生回答。对于哪些全班学生都被“卡”住的问题,应重放画面和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再唱诵诗词,之后,教师回答。教师回答时,力求做到叙述简明扼要,具有概括性、科学性,以不禁锢学生思维为准,坚决避免生硬的灌输和填鸭式。
五、“一线穿珠”法
诗词和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它具有一条贯穿诗词全文的红线,在讲授一首新的诗词时,一定要慎重把握,把前面零散的讲解内容穿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感。
如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时,随着词的内容投影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三幅活动的画面,并随着画面播放二胡独奏曲《农家乐》,让学生在轻笑声中把词句内容贯穿起来。在充分理解词的意境后,把词创造性地改写成一篇以《农家乐》为题的写景作文。
“一线穿珠”法,可称之为“点睛之笔”,这一方法运用时处理好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创新的思维能力。
六、“活学活用”法
诗词是反映社会复杂生活的一种重要文体,我们在“读”的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读”懂生活,用优美抒情的诗词语言赞美生活、歌颂生活,指导学生写新春对联、日记、作文等。内容可包罗万象,内容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例如可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千真万确的真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操,又提高了学生观察认识生活,运用语文抒写情怀的能力。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