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更应该多读书

2014-04-29 15:12冶桂莲
数位时尚 2014年4期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名著

冶桂莲

曾见过这样一份青年教师语文技能比赛的试卷,其中有这样的试题:

“还有一件,我虽知你极明白,恐怕你心里挽不过来,如今嘱咐你: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红楼梦》节选)”这段文字中的人物“我”指——,“你”指——;“他”指——,是贾宝玉的——,林黛玉的——。从这段文字来看“我”和“他”相同点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标准答案是这段文字中的人物“我”指王熙凤,“你”指平儿;“他”指探春,是贾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林黛玉的表妹。从这段文字来看“我”和“他”相同点是:事事明白,不同之处是:探春言语谨慎;知书识字,比“我”更利害一层。

可是有的教师的答案说“他”是宝钗,这怎么可能呢?在这之前,王熙凤对平儿说过,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指林黛玉)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指宝钗)是拿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再说此时宝钗还没出嫁过来,怎么会当家?如果出嫁过来了,王熙凤就不会叫她“姑娘家”了。也有人说是林黛玉,这更不可能了,林黛玉的身份、性格、身体和思想观念会去主持家政吗?如果会,也许宝玉就不会和她这么知己了,贾府也就不会不选她做媳妇了。还有的说“我”是指贾宝玉,“他”是指薛宝钗,“你”是指林黛玉,这是一种模式化的回答。

《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艺术顶峰,读书人谁人不知。如果语文教师仅仅知道书名、作者名和抽象的主要人物的名字是远远不够的,得读原著。

最近,我听一位高中教师说,“课外名著阅读”成了语文2008高考加试题中的必考题。考试大纲上列出的国内外名著有《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边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不要说学生,就是许多语文教师对其中的作品还未曾“染指”过呢!于是乎,高三语文老师将名著分配到人,查阅各种资料,制成各种练习,以“练”代读,以“考”代读。这中国特色的名著阅读方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至于效果,学生和老师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照不宣。

两年一度的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看点,那是相当热烈。参赛选手的演唱技巧,那是相当的纯熟;一个个帅哥靓妹,那是相当的养眼;可是不少选手的文化底蕴,那是相当的遗憾。为什么呢?

有人说,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无暇读书。然而,又有多少事情可以像阅读那样,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还有人说,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的增多,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这些是事实,可也是借口。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口号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这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难做到。即使你不会读书也可以把书放在手里把玩一番,凝神注视、随便翻到哪一页,找一些招眼的句子看看,到这片无涯学海里航行。如果书籍不能成为你的朋友,至少它们也应该是你的熟人;如果书籍无法走进你的生活圈,起码你也应该向它们点头致意。用心去阅读,你就会爱上它。

英国的大哲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是孩子阅读的组织者,启蒙者和引领者,他更应该多读书。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文学的、电影的、美术的、音乐的、自然的……一定會给我们的教学注入新的元素,才富有情趣。那是真正地跳出语文教语文,才更有意思。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有机会却没有与他们作一次跨越时空的交谈,你又怎能领略他们的文字里跳动的心灵呢?

赶快读书吧,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贾宝玉林黛玉名著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