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赛迪智库 程楠 朱明皓 姜斯韵/
行业展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高端装备制造业
/工信部赛迪智库 程楠 朱明皓 姜斯韵/
“十二五”以来,在国内需求和出口的强力拉动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等国家和区域规划相继出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已经成为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显现。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初具产业规模
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1]。其中,机床工具业的高端产品比重占30%;仪器仪表业的高端产品比重接近20%;通用基础件工业中高端产品比重约为5%[2]。2011 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领域产值规模达到10862 亿元,其中航空装备占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总产值的17.7%、卫星及应用占13.3%、轨道交通装备占26.2%、海洋工程装备占6.6%、智能制造装备占36.1%[3]。2012 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领域中,航空装备产值为2308 亿元,海洋工程装备产值达到282 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业产值规模超过5000亿元。
(二)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结构向系列化、规模化、成套化方向发展,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动了行业整体的平稳增长。
表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重大突破
通过技术创新, 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专利申请量2011年达到43.2万项,同比增长24.37%,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6.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4 万项,同比增长20.68%,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29.3%[4]。
图1 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年平均增速
(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国际场合崭露头角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在全球资源配置的调整中发挥更为主动的作用。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资源重新配置提供了难得机遇。海外并购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海外拓展的主要方式,并购发起方从原先以大型国有企业占主导扩大到更多的领先民营装备制造企业的活跃参与。就并购本身而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并购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并购为主。高端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在2009年达到高峰,之后升降趋势较为和缓,但始终保持在高位。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占据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45%。但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占全球比重依然偏小。
图2 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海外并购交易金额
从2001年至2012前三季度,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发起的海外收购达到74起,从并购细分行业看,电气机械(30%)、矿山及建筑工程机械(24%)、机械工具(22%)为并购活跃领域。从分布国家来看,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全球工业领域的领跑者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最为青睐的并购目的地。
表2 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海外并购
(四)若干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几个集聚区。东北地区的传统装备改造振兴,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形成高端装备集群,中部的湖南、江西,华南的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的陕西也已呈现明显的专业化产业集聚特征。从新型工业化基地来看,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基地达到55家,其中,东部地区31家,中部地区10家,西部地区13家,涵盖汽车、船舶、航空、能源、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及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等行业,2011年,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图3 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地图
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新型示范基地共8家,占全国的11.8%。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迅速发展,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核电、风电、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产业链逐渐完备;沈西工业走廊加快国企改革、扩大开放,加速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努力扩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创新高端产品市场;哈大齐工业走廊通过多年努力,培育出一批优势装备企业,拥有世界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重型自由锻造水压机,机床领域业逐渐进入发达国家第一方队,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业新型示范基地共16家,占全国的23.5%。环渤海地区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是全国航空、卫星、数控机床等行业的研发中心,山东和河北依托其海洋优势,在原有装备工业基础上已逐步发展成为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的产业聚集区。北京市拥有一大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与科研院所,如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是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集聚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天津市依托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和港口优势,吸引全球知名的航空部件制造企业、海洋工程制造企业、轨道交通制造企业和其他配套企业入驻。山东省依托青岛造船业和济南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产业聚集区,拥有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等多家龙头企业。河北省在唐山市建立轨道交通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
图4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数量
图5 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数量
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新型示范基地共15家,占全国的22.1%。长三角地区的高端装备产业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为两翼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制造在内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在航空、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特色较突出。上海电气集团、中船集团、中集集团、西门子集团等相继落沪,临港产业区初步形成了清洁高效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民用航空配套产业等产业集群。江苏省先后创建了徐州工程机械、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宜兴环保装备3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张家港石化装备、扬中电力电器、江阴节能装备、建湖石油装备等17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培育发展了常州农机制造、宜兴电线电缆、苏州精密仪器仪表制造、昆山模具制造、扬州压力机床制造等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浙江省初步形成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图6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数量
其他地区。陕西省以西安飞机公司为核心,引进国内外有关飞机制造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形成集航空技术研发、航空设备生产、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转包生产、人才培养、服务为一体的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支线飞机生产带动零部件、航空材料、机载设备、机场和空管导航设备制造产业协调发展。湖南省实施“集聚式调整”和“开放式调整”并重的战略,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轨道交通以及汽车和零部件等4 个优势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衡阳和湘潭为中心的电工电器产业集群,以株洲为中心的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以长沙、湘潭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
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最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各地方政府纷纷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相关规划,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竞相争夺未来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表3 部分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二)内需市场继续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高端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扩大内需市场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必然要求。全球经济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将继续,我国出口增长明显出现回落态势,2013年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215.1亿美元,下降2%。其中出口1743.2亿美元,下降3.1%;进口1471.9亿美元,下降0.7%。根据《全球经济展望》,世界银行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的增速由5.5% 降低到5.1%。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壁垒和障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必然面临严重压力,更需要扩大内需保障高端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内需潜力大。《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等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对“钢铁产业、汽车产业、船舶产业、国防军工”等九大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被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到202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5%,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稳增长政策的积极作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景气度开始出现企稳向好的迹象,也体现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内生增长动力有所恢复。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2年第四季度景气指数为95.6,与第三季度基本持平,平稳运行中略显向好迹象。中经装备制造业预警指数为73.3,比三季度回升3.3点,在正常偏冷的“浅蓝灯区”呈回升态势。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2.1%,环比回升0.6个百分点,增速在连续8个季度的回落之后出现反弹,预警灯号也回升至“绿灯”。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开始稳步回升,有利于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议价能力,企业具有加大生产投资的意愿。
(三)高端装备自主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的实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空间。
图12 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
图13 2012年9月-2013年8月PPI指数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是明确提出我国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民经济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各行业对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这非常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产品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电力、石化、冶金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将带来装备制造业巨大需求。以电力装备为例,“ 十二五”期间发电设备装机要由2010年的9.3亿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14亿千瓦。大型石化和冶金矿山设备也将有新的发展需求。百万千瓦火电、百万千瓦核电、百万千瓦水电、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千万吨级煤炭、深海油气开采、大型天然气液化和长距离油气管道输送等重大工程建设将为装备制造业创造巨大的高端装备市场需求。而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产业、海洋资源开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必然提出大量新型装备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加快自主创新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
从能源资源约束来看, 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是产品还是生产过程,都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加剧了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相距甚远。目前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工作效率、钢材利用率和环保性能普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无法支撑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也不能适应开放环境下市场竞争的形势,无法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趋势更加凸显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团体是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要标志。围绕培育大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由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央大型高端装备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将在全国形成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大型高端装备企业集团。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的工业体系中,基础好,产业组织程度较高,便于进行产业重组。通过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可以达到统一整合行业资源的目的。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并购过程中,小企业或弱势企业可以从大企业得到发展资金,利用大企业的研发力量改进企业的老产品,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络扩大产品的销路,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设备、厂房、人员等开展新产品等的研发与生产,可以给原企业注入活力,提升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外制造业企业资产贬值,海外并购成本将大幅下降,欧美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也放松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监管和审查,减少了跨境并购的政治障碍和隐性成本,为国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人才,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利于加快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五)海工装备、金属增材制造、机器人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增长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技术集群突破与加速扩散,带动海工装备、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快速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增长极。
海工装备将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主要增长方向。一是国际海工装备业从设计到生产过程已经高度分工,出现了从欧美向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转移的趋势,而中国造船业所具有的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综合优势将更加突出,迎接产业转移大有希望。二是能源开发由浅海到深海成为全球趋势,将激活海工装备市场,石油和天然气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消费的主要能源,而陆地和近海的油气资源已过度开发,这将推动各国转向深海寻找油气资源。据Doug las-Westwood 预测,未来5 年全球海洋油气工业将投资1890亿美元在海洋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全球海上浮式生产设备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海上风电安装、“可燃冰”勘探开发、海水淡化将成为海工装备的新领域。三是我国将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从而带动海工装备的国内需求。海工装备作为高端装备的重点方向之一,未来将大力培育和发展。《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造船强国和实施海洋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经过十年的努力,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的目标,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
智能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突飞猛进,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热点。未来工业时代需要大量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来支撑,机器人必将成长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 l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数据,目前全球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总数接近110万台,到2015年,家用智能机器人市场需求至少有800亿美元,市场规模将成长为2500亿美元,而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未来可能突破100万台,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 时代(Roboticstechnology)。
(一)营造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大财政金融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促进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期和起步期,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制定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植政策,比如实施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用户购买和使用国产高端装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比例;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征收由低到高的关税税率[5],利用关税来调节产品的进出口,保持国产高端装备的市场竞争力;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专项基金,用于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标准制定等。二是抓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落实。2012年5月《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要严格按照规划中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发展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做好高端装备制造业运行监测,及时做好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三是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分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两类,法定标准是政府或行业协会出台的、具有普适性的标准,事实标准是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而建立的被普遍认可的标准。技术标准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保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及时完善、更新法定标准;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参与法定标准甚至事实标准的制定。
除了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环境,还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比如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重组整合盘活资产、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等。
在加快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重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断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大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力度,着力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应该和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提升相结合,一是制定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的相关配套政策,如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二是加大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形成技术改造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强调扶优扶强,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传统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作,做大做强一批企业。
在加快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重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断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支持装备制造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是对引进的技术强调消化吸收再创造;另一方面是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贴近市场的特点,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其次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明确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建设一批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的国家示范工程;二是加大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科技投入,如给予研发费税前列支、政府优先采购创新产品等;三是加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态势分析与发布平台,提供专利展示、专利调查、资源检索、信息分析等服务。
为建立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可尝试推动建立一批由装备制造类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联盟。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力争在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
(三)实施“强基”工程,提升基础制造的配套能力,培育专业化配套体系
2011年底工信部出台《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的11类机械基础件、6类基础制造工艺和2类基础材料。力图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显著提高我国的加工制造水平,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要。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按照市场需求的紧迫程度,对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材料进行排序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攻关计划[6]。二是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的“三基”领军企业,提高我国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材料的质量、品种和水平,打造中国版的“隐形冠军”,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三是增强高端装备制造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以生产零部件、元器件为主要业务的中小型制造商为配套的分工格局[7],建立沟通便捷、互助开放的产业体系,打造完成的产业链条,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四)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国际趋势看,装备制造业存在两个转变,一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二是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迅速,部分跨国大型制造企业的服务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而我国众多制造类企业仍以产品制造和销售为主,缺乏对制造服务业的重视,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性收入比重低于10%。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指制造企业及其派生出的、与其有紧密关系的独立专业服务机构,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通过对原有核心业务的延伸,为客户提供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服务[8],如产品设计、设备维护、远程监控和问题诊断、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人员培训及信息服务等。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不仅是顺应国际发展大趋势,更是我国制造企业赢得客户、扩展市场空间、走向价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一是将现代制造服务业纳入国家、地区、企业的发展规划中,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装备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二是积极引导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立足产品制造,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专业维修等新型业态,实现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融资租赁、工程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专业服务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三是进一步落实“两化融合”战略,鼓励制造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提供配套服务,助推制造服务业发展,抢占价值链制高点。
(五)推广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决定了必须走绿色工业的发展道路。绿色化要求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资源利用率最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一是鼓励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加强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研发,开展以节能降耗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环保产品。二是制定鼓励绿色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制订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规范绿色制造技术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的产业示范,加速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
智能制造则是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它是由智能机器和操作者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可以从事推理、归纳、分析、预判、决策等智能活动。智能制造装备是“两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重点攻关现代新型传感技术、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等基础共性技术,努力在人机交互、智能感知等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提升石油石化、冶金、建材等重大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三是促进智能制造装备在农林牧业、电力、国防军工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广。
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同时,也要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商业运行模式的创新,如转换企业形态、改革管理方式,突破传统装备制造业以大量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为特征的低效发展模式,从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制度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建立起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新型发展模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人才规模和人才结构。一是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加强对规划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的动态检查,确保人才规划的各项政策及时到位。二是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培养设计、研发、制造、试验等领域的骨干人才,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先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9]。三是建立金字塔结构的人才体系,统筹建设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四是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市场化选拔任用机制,允许人才流动,建立与人才流动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1]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 2012,5月.
[2] 立足创新“十二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冲击6万亿.中国工业报, 2011,12.
[3] 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2012),From http://www.doc88.com/p-391245166614.html.
[4] 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2012.
[5] 赵阳华.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1(13).
[6] 周因栋.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思路探讨[J].工程机械,2011,05(42).
[7] 张仁开,吴颖颖,刘长波.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 2011(4).
[8] 陈柳钦.加快发展和振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4).
[9] 张仁开,吴颖颖,刘长波.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经济,2011.
(本文对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