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我创造幸福

2014-04-28 20:46:40毕金杰
企业导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毕金杰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之路,很多学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今天,如果站在多学科视角上重新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或许对推动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无裨益。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本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自我创造潜能的人

一是“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单个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受外界主客观环境的影响。 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也不可避免地受文化的影响,身上打着历史的、文化的烙印。

二是人能够自己创造自己。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人在同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各种潜能。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锻炼,有目的地积极地影响人自身各种机能的发展,能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三是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外在的教育影响等都要真正成为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后,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能够自己创造幸福的人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 “我这样做有意义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断追问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许多咨询师在进行咨询时来访者经常问的问题。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不断追问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巨大的财富?是显赫的地位?还是无上的权力?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因为越来越富有、地位越来越高而明显地比以前更快乐或幸福。

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反映和心理体验。从心理感官的角度讲,幸福是一种“期望”得到“满足”,从而使心理预期与客观现实达到大致匹配的心理状态;……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如情绪稳定、心态积极、坚韧不拔、适应良好等几乎都包含在幸福的应有内涵中。一个时时感受到幸福的人,基本一个是心境平和、乐观积极、与人关系良好、人格健全的人。

事实上,对心理健康的积极维护和促进的过程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过程。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只有对这种状态积极维护、不断超越,才能使幸福常驻。创造幸福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心理的发展和完善,指向对幸福的追求。由于教育不能自动授之于人,它必须经过学生的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方能转化为无需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幸福的追求只能依赖个体自身的不懈努力,自我完成。这是一个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且只有过程,没有终点。教师要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动力,自我帮助,自我成长。

自我教育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方法的自我践行、过程的自我调控、效果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向:挖掘积极潜能,培养积极人格

二战以后,心理学研究丢掉了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目标,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订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或者说,消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使“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在心理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它引导人们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的品质。“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为此,心理学研究的注意力应当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而不是消极层面,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不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治。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开展以来,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多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更关注的是找出学生的问题,因而问题越找越多。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视角,强调人性中积极、健康的内容,充分挖掘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美好。

所以,学校应该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即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强化多元智能、改善学习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树立自尊自信和完善积极人格等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要树立整体的思维方式。具体体现为两点,一是学生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一定文化背景下生长的个体,不能抛开社会环境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孤立地看待学生;二是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研究如何让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如果单独进行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和意志的培养与提高,收效不会大;如果只是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不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收效不会大;如果不考虑中国的东方文化背景因素,把西方的理论与方法搬来照用,收效不会大;如果只从学校层面,忽视家长、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收效不会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包含多途径、多方法、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树立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构建立体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学生群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的。要关注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创造合适的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影响教育效果的社会环境,寻求家长、社会的支持与合作。

其次,要整合学校各种资源。应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科教学与心理活动课一样,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个别心理辅导和小团体心理辅导当然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最后,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

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学校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五、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导力量:全体教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全体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渗透到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教育,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发展状况怎样,最终是学校各方面教育形成合力后的必然结果。因此,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教育。它要求全体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要保持一致,都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