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叔叔,我会好好活着

2014-04-28 02:38闻达
人生十六七 2014年7期
关键词:配型余华叔叔

闻达

余华叔叔,我会好好活着

闻达

21岁的白血病女孩宋静,经过多次化疗,依然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单亲家庭的凄苦生活,让她渐渐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唯一支撑她的,是作家余华的《活着》。她最后的心愿,是在死神降临前见到余华。

为帮女儿了却最后的心愿,宋静的母亲在成都街头散发传单“寻找余华”,引来网民爱心传递。远在海外的余华惊悉消息急速回国,把这个命悬一线的女孩接到北京治疗,不仅为她捐助10万元治疗费,还帮她寻找可移植的骨髓供体……

一位著名作家,一个陌路女孩,一场生死大营救,呼啸在生命的寒冬……

最温暖的寻人启事

“无论如何,我要在女儿死之前见到余华。”2012年12月11日,天还没亮,宋绍欧就用电动车载着400份《寻人启事》,来到成都市犀浦镇,她要为患了白血病的女儿寻找作家余华。其实,能否找到余华,她心里根本没底。“一个大作家,与我的女儿素不相识,有可能来见她吗?”

街头,宋绍欧竖起两米高的广告牌,上面是宋静和余华的大幅照片。“白血病女孩寻找著名作家”、“作家余华,我很想见您”,两行大字格外醒目。这一幕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史上最温暖的寻人启事”立即飘红网络,为白血病女孩找余华的呼声经网友接力传递,此起彼伏……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当母女俩几近绝望时,宋绍欧的手机响了。“您好,我是《成都晚报》的记者,余华老师已联系上了,他写了一张字条,从北京捎了过来。”很快,记者将余华的亲笔字条送过来,上面写着——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

不幸女孩获得力量

原来,远在欧洲游学的余华,从网络上惊闻病入膏肓的宋静在寻找自己。他立即动身回国,决定满足这个女孩的临终愿望。可由于身体疲惫的缘故,他要在北京稍作停留,便托人先捎来一张字条。当这张传递着暖暖爱意的字条传到宋静母女手中时,两人泪流满面地抱在一起。

随后,记者帮宋静拨通了余华的手机。听到余华的声音,宋静激动地说:“余华叔叔,我忍受了很多痛苦,为了不拖累妈妈,我想到了死。但读了《活着》后,一种强烈的愿望促使我要活下去。”余华连忙说:“宋静,你还年轻,梦想才刚开始,你要记住,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得知宋静与妈妈干细胞配型成功,余华鼓励着:“你一定要活下去,你还有妈妈!”一股新生的火焰,在宋静心头霍霍燃烧。

1991年3月10日,宋静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太清乡棋盘村。她的父亲嗜酒如命,经常殴打母女俩。1997年,宋绍欧与丈夫离了婚。此后,她带女儿,开始四处打工。2011年7月,宋静从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毕业,在一家医院找到工作。她想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这时却被诊断出患有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死神迫近。

2011年8月8日,宋静住进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进行化疗。同室病友相继去世,宋静感伤地问妈妈:“我会不会也出不去了呢?”宋绍欧只能抱着女儿默默流泪。她没敢告诉宋静,医生断言,女儿只能活3个月。首次化疗,宋静一天呕吐数次……

2012年9月20日,宋静接受了第8次化疗。从早到晚,要输一种黑色的液体。输液后,反复呕吐,把所有的希望都吐了出来,而黝黑的绝望留在体内。病痛的折磨,让宋静产生自杀的念头。这时,一位朋友给她送来4本书,其中就有余华的《活着》。当时,宋静已在等死,心如死灰。然而,读了《活着》后,一股强大力量吸引了她。文中的主人公富贵,无论遭遇什么磨难,都咬牙坚持,让生命发出璀璨的光芒。宋静把《活着》读了三遍。她流着泪说:“妈妈,余华叔叔的书在提醒我要好好活着。”宋绍欧欣喜若狂。然而,女儿接下来提出的要求让她犯了难。“妈妈,我能不能见见余华叔叔?”

一个农村妇女哪里去找余华呢?但为了女儿,宋绍欧豁出去了。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余华叔叔,我会好好活着”

余华的出现让宋静的生命重新有了色彩。这天,余华给宋静打来电话:“你们来北京治疗吧,我联系好了北大人民医院。”考虑到北京医疗条件更好,余华连续几天奔波,联系上北大医院血液科黄晓军教授,安排宋静的手术事宜。闻听此言,电话那头的宋静差点跳起来。

想到马上要见到余华,宋静的心情更为急切。2012年12月16日,启程的前一天晚上,宋静收到了余华的短信:“明天北京很冷,要多穿点儿衣服。”

17日晚上,宋静来到北京,很快见到了黄晓军教授。次日上午,宋静将接受骨髓穿刺手术,以做与母亲骨髓配型前的准备。手术台上,十多厘米长的钢针捻进宋静的腰部,她咬紧牙关始终没吭一声。手术刚结束,她就接到余华发来的短信:“我从网上查到了你们的捐助账户,汇去10万元,这是我和家人的一点心意。”宋静感动地对母亲说:“妈妈,就是为了余华叔叔,我也一定好好配合治疗。”

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京城,最暖人心的见面时刻终于到了。病房里,余华像亲人一样随和,这就是那个用生命的质感写就《活着》的大作家吗?随着余华亲切的问候,宋静紧绷的心渐渐松弛下来。余华详细询问了宋静的病情,让她耐心等待检查结果,并把1993年最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送给她,并签名赠言“宋静小友,活着”。

宋绍欧告诉余华,护士每天要给宋静打三针,密密麻麻的针口让护士都不忍心扎了。余华泪眼婆娑,说:“宋静,无论化疗还是骨髓穿刺,你都挺过来了。现在,病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宋静点了点头,说:“余华叔叔,我想见您,其实就想弄明白一个道理——对于我们这种患重病的人来说,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余华劝导她:“活着是生命对你的要求,生命要求你活下去,要求你承担责任。我写《活着》就是想告诉读者,人是为活着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宋静黑暗的内心似乎被火把照亮。

“余华效应”情动京城

2013年1月3日,宋静转到燕达国际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准备接受与母亲配型的进一步检查。早在2012年11月,她们在成都市造血干细胞库配型,结果是母女半相合。医生告诉她们,只有亲生姊妹才有可能是全相合,她们的配型结果质量一般。尽管如此,宋静还是相信自己一定有救,特别是余华的出现,增强了她战胜病魔的信心。

4天后,宋绍欧走上手术台做骨髓穿刺,内心既紧张又害怕。宋静在旁边安慰她:“妈妈,我做了近十次了都没事,您也一定行的。”注射麻醉后,钢针扎进骨髓,宋绍欧听到“哧哧”的响声,但女儿就在旁边,她不能表现出任何害怕。

1月9日检查结果显示,有个指标对宋静骨髓移植后的恢复非常不利,母女配型基本失败。宋绍欧的心一下掉进了冰窟窿,她对主治医生说:“我们上次配型很成功的,您再好好看看……”医生无奈地说:“你们最好到中华骨髓库中找一找,也许能找到合适的配型。你只能作为后备配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试一试。”当晚,母女俩都失眠了,陷入深深的绝望。她们不知道在中华骨髓库寻找到配型的概率有多大。1月11日,一个意外的消息让母女俩惊喜不已,主治医师告诉她们:“你们很幸运,余华获悉你们配型失败的消息后,从中华骨髓库中辗转找到24岁的武汉小伙子操石杰。他与宋静配型很可能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宋静立刻给余华发短信:“余叔叔,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内心的感谢。”余华回复:“生与死其实就一念之间,继续加油。”

半个月后,医生检查发现,宋静血小板只有2万个,与正常值一千万个距离极大。这就预示着她身上有出血点,一旦出血不止,后果将不堪设想。翌日,廊坊市两位女记者获得消息,很快表示要接过余华的爱心接力棒,无偿捐献血小板……

2013年3月1日,宋静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此后的一个多月,她将与外界隔绝。进舱前,她收到了余华托人送来的鲜花,内置的红色贺卡上写着:“为了苦命的妈妈和那么多关注你的人,你要活着!”带着满满的爱,宋静进舱了。每天,她有50分钟的时间与母亲视频。可化疗两天后,宋静就没有力气说话了。紧接着是近10天的清髓阶段,宋静疼得吃不下饭,只能依靠输液补给营养。

3月13日晚上,宋静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她和妈妈视频:“妈妈,您瘦了?”宋绍欧强忍酸楚,摇摇头:“妈妈有个好消息告诉你,操石杰哥哥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明天下午就能送到医院。”宋静笑了。这一天,她连发了两条微博:“想到明天就要输上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心里有些激动。”“我想对大家说:谢谢你们!”

3月14日10时30分,操石杰500毫升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宋静的身体……医生告诉宋绍欧,手术很成功,宋静的状态很好。再经过一些后续治疗,身体将逐渐康复。当天,她收到余华发来的短信:“上天在帮你,活着,真好!”宋静这才知道,虽然余华忙于创作,但他一直默默关注她的病情。在这场与死神的拔河中,余华像亲人一样始终与自己同在。

由于术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隔离,宋绍欧通过视频告诉女儿:“这几天我也读了《活着》,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上帝让我们母女承受这场灾难,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人间真情。我们是幸运的!”宋静露出患病以来难得的笑容,向妈妈打出一个V型手势。“妈妈,相信我,我会好好活下去!活着,真好!”

编辑/黄书满

猜你喜欢
配型余华叔叔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长腿叔叔的三次长高
为什么不能蒙着头睡觉?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型结果分析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基于分子管理的脱有机硫复配型溶剂的开发与应用
HLAMatchmaker软件分析Eplets的配型在临床肾移植配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