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芝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北京 102300)
胸痹心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等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胸憋、胸中闷痛,以心前区疼痛、甚则疼痛掣至肩背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笔者采用桃红四物汤合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科门诊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38例心绞痛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0年制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2]。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1991年编写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胸痹中的(心血瘀阻型)制订。患病1月以上,每周发作不少于5次。中医证候病情分级及证候依据胸痛及胸闷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因素分为0~4级:0级为无症状;1级为外部刺激引起轻度胸痛、胸闷;2级为胸部疼痛,胸闷;3级为胸部中度疼痛、胸闷,可以忍受;4级为胸部重度疼痛、持续时间长、影响工作和生活。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其他心脏疾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颈椎病所致胸痛者;接受过介入治疗,血管完全重建的患者;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70例,男4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8 ±8.77)岁;平均病程(3 ±1.25)个月。对照组 68 例,男44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49±9.01)岁;平均病程(3±1.1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口服桃红四物汤合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桃红四物汤方药组成为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炒白芍10 g,熟地15 g,川芎10 g,可以加黄芪与当归为当归补血汤。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每次100 mL,每天2次。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1020068)用法为口服2粒/次,每日3次。对照组仅口服麝香保心丸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西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中医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1991年编写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显效为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同等劳动强度下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为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50%以上,心电图改善(缺血性ST段下移回升0.05 mV以上)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平坦转为直立;无效为症状及心电图治疗前后均无改变,或加重者。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采用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至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心电图改善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每周发作数(次) 持续时间(min) 疼痛程度(级)治疗组(n=70)对照组(n=68)治疗前12.431 ± 8.024 12.136 ± 7.295治疗后2.217 ± 2.109*△3.307 ± 2.518治疗前16.419 ± 9.275 16.256 ± 8.896对照后4.228 ± 2.017*△5.193 ± 2.117治疗前3.437 ± 1.375 3.421 ± 1.201对照后1.023 ± 1.002*△1.498 ± 1.011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多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引起气血失调、气滞血瘀,经脉瘀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大多数都是本虚标实,气滞血瘀,胸阳不振,气机失调,寒气凝滞,不通则痛为特征。麝香保心丸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作用。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有耗伤正气之弊,属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气滞血瘀之证,而桃红四物汤增加了活血养血作用,可益气强心、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血管,补充心肌的缺血,改善心脏负荷,从而更好地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疼痛,效果更稳定。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电图心绞痛、改善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桃红四物汤合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胸痹心痛,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75-7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