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浏
【摘要】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中国教育事业,也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本文简要探讨何如在小学语文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
一、生活即教育
教师应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教育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知识要素,在生活中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并让学生说出故事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生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在户外的拓展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亲近自然,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乐趣。春游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记录下春游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听、所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春游中,帮助学生记忆有关春天的诗词,让学生在美好的大字让中,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加强重点知识教育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应让学生先从感性认知方面掌握基本知识,再从理性认知方面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内容,而是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张弛有度,将侧重点放在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上。为使学生充分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应重复多次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巩固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字,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成语等,教师应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写。比如,风尘仆仆的“仆”不要写成“扑”,变本加厉的“厉”不要写成“利”,迫不及待的“及”不要写成“急”。再比如,有些名言警句和经典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从而加强记忆。
三、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比喻因材施教:教师应园丁培养花朵一样培养学生。园丁应在认识花朵习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水分和养料,并及时为花朵除害,从而帮助花朵快速成长,不至于枯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后,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另外,陶行知先生也强调说,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先生,虚心地向学生请教,因此才能更好地知道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事实上,话语中也渗透着教学规律,就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才让学生听从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无法得知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就难以发挥学生的长处,也不能弥补学生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及能力,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学合一
教学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另外,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实际上,教学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把教师的指导地位提到一定境界的充分表现。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高,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另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设定,应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而进行。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身份互换,把课堂教学工作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不易。而对教师来说,扮演学生的角色也可以让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五、解放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学生解放大脑的目的,帮助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相互交流中发表观点,在课后作业中独立思考。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解放思想,更好地锻炼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也能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放散思维。再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潜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绕口令中提高反应能力,提高语言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效贯彻到语文教学中,还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和巩固语言知识,保证小学生从小奠定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9).
[2]吴周泽.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3]周国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