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新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社区建设既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管理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新课题,社区管理机制创新成为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和体制,搞好社区的平安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实现社区和谐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2-0030-07
“社区”的概念最早出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是指同质人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20世纪初,美国人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其中含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意思。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等人又赋予社区以地域性含义,使社区概念更加全面。1933年,燕京大学一些青年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定意义的含义。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的定义有上百种,但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中国有一句俗话:“窥一斑而见全豹”,如果将社区比喻为“一斑”,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是“全豹”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是社会的组织和“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问题,其落脚点就在于社区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把社区管理机制创新问题提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对社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求各地“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搞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必须搞好社区管理机制创新。
一、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社区已经成为社会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各种社会群体矛盾的聚焦点。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社区既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也是市场经济变化的晴雨表,社区管理必须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才能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健康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喜欢“发号施令”,希望“一呼百应”,经常以“稳定压倒一切”为由,以从大局出发为借口,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来处理辖区内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埋下更严重的隐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社区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努力改变政府施政中长期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各级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行政手段管理向科学化公共治理转变。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密切联系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实际,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努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树立“民生为先、高效便民、公平正义”的理念,筑牢“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以正确的政绩观检验社区管理的工作成效,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另外,还要顺应时势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社区管理机构,理顺社会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社区管理工作成效更多地惠及普通民众。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区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社区固然是一个小集体、小单位,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在社区管理中要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区管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发展是解决社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无法解决社区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无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辩证统一,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是否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检验社区管理成效的评判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工作,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2]。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社区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扎扎实实地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理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社区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一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在社区管理中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善于谋全局、抓大事,解决社区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问题。同时,社区管理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把握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全局的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社区管理,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与发展。二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理念,无论是做决策、看问题,还是做规划、干事情,都要以长远利益为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描绘远景,稳步前进。但强调当前利益必须服从于长远利益,并不是以牺牲当前利益为代价,当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实现当前利益为前提,权衡利弊、统筹兼顾,实现两者利益的最优化。三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双赢的理念。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求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即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兼顾局部的利益,实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双赢。当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两者兼顾,既要考虑整体利益,又要兼顾个人利益。只有社区整体得到了发展,居民家庭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兼顾居民的个人利益,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和谐共赢。
二、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年代的单位制被彻底打破,人们逐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社会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心已由单位向居住地转移,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社区交集,社区成为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地。所以,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管理体系,畅通居民的诉求渠道,以直观高效的方式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科学社会管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和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抓住重点,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破解各种难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力争早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1]
(一)要创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社区管理格局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习惯,各级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然肩负着主要管理者的责任。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社区管理责任不断弱化,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所以,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还应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各级党委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及宏观规划,切实做好组织推动、政策支持、综合协调、服务引导,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与社区管理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统筹规划、政策指导、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而社区管理主体作用侧重于强调人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既是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推进社区建设的基本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制定、实施和修正的整个过程,才能做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三要健全党务政务公开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的原则,把社区工作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内,实行“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居民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化解在网格内。
(二)着力创新社区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
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区,而现代社区又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各种利益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不同阶层的人价值观悬殊,加上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大,社区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综合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社区管理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一要着力创新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化解各种矛盾是社区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作日程,将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机构、落实到人头,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调防并重、专兼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使社区调解工作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主角,并努力推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二要着力创新排查整治机制。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突出问题的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并完善各种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的工作方案,组建维持社会稳定的督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三要着力创新治安防控机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社区管理中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在社区管理中要实施社会治安等级预警制度、“两抢一盗”案件挂牌督破制度,把治安防控问题解决在基层,特别要遏制刑事犯罪和“两抢一盗”犯罪的高发势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要坚持“打防并举,重在防范”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以公安机关为主体,以路面、社区、单位三道防线为基础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四要着力创新社区矫正机制。现代社区内人员繁杂,流动性大,不但有普通常住居民,也有犯罪前科和刑满释放人员,还有流动的各种特殊群体。所以,社区的矫正工作非常重要,各社区要根据需要建立矫正机构,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着力构建以户籍地管理为主,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框架,探索和规范工作流程和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同时,要关心特殊人群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做好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使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五要着力创新人口管理机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增,传统的人口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社区人口管理机制要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财政拨款、综治管理、社区使用的方式,完善以信息化为手段、居住证为纽带、出租房为平台、用工单位为重点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动态化工作格局,让流动人口在求职务工、法律援助、社会保险、住房贷款、购车报牌、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市民同样的待遇。六要着力创新社会稳控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注重发挥公安、国安、610办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抓好反邪教的基础性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加大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加强互联网监督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控得紧”,确保本社区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七是着力创新平安建设机制。创建平安社区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采取“目标管理,排名问责,规范运作,持续提升”等措施,建立健全平安创建的“责任考核机制、日常运作机制、典型引导机制、挂钩帮扶机制”,全面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文化市场”、“平安市场”、“平安道路”、“平安边界”、“平安海域”、“平安景区”、“平安金融”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强化领导、滚动管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拓展提升”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推进社区的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三)努力创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区管理工作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成分日趋复杂,了解社情民意,解决日常事务,成为社区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所以,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机制。一要建立社区“百姓档案”。社区管理必须熟悉本辖区的社情民意,提倡社区干部进百家门、建百家档、排百家忧、帮百家富,掌握本辖区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的有关信息,特别是弱势群体、百姓诉求、外来人口和安全隐患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解决,不留后遗症。二要建立社区信息库和信息网络。一方面,要组建社区信息员队伍或“民情队伍”。有条件的社区应每幢居民楼、每个小区或每个村民小组都配备一名退休人员,组成群众工作义务信息员队伍,上情下达,通报社情,了解群众需求,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五老”调解化解矛盾的作用,探索建立和推行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为主体的“群众评理会”制度,着力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民间“道德法庭”,作为法律和行政管理的补充,通过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威望等道德舆论力量,多方面解决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三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分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济为补充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和帮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就业机制,落实就业服务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措施,使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充分就业。同时,要重视社区医疗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区办医。另外,社区还要做好帮扶工作,建立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广泛参与为辅的帮扶机制,制定和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确保残疾人在教育、医疗、康复、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健康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要建立透明公开、民主评议、发扬民主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各种机制,让广大居民有知情权、参与权,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四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办各类服务行业。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医疗保健、计划生育、老幼托管、扶残助残、娱乐健身以及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健全服务功能。要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设立多层面的服务内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五要盘活现有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强化社区各机关单位和居民家庭的共建和资源共享意识,以共同需求和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六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群众大多是被动配合,且百姓对社会应急事件缺乏了解,缺少防范知识。因此,应当将社区应急管理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给社区安全和居民生活造成的意外危害。
三、社区特色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建新的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抓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文化设施使用与管理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履行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义务,统筹部署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并从政策、资金、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一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要经常性地组织文化骨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文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高校、院团的文化人才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文化交流,组织和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提高社区文化活动质量。四要大力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高校、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一方面,要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采取扩建、改建和新建等办法,加快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高效实用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用活用好用足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防止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变成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等低俗文化和有害文化的传播基地。同时,要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导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打造社区特色文化,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服务项目,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水平。一要积极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建设。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辖区内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团和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推出有品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科普社区、音乐社区、茶文化社区等。要注重保护乡土文明和不同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传统人际和谐的文化基因,保护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址,吸纳现代文明所倡导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先进价值理念,破除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另外,还要从社区自身的自然文化资源出发,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二要加强社区文化交流。要组织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到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欣赏水平,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三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新型文化,社区网络文化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之中。四要积极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设立社区文化建设专题栏目,及时报道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典型经验,介绍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和发展趋势,反映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心声,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追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还要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实现各级社团组织与社区居民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增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效果。五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共建活动。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社区各单位和居民的文化共建共享意识,不断丰富社区文体活动,营造文化和谐新局面。如开展红歌大家唱、军民联欢会、社区艺术节和居民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各机关单位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四)打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文化,重塑社区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精神”
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着力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明礼守法、尊重科学、诚信友爱、平等互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另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良好的社区风尚。二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动群团组织工作社区化,集合会员单位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党组织要牵头、引导和组织本社区的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文化活动,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三要搭建有利于形成社区精神的公共空间,努力创建社区精神,并将其渗透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使广大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改进和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缩小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差异,使辖区内居民拥有共同的、体现社区核心凝聚力的“社区精神”。四要利用公共文体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社区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经常、就近、有选择的精神文化需求,便于沟通交流、互助合作,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五要通过发展社区组织、设置活动载体、讨论制定制度规则,培养和增强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精神,有力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使社区居民感受和享受到生活便利和人际和谐所带来的幸福感,在居民日常交流与交往之中增进友谊,团结互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学习时报,20110221.
[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N].学习时报,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