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在上海嘉定安亭镇的一条街上,有一座私人博物馆——翥云艺术馆。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生动展现了嘉定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这座博物馆,是嘉定人周嘉花了20年时间耗资上千万元打造的。
嘉定建县于南宋嘉定十年,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名胜众多,素有“教化嘉定”的美称。出身在嘉定一个数代都是读书人家庭的周嘉,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诲和乡土文化的滋润。他喜好文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家庭的原因,他结识了不少嘉定的“老夫子”,他们渊博的学识让他钦佩,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也使他感动。后来周嘉学习篆刻、书画装裱、古陶瓷鉴定,爱上了传统文化,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了。
周嘉认为,故乡的记忆是有形状的,是有色彩的,是有温度的,有时更是富有旋律的。这些记忆,就内含在那些张挂着的字画、陈列着的竹刻、发黄的线装书、斑驳的石碑中。
周嘉曾是嘉定博物馆的一名职工。在长期的工作中他发现,尽管文化部门想方设法保护当地文化,但嘉定的许多文物还是早已流失到了世界各地,而政府部门的文物征集工程并不能在文物市场中快速奏效。于是,周嘉萌生了自行“寻宝”的念头。为此,他还“暂时”下海创过业,尝试了多个产业,为“寻宝”打下了资金基础。
多年的寻访经历告诉周嘉,真正的文物已很少“留”在民间。他曾经听到过许多关于某户人家有“宝”的消息,结果专门赶过去却发现大多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旧货而已。因此,他如今主要通过文物拍卖市场来搜集各类嘉定文物,而且含金量较高的文物大多已经流失到海外,为此他的足迹也到了世界各地。去年,他听说英国一家拍卖公司即将拍卖两件嘉定竹雕,于是立刻启程去英国,总算及时赶到了拍卖现场。原来,这两件竹刻作品是英国一位收藏家28年前在当地一个小古玩市场买来的,一件是清朝早期的“东方朔摆件”,一件是清朝中期的“英雄摆件”。特别是后者,以一只鹰和一只熊的组合取谐音“英雄”之义,并结合了圆雕和透雕工艺,在国内已很少见。鉴定经验丰富的周嘉,当机立断花费巨资买下了这两件作品。如今,这两件作品就摆在他的博物馆里。走遍世界各地寻宝的周嘉,常常因为不懂英语而陷入困境,有时一连几天只能靠随身携带的面包和榨菜充饥,但他却乐此不疲。
令周嘉得意的是,他搜集来的文物,有不少并不比国有博物馆里的藏品逊色。他指着馆中一枚清乾隆时期的竹雕如意告诉记者,这样的雕刻工艺非常少见,它与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里的一枚如意正好是一对。而他从香港拍得的一只“二乔并读笔筒”,竹刻内容是常见的题材,表现大乔、小乔在榻上读书的情景,但采用了深浮雕技法,连榻上席纹都清晰可见,工艺水平和价值甚至比国内某知名博物馆的一件同题材藏品还要高出不少。博物馆中一件清中期的“松涛山人款笔筒”更是备受关注,中央电视台还曾在有关专题节目中专门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该作品采用的是浅浮雕工艺,却将山水景色的层次感表现得十分丰富,反映了嘉定竹刻作品的最高水平。
这座私人博物馆里的藏品,并不仅仅是竹刻作品,还有50多件嘉定历史上名人画家的墨迹和当地的历史文献。周嘉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溪山清远图》说,这是嘉定人王敬铭的作品,此人是清朝康熙时期的恩科状元,其书画早在考中状元之前就在民间颇有名气。这件作品是他从香港买来的。周嘉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嘉定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知名书画家就有300多位。
周嘉的朴实愿望是,通过这个博物馆来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讲述”嘉定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此,他还自费出了一本厚厚的书,生动而详细地展现他的博物馆中各种文物的图像和相关史料,让它们走出安亭小镇,“传播”到更广的范围。
周嘉希望,承载着故乡记忆的这些文物,能化作一种朴素而伟大的力量,成为故乡的后人走向新生活的支持与指引,能使故乡的后人在走向新生活时眼中多一分温柔与诗意,内心多一分自信与从容。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