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玲
每逢周末,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河北省安新县端村镇,都会迎来一群北京名校的师生,给农村孩子教授器乐、芭蕾、美术、戏剧等艺术。简陋的教室成了练琴房,废旧的黑板上画着世界名曲的乐谱。“用艺术扶贫”是这些“候鸟老师”的初衷,通过艺术,他们种下了“让农村孩子站上世界舞台”的梦想。
“候鸟老师”:周末坐车3小时来农村上课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先吸气,吸足气再吹!”“把琴拿稳了,不要晃,眼睛看着五线谱,要学会手脑并用。”“这个节奏教了很多遍了,回家后一定要练习!”
长笛、短号、圆号、小提琴、大提琴、非洲鼓……伴随着老师们的讲课声,八九间教室传出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这不是城市里的乐器培训班,而是河北省安新县端村镇的西堤小学。
2013年8月10日,在路上颠簸了约3个小时后,记者跟随来此上课的老师以及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坐落在白洋淀景区附近的小学。下车后,走过一大段泥泞崎岖的乡间小道,来到学校,孩子和家长们早已做好准备,等待这些从北京专程赶来给他们上课的老师。
荒寂的院落,破旧的桌椅,落满灰尘的教室,没有空调,风扇大多“罢工”,闷热的教室里夹杂着刺鼻气味……这样的教学环境,与大提琴如此高雅的艺术碰撞,总显得有点怪异,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些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们。
掀开一个草帘,记者走进一间教室,与热气一同扑面而来的,还有孩子们用各种乐器敲打出来的混音,面对近10个孩子参差不一的演奏,志愿者教师张钰金(中央音乐学院大一学生)耐心之中夹杂着几分焦急,不时弯下腰,汗流浃背地挨个指导。
与教节奏课程的张钰金相比,另一间教室的老师吴昊则显得严厉许多,这个东北姑娘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她当时双修了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双学位,目前就职于中国东方交响乐团,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员,她几乎每周末都来这里给孩子们教授大提琴课程。
“孩子们将来也不是非要靠这个吃饭,但至少能学会一样东西,还是挺好的,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吴昊的这种想法基本代表了在这里授课的近20名老师的想法。
陪读家长:希望孩子别像他爹妈一样,什么都不会
在吴昊的班里,一个名叫刘子翔的10岁男孩练习得非常认真,但有时也会因为表现不好遭到老师的批评。刘子翔的妈妈刘艾瑛全天都坐在一旁,认真地帮自己的儿子做课堂笔记。
“我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就得好好珍惜。我们这些没啥知识的农民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点修养。农村人没多少文化,就盼着自己的下一代有所改变。”刘艾瑛告诉记者,因为她自己很喜欢大提琴,所以一开班就送孩子来学大提琴,正好孩子也很喜欢。
“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机会,我心里确实挺激动,因为我小时候没有机会接受这么好的教育,所以现在特别希望孩子别像他爹妈一样,什么都不会。”说到这里,刘艾瑛眼泛泪花,背过身抹了一把泪。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端村镇有东堤、西堤、大河南三所小学,共计600人左右,初报艺术班的孩子将近400人,目前有将近200个孩子坚持学习。
“有些家长选择放弃,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艺术对孩子将来有多重要。这么好的机会他们都不知道把握,我都替他们感到着急。”在刘艾瑛看来,学点艺术,至少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农村孩子的艺术梦:我想去国家大剧院演出
2012年6月,在中央芭蕾舞团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农村儿童芭蕾舞培训中心,全部成员来自端村当地的农民家庭。
在代课教师午休的餐馆——这个村里最豪华的两层饭店,记者见到了芭蕾舞班的“小明星”李紫依。面对记者,这个小女孩一点都不怕生,镇定自若地回答了记者所有的问题。
李紫依告诉记者,她6岁就开始学习民族舞,一直学到了8岁,寒暑假也没有中断过,但后来因为上学后要考试、复习、上功课辅导班,所以就放弃了,但自己一直很喜欢舞蹈,所以12岁的她又开始学习拉丁舞,直到村里这个芭蕾舞培训中心开班。
已经学习了好几个月芭蕾舞的李紫依说她最喜欢《天鹅湖》,为了学习芭蕾,她的脚曾经磨破流血,尽管这样,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她认为,在这个班里,她能得到专业甚至顶尖级的芭蕾老师的辅导,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问及为什么要学舞蹈的时候,李紫依很认真地告诉记者:“我的目标就是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演出。我想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农村的孩子也能上国家大剧院演出。”
“我对孩子学舞蹈很有信心,因为她很认真,脚磨破了都不放弃。我希望孩子通过现在的学习,将来有出息,不让别人看不起。”李紫依的爷爷曾是一名军人,在自家开的饭店门前,他接受了记者简短的采访。
“让我们高兴的是,几乎每个班都有相当有天赋的孩子。”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李紫依就是“一个很好的苗子”。当然,这种优秀来自于天赋,也源于平时的努力。杨博翔就是一个很认真的孩子,他家人说:“这孩子在家经常练习节奏,没事就拍大腿,后来才发现,他腿面青一块紫一块。”
因为经营着这家饭店,李紫依的家庭条件在村里算得上优越,但其他大部分孩子没有这样幸运。据介绍,虽然基金会给孩子们免费提供了学习所需的所有乐器,但个别家长还是因为买不起几十元的校音器或者号油,担心以后还会涉及其他花费,想让孩子放弃学习。基金会通过家访了解情况,负责人说:“我们会跟家长详细解释,提出解决办法,总之不能让孩子因为眼前这一点点困难放弃学习。”
农村艺术教育的希望与困境:受困于实用思维
下午3点左右,志愿者教师们结束了一天的培训,汗流浃背地坐上了回北京的车。送走孩子和家长后,基金会工作人员也拎着几件乐器上了车。据介绍,这是孩子们不小心损坏的乐器,工作人员拿回北京,然后送到天津返厂维修。
据介绍,资金缺口成为基金会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另外,受困于实用思维,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在内,对于农村艺术教育的意识和程度均不够。
“虽然困难重重,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基金会创始人李风表示,“我们发起‘基础工程就是因为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构建,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基础。”
“今天我比以往多了份信心,我认为艺术能带给处于贫困的儿童巨大的勇气和自信,这是一种精神的财富。虽然他们物质匮乏,但是精神富有,孩子们对美的认知,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普通教育能解决的。”李风说,“从理论到实践上,我坚信对儿童和青少年从身处贫穷向未来目标的奋斗过程中,艺术教育能给予他们巨大的、长远的、深厚的、基础性的精神财富。”
谈及为什么要给孩子教授经典艺术,李风表示,希望孩子们学的是世界语言。“我们必须用世界的语言,才能和世界的文化在一个平台上交流,所以这是人类在艺术上一个最大的好处。”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参与捐建的端村小学已经落成。对此,李风说:“我们在端村的目标是努力将学校建成一个乡村的文明中心,1000余个孩子入学。如果我们能影响1000多个家庭,影响他们的礼仪,影响他们对生活、对艺术和对世界的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孩子把这些理念带给他们的家人。我们计划在全国推广‘端村模式,通过乡村学校文明中心来影响农村文明建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