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菲 孙红梅
摘要:2011年温州发生多起企业家、公务员和银行人员等进行民间借贷后出逃的事件。温州民间借贷的资金链一夜之间断裂,伴随着大批老板跑路,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在流失,民间金融风雨飘摇,应对这场危机,解决之道在于改革。因此,温州应当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把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并辅之以要素市场、财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以及政府自身改革的配套。企业自身也要进行体制、产品、管理及品牌等方面的创新,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温州危机;温州模式;金融改革;民间借贷;民营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077-03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民营经济的“代名词”。三十多年来,温州大胆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在全国率先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温州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它将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可以说“温州模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民营经济。有人曾经用“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这样的场景来形容改革开放之初的温州。事实上,温州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的发展道路。正是个体私营经济天然所具有的清晰产权关系和“权责利内在统一”的机制,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一、温州企业倒闭情况回顾
2011年的温州企业倒闭比金融危机爆发时的企业倒闭来得更猛烈(见表1),企业的困难远远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要大,尤其是自2011年4月份开始出现温州企业老板跑路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截至2011年9月底,温州已有29家企业的老板跑路,这是一个城市的悲哀,更是中小企业的悲哀。有资料显示,在这29家老板跑路的企业中,有11家从事皮鞋皮革业,电器制造业5家,钢材及铜业4家,餐饮业2家,其余分别属眼镜业和印刷业等,其中每一家企业涉及的资产都有上亿元。随着媒体的纷纷报道,温州中小企业陷入“倒闭潮”的传闻不胫而走,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倒闭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场风波的确已然演变成“温州危机”。
二、温州企业倒闭原因分析
(一)多因素压缩利润
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外需锐减、订单减少的情况有所不同,2011年很多中小企业订单并没有减少,却在资金、电力、人工等要素方面受到极大的制约,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外部因素使得原来就不大的利润空间再次被压缩。再加上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日本大地震造成核辐射,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欧盟经济体国家持续爆发债务危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升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复苏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的困难远远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2008年是没有订单,没有还可以去找,现在是有订单也不敢接,越大宗越不敢接,越接亏得越多。根据温州市经贸局监测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温州打火机、眼镜、锁具、制笔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则同比下降30%左右。这些企业中1/4以上的企业亏损,而利润勉强能够维持在行业平均水平的仅有三成企业。成本高涨,逼迫企业不得不以停工来“止血”。
(二)融资难
在众多不利因素中,融资难当属表现最明显的一个。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同,在我国,经济转型中存在着二元的金融结构,即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在当前金融体系下,大型金融机构往往偏爱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将大部分信贷资源都给了他们。而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额度。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较弱,因而要想获得贷款比大企业要困难得多,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共同问题。然而,重公轻私的银行偏好在2011年却表现得尤为明显,大概只有10%的中小企业能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温州经贸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市新增贷款投放为238.28亿元,仅相当于2010年同期的66.5%。有土地产权、有厂房的企业授信额度缩小了,那些靠担保协议贷款的小企业,很难再得到贷款。温州市经贸局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2.9%的企业认为当前资金面偏紧。
(三)民间金融高利贷化
可以说温州危机直接的原因是民间金融高利贷化。温州存在着大量富余的民间资本,可以说是“两多两难”。一是民间资本多,特别是山西煤改、房市限购、股市低迷、银行存款负利率的背景下,温州有大量的民间资本变成游资,困惑于找不到投资的渠道。二是温州有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数以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又面临融资难的窘境。一方面是投资没有渠道,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融资困难。所以,一边是民间资本热钱化、民间金融高利贷化,另一边却又是实业的空心化,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根据报道,温州有80%以上的家庭转入民间借贷。然而,民间借贷利息相当高,企业一般也就是借过来还银行贷款,等到银行贷款到了以后再去还高利贷。据了解,目前温州民间借贷月息已达三分、四分、五分不等,而在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的条件下,民间高利贷也在分食着企业微薄的利润。一旦银行贷款没有及时到位,民间高利贷根本无法还上,到那时资金链就会断裂。所以,民间金融高利贷化是温州危机的直接原因。
三、温州模式新变革的对策建议
应对这场危机,解决之道在于改革。金融需要改革,企业自身也必须求变,内外兼施,双管齐下,共同探索出后危机时代的温州新模式。
(一)金融改革
温州模式的精髓在于它能发挥民间活力和市场机制灵活的优势,温州模式的成功在于“民”,包括民资、民力、民智和民营。从长远来讲,温州应当继续金融改革创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区域金融发展和需求自然区别较大,因此应当根据区域特色,放宽金融体系,让地方金融作为大金融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能动性来灵活调节。
从宏观来看,中国不缺钱,外汇储备数额巨大,我国银行存贷差也较好地表明了这一点;但从微观来看,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出现这一矛盾的症结就在于现行的金融体制。其实,中国并不缺乏金融资源,而是缺少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高度多样化和多元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可我们的金融体制还是相对单一化,这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从“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瑞安做的调研发现,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只有2 200多家与银行有借贷关系。而全国工商联的调研也表明,90%的规模以下中小企业以及95%的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并无经济借贷关系。银行间接金融卡得严,而直接融资比例又低,小微企业要想发展和扩张,不得不依靠民间借贷,这自然也就形成了温州金融改革的背景之一。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这样认为,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跑路”事件,直接促成了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金融好比全身的血液系统,金融改革不能孤立进行,它只是整体改革的一部分,要把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决定温州金融改革成败的是,应实现改革试点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并辅之以要素市场、财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以及政府自身改革的配套,体制改革不配套,转型发展难以成功[2]。
(二)企业变革
如果说温州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民间金融高利贷化,那么实业“空心化”带来的困境则是温州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大量的钱找不到投资渠道,大量的企业找不到资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两难。有人说,“温州危机”实际上是企业脱离实体经济,追求投资回报率高的房地产、股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结果,是产业空心化的一种表现。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应当承认的是,“温州危机”确实给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发出了警示:把握形势变化,防止产业空心化。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并及时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环境变化对产业的传导机制,防止产业在短期内出现大规模的过度、过快转移。
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民企发展后劲和发展空间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应该认识到,在危机下更要懂得“适者生存”。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生产型企业,明明已经没有订单却还在盲目开工生产,对于这类企业不能给与无原则的同情。民营企业不能跟资金雄厚、由国家支持的国有企业相比,要想生存,就必须根据市场需要重新调整,进行体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也唯有如此,民营企业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回首过往岁月,温州,这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大胆发展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从未有过的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它在发展中迷茫,在艰难中行进。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让世人明白,更让温州明白,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前进是必然的选择。如今,站在历史的节点上,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将助推温州模式完成新一次的蜕变。我们期待,改变温州发展路径,创立新的机制,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起来的温州新模式,将加速温州经济增长,再创温州奇迹。
参考文献:
[1]高境,刘佳.温州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J].光彩,2011,(7):13-15.
[2]王千里.金融改革实验区:开启温州发展新模式[J].求是理论,2012,(6):21-23.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