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微观效益评价分析

2014-04-25 07:17李媛媛盖志毅白云霞
统计与决策 2014年24期
关键词:被访者内蒙古效益

李媛媛,盖志毅,白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2.内蒙古工业大学 国际工商学院,呼和浩特 010080)

目前,我国已经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属性,决定了内蒙古农村牧区贫困问题与其他相对发达地区或非民族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作为最大的少数民族扶贫移民区域之一,内蒙古扶贫移民移民不仅必要可行,而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扶贫移民实践过程,映射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发展轨迹和现存问题,起到了由部分折射全体的作用。对内蒙古扶贫移民扶贫移民效益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区域选择

1.1 评价区域的选择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12个盟市54个旗县(市、区),自治区组织实施了55个单元扶贫移民项目实施的第七期扶贫移民,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检验,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从自治区54个项目旗县中筛选,确定评价区域选择在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同处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与贫困问题严重的两个旗县,即奈曼旗和科左中旗。通过田野调查,取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并且调研走访内蒙古党委农工处、内蒙古发改委、内蒙古扶贫办等各大行政事业单位,获取大量重要资料和宝贵数据。

1.2 评价区域样本描述

本研究所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2013年7~9月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调查组,在内蒙古奈曼旗和科左中旗进行实地调研,采取发放问卷、入户访谈等形式。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在两地第七期扶贫移民搬迁对象,400户,1436人中,进行随机抽样。本次调研两地各发放问卷300份,共收回396份,不合格问卷4份,两地有效问卷各为198份,占总收回问卷数的99%。

2 微观层面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效益评价过程

2.1 评价模型的构建

从嘎查村级层面出发,参考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开发和移民搬迁规划》目标与任务,以及统计部门相关资料和数据,遵循客观、科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个总体层,4个评价准则层,11个评价因素层,39个评价指标,(见表1)。

考虑到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农牧民贫困人口的特点,主要选取了一些与移民比较密切的、具有典型的民族区域特征、直接体现扶贫移民效益的微观指标。定量指标,如移民收入增长率、扶贫移民对脱贫的贡献率、移民对扶贫移民工程的满意率等;定性指标,如移民住房条件、公平感、民族文化开发等。综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后,筛选剔除了12项,最终确定效益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其中,相关指标释义:

D1特殊贫困发生率(Head Count Ratio)指某区域某一时期内人均纯收入或生活消费支出在贫困线以下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HCR=HC/n,其中HC是贫困人口数(Head Count),n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

D2扶贫移民对脱贫的贡献率指某一定时期内,通过扶贫移民方式脱贫率占某一特定区域内脱贫率的比重。

表1 微观层面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移民效益评价

D3自筹资金比例是个体自主筹集资金部分占总投资的比重。

D4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D5人均收入增长率是收入的一个相对指标,反映本期的收入增长与上期的收入之比值,说明收入增加的速度。计算公式:收入增长率=本期的收入增长/上期的收入×100%。

D23扶贫移民满意率指对扶贫移民工程评价满意总数占评价总人数的百分比。

D25培训率指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占全部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2.2 IAHP-F评价方法的选择

(1)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不仅是评价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是赖以完成评价活动、实现评价目标的手段重要。目前,国内外绩效评价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对比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等。扶贫移民效益评价方法的选择,它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仅仅运用客观评价法与仅仅运用主管评价法都无法实现科学、可操作的评价。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从众多研究成果之中,最终择定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即:IAHP-F隶属度合成法,作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

(2)评价步骤。

评价活动主要分两个重要步骤:首先,聘请若干农牧业专业领域的高校专家学者、曾经参与田野调查的研究人员、从事于扶贫工作和农牧业统计的行政人员以及地方专家、领导,通过举行小型专家会议构建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德尔菲函询法请专家打分,将专家意见集中进行科学处理之后,运用IAHP-F方法构造主观比较矩阵,建立感觉比较矩阵,计算客观比较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最终权重;其次,利用电话访谈和入户访谈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运用IAHP-F方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最后,进行隶属度合成得到结果。

2.3 评价过程及结果

(1)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IAHP方法,通过构建主观比较矩阵、得到感观比较矩阵与客观比较矩阵,无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对客观判断矩阵的任意一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权重向量如下

(2)各相关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运用模糊统计和德尔菲法,聘请16位农牧业研究领域的专家,根据扶贫移民效益评价集R对所有指标层指标打分,结合对396位移民访谈结果,计算得到各定性指标隶属度(见表2)。

(3)定量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经计算得到内蒙古科左后旗、库伦旗两地扶贫移民定量指标的实际数值,结合公式(1),确定D1,D2,D3,D5,D23,D25和D45七项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见表3)。

计算各相关定量指标隶属度公式为:

2.4 评价结果——各相关评价指标隶属度的合成

(1)一级指标隶属度合成。

进行一级指标的内蒙古扶贫移民效益评价,得到如下结果:

(2)二级指标隶属度合成。

进行内蒙古扶贫移民效益评价的二级综合评判,得到如下结果。

(3)综合评价结果

E=W°R=(0.508401574,0.28498836,0.04832945,0.025343142)归一化(0.586,0.329,0.056,0.029)

最终结果可见,评价向量A中最大元素为e′3≈0.586,评价集 R=[R1(优 1.00-0.75);R2(良 0.75-0.55);R3(中0.55-0.25);R4差(0.25-0.00)]中,E所对应到评语是R2,表明A的评价结论,即内蒙古扶贫移民的效益“良好”。

3 结论与分析

3.1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显示,进入新阶段以来,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的扶贫移民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此评价基础上,将已设定评价集的评价值R2=(0.75~0.50)进一步细化为:0.75~0.70(良好);0.70~0.65(较良好);0.65~0.55(基本良好);0.55~0.50(初步良好)。不难发现,我区扶贫移民综合效益最终的0.586评价结果,属于基本“良好”阶段,也就意味着我区扶贫移民效果能够上升到空间很大。同时,说明目前所取得的扶贫移民绩效与“优秀”差距较大。

由一级指标进行隶属度合成后,得到的四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可得:经济效益(0.638)>社会效益(0.543)>生态效益(0.542)>包容性发展(0.469)。根据前三项指标对应设定的评价集中评价值R2,即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最后一项对应评价值R3,即现阶段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在促进移民包容性发展方面,取得的效果属于“中等”水平,即我区扶贫移民在促进移民包容性发展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3.2 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入户调研访谈内容的整理和访谈数据的统计分析,影响我区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包容性发展效益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1)直接影响因素。对移民包容性发展效益评价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包容性发展二级指标下的8项三级指标的评价结果。10.8%的被访者对扶贫移民做出不满意的评价、61%的被访者没有对社会公平感做出“优秀”评价、54.8%的被访者没有对产业化经营状况做出“优秀”评价、61.9%的被访者没有对民族产业的开发做出“优秀”评价、移民培训促进生产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是“优秀”评价率最低的两项,分别为71.0%和74.0%。

(2)间接影响因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项二级指标下的20项三级指标中,有2项指标对包容性发展效益评价结果产生重要影响。问卷统计中,83.3%的农牧民都反映了与经济效益相关的自筹资金问题,37.9%的被访者没有对扶贫移民促进贫困问题解决的效果做出“优秀”评价;有51.0%的被访者没有对目前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设施做出“优秀”评价,占地被访者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科左中旗搬迁农牧民从事于企业生产,对相应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设施评价较高,“优秀”评价占总评价“优秀”人数的89.1%;奈曼旗搬迁农牧民由于大部分以前从事的畜牧业养殖,对于种植业缺乏经验,对搬迁后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设施“优秀”评价占:“优秀”评价总人数的21.9%。

3.3 引发的思考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和计量分析结果说明,影响我区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包容性发展效益的主要问题是:

(1)自筹资金削弱了移民后续发展的能力和信心。原因在于被访者移民城镇之前,原本就不宽裕,科左中旗的农牧民搬迁以前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奈曼旗的农牧民搬迁前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所以自筹资金部分几乎投入了所有积蓄,部分人口甚至背负了债务,致使搬迁后经济负担更加沉重,导致再生产投入能力不足,即使搬迁到城镇后观念比以前有了新的变化,但苦于没有发展的资金和能力。

(2)移民生产条件和生产设施以及产业化经营状况影响。我区未来移民安置与产业培育方面,应当注意不仅因地制宜,而应更多尊重瞄准对象的发展意愿和产业选择,提供更为灵活、更为有效率的产业安置方式。

(3)移民技能培训与教育流于形式,忽视实际效果。从统计数据当中不难发现,被访者对于培训促进生产发展的评价很低。表明在官方报告中的高培训率,并不等于高培训质量,与其组织实施的初衷所背离。针对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的移民,应当加以区别。对于前者,主要是针对种养殖业技术的培训以及技术人才技能信息的咨询与沟通;对于后者,则应当首先从帮助其转变保守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入手,培植择业、就业的健康心理。重点是因人而异,教授其掌握一门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汽车驾驶、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汽车修理、餐饮服务、商品营销、电脑操作、物业管理、维修电工、警务技能等专业。

(4)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发展包括对原有游牧文化的保留与继承,也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两个方面。传统的蒙古族游牧文化随着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对移民本身和迁入地的文化重组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搬迁城镇后,游牧民族固有文化环境发生了改变,回迁现象的发生,除了经济原因和移民区客观自然条件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适应”问题。实现异地移民扶贫的“稳得住”,一方面应当对正在消失民族文化财富加以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采取保护性开发方式,对即将消失的民间技能与文化,采取建设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马具、乐器、书画等民族用品作坊、商铺、艺术厅等的方式,即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的平台,也可作为移民就业与技术培训孵化器。

[1]Thompson B S.Statistical Inference for Vector measures of Inequality and Povert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10,(4).

[2]Furubotn I G,Richter R.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5.

[3]Qin H.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9).

[4]毛成龙,程典等.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进行财务报表综合评价[J].财会月刊,2011,(6).

[5]张翠英,张静.灰色模糊评价法在竞争情报系统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10,(1).

猜你喜欢
被访者内蒙古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闫锡聪
荷花情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