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

2014-04-24 11:24李敏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投资规模教育经费基尼系数

内容摘要: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是改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以及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中的核心。中国的区域教育投资水平差异较大,而区域间的经济增长情况也各不相同,本文从教育投资规模、教育投资质量和教育投资公平度三个方面选取反映中国教育投资状况的指标,运用单位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中国区域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建立合适的Panel Data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区域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主要途径。到目前为止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们发现: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是改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以及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中的核心。教育投资即国家或者地区用来投入在教育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价值总和。由于科技信息化的急速发展,一方面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扩大了教育投资的规模和效应。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1961年通过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发现,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使用增长核算法得出,1929-1985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3.7%。我国经济学家史清琪、秦宏庭计算了我国1952-196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7.6%。曲桢森通过计算得到,我国1952-1978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达到了12.72%。周天勇则计算我国由教育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为22%。

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科技的进步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教育投资则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它不仅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反过来讲,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加大社会各方投资教育的力度,是教育投资增加的物质基础,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我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实现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故政府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教育投资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各不相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教育投入总量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制度和政策存在很多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各区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下边就分析了中国区域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关系。

变量的选择

每个经济区域所包含的省份具有相似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因此为了解各个经济区域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性,笔者把中国划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进行研究(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十一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八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一个省(市))。由于1996年以后才有各区域的教育经费支出数据,且各区域教育经费情况在统计上有2年的滞后期。另外,为了保证数据在时序上的一致性,将1997年才从四川省独立出来的直辖市重庆的数据包括在内,最终选取1997-2007年11个时间点上30个省市(不含西藏)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的预处理

(一)经济增长

本文对各省市历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6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进行了平减处理并取对数,记为LGDP。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二) 教育投资规模

1.人均教育经费。本文以1996年为基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各区域、各省市的教育经费(含国家财政教育支出的全社会宽口径)进行了平减处理,然后除以该地区总人数得到人均教育经费,记为。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2.人均受教育年限。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来测算人均受教育年限,记为AVE:

式中,AVEt为,按总的人口数来计算;i=1,2,3,4,5,分别表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这五种不同水平的受教育程度;t=1、2、…、12,分别表示1997、…、2007年;xt,i为t年度的i级水平的受教育程度下的累积受教育年限,因此将各级累积的受教育年限分别定义为1、6、9、12、16年;pt,i为t年度的i级水平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

(三)教育投资质量

本文采用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反映教育投资质量,考虑到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较小,选择用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来反映教育投资质量。各省大专以上学历调查人数除以该省的调查比例和总人数,并乘以一万,得到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记为DZ。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四) 教育投资公平

教育基尼系数可以通过上式较为简单的计算出来。教育基尼系数的性质表明其数值越大该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就越不公平。教育基尼系数的值位于0和1之间,如果该值在0.2以下表示该区域教育投资高度公平:如果该值位于0.2-0.3之间表示该区域教育投资相对公平;如果该值位于0.3-0.4之间表示该区域教育投资相对较为合理;如果该值位于0.4-0.5之间表示该区域教育投资差距偏大;如果该值位于0.5以上表示该区域教育投资差距悬殊。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

各个变量的检验

(一) 各指标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问题,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的检验方法虽然和单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方法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对面板数据考虑的AR(1)过程见下式:endprint

yi,t=ρi yit-1+Xi,tδi+ui,t

上式中,i=1,2,…, N, t=1,2,…, Ti。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i表示第i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数,Xi,t表示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向量,包括各个体截面的固定影响和时间趋势,参数ρi为自回归系数,随机误差项ui,t满足独立同分布假设。对于上式而言,若|ρi|<1,则yi为平稳序列,若|ρi|=1,则为非平稳序列(高铁梅,2008)。根据参数ρi的不同,可以将已有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两种类型 :

一类是相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包括LLC检验、Breitung检验及Hadri检验),这类检验假设对任意i,参数ρi都有ρi=ρ,即面板数据中各截面序列具有相同单位根过程(张晓峒,2007)。

另一类为不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这类检验(包括IPS检验,Fisher-ADF及Fisher-PP检验)允许ρi跨截面变化,即面板数据中各截面序列具有不相同的单位根过程。在上述六种检验方法中,除了Hadri检验外,其余检验的原假设都是存在单位根(张晓峒,2007)。

运用EViews6.0对全国30个省市地区的教育投资规模指标(FU、AVE)、教育投资质量指标(DZ)、教育投资公平指标(GINI)等面板数据分别作了单位根检验。

由于选取的数据较多,因此在分析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差异时,为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用同质面板的LLC检验和异质面板的IPS检验和Fisher-PP检验对各变量的水平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模型包含有截距项和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从单位根检验结果看,在LLC检验和IPS检验以及Fisher-PP检验三种方法的综合考虑下,笔者认定LGDP、FU、AVE、DZ、GINI这5个被检验变量不能拒绝变量非平稳的假设,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项都显著地拒绝了变量非平稳的假设。因此,可以将继续进行变量间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Kao检验的原假设是面板数据没有协整关系,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能够拒绝原假设,笔者认定GDP、FU、AVE、DZ、GINI这5个被检验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二)各指标的Granger因果检验

在国内外的众多研究中,大多使用的是截面数据或是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充分反映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面板数据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面板数据与时间序列一样,如果存在协整关系,面板数据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可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估计。本文面板数据分析中将引入Engle和Granger提出的Granger因果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用基于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来估计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估计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在10%显著性水平下,除了教育基尼系数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外,东部区域存在着人均GDP与人均教育经费、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两个指标的单向因果关系。

在5%和10%显著性水平下,除教育基尼系数外,中部、西部区域存在人均GDP与人均教育经费、人均受教育年限、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三个指标的单向因果关系;同时中部、西部区域存在人均GDP与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与人均GDP的双向因果关系。

检验结果表明,教育投资规模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而教育投资质量与人均GDP相互影响;教育投资公平度却并不影响着人均GDP。这是因为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各省市的教育基尼系数都处于0.18

-0.3之间,而且1997-2007年11年之间波动变化不大,事实上中国的教育投资处在相对公平的阶段,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合理,已经开始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公平状态迈进,但仍然不是高度公平阶段。

模型的选择和估计

(一)Panel Data模型选择

使用面板数据模型,首先需要确定哪种模型更适合,主要通过两个假设检验来选择模型,见下式:

在假设H1,H2下需要检验F1、F2统计量,F1、F2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见下式:

上式中,S1、S2、S3分别为混合估计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T、K分别表示截面个数、时间和待估参数个数。若不能拒绝假设H2,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无需进行进一步检验。而若拒绝假设H2,则还需要检验假设H1。若不能拒绝H1假设,则认为符合变截距模型,反之符合变系数模型(高铁梅,2008),检验结果见表4。

如表4所示,统计量F2大于临界值,拒绝假设H2,即可以认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区域样本数据不符合不变系数模型。统计量F1大于临界值,拒绝假设H1,即可以认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区域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根据模型选择的结果,本文设定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区域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变系数模型 :

LGDPi,t=αi +β1,t FUi,t+β2,t AVEi,t+β3,t DZi,t+β4,t GINIi,t+εi,t

上式中,β1、β2、β3、β4分别表示反映人均教育经费、人均受教育年限、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例、教育基尼系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αi 为截距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Panel Data模型估计

根据检验结果,运用EViews6.0软件建立适合Panel Data模型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区域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差异效应。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由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

第一,教育投资规模和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投资不公平度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endprint

总体来说各区域的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和教育投资质量提高会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各区域回归模型中的斜率系数不同,故全国各区域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而截距项数据表明东部区域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

第二,教育投资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

从教育投资规模来看,西部区域的人均教育经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高达21%,其次是中部、东部区域,分别是11%、6%。结合目前三大经济区域的教育经费投资现状,由于目前西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明显促进了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东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较中、西部区域略为充足,故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低于中、西部区域。因此可以推断出,随着教育投资规模从小到大,可以明显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投资规模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是逐渐递减的。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大部分是用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经费的增长可以等价视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这说明当基础教育状况较差的时候,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随着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提高,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当基础教育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开始逐步递减。

人均受教育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但是目前负面影响较小。这表明过度的注重教育投资规模的扩大,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如果只注重基础教育的投入,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那么将忽略了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美国、德国、芬兰、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都揭示了高等学历的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乘数作用远高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和西部区域的地方政府制订教育发展战略时,需要重视回收期相对较长,显性收益时间滞后的高等教育的投资。

第三,目前各经济区域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处于较低水平。

从教育投资质量方面来看,东、中部区域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相同的效用,但是贡献率并不高,只有0.2%和0.3%,西部区域的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的增加甚至对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不过影响只有0.03%,这可能说明西部区域存在高等学历人才的流失现象,对经济增长带来了负作用。结合中国目前教育投资质量现状,中国目前东、中、西部区域的高等学历人才并不多,相对于教育投资规模简单地扩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增强能够在后续发展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但是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还是粗放式的,以投资驱动为主,相较于发达国家,高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

第四,目前各经济区域教育投资公平度阻碍经济增长,西部区域抑制作用比东、中部区域明显。

从教育投资公平度方面来看,由于东、中、西部区域的教育基尼系数对经济增长均是反作用。结合目前的教育投资基尼系数,东、中部区域的教育基尼系数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不明显,西部区域教育基尼系数较高,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也较为明显,且负面作用达到-0.21。目前东、中部区域的教育投资的公平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区域,这说明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各区域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教育投资公平度阻碍经济增长。各地区应当加大对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各地区民众的素质,充分利用教育投资对经济的杠杆作用,使得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呈现一种良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6)

4.王淑芬.全国百强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4)

作者简介:

李敏(1979.1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低碳经济。endprint

总体来说各区域的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和教育投资质量提高会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各区域回归模型中的斜率系数不同,故全国各区域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而截距项数据表明东部区域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

第二,教育投资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

从教育投资规模来看,西部区域的人均教育经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高达21%,其次是中部、东部区域,分别是11%、6%。结合目前三大经济区域的教育经费投资现状,由于目前西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明显促进了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东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较中、西部区域略为充足,故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低于中、西部区域。因此可以推断出,随着教育投资规模从小到大,可以明显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投资规模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是逐渐递减的。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大部分是用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经费的增长可以等价视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这说明当基础教育状况较差的时候,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随着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提高,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当基础教育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开始逐步递减。

人均受教育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但是目前负面影响较小。这表明过度的注重教育投资规模的扩大,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如果只注重基础教育的投入,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那么将忽略了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美国、德国、芬兰、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都揭示了高等学历的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乘数作用远高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和西部区域的地方政府制订教育发展战略时,需要重视回收期相对较长,显性收益时间滞后的高等教育的投资。

第三,目前各经济区域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处于较低水平。

从教育投资质量方面来看,东、中部区域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相同的效用,但是贡献率并不高,只有0.2%和0.3%,西部区域的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的增加甚至对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不过影响只有0.03%,这可能说明西部区域存在高等学历人才的流失现象,对经济增长带来了负作用。结合中国目前教育投资质量现状,中国目前东、中、西部区域的高等学历人才并不多,相对于教育投资规模简单地扩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增强能够在后续发展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但是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还是粗放式的,以投资驱动为主,相较于发达国家,高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

第四,目前各经济区域教育投资公平度阻碍经济增长,西部区域抑制作用比东、中部区域明显。

从教育投资公平度方面来看,由于东、中、西部区域的教育基尼系数对经济增长均是反作用。结合目前的教育投资基尼系数,东、中部区域的教育基尼系数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不明显,西部区域教育基尼系数较高,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也较为明显,且负面作用达到-0.21。目前东、中部区域的教育投资的公平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区域,这说明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各区域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教育投资公平度阻碍经济增长。各地区应当加大对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各地区民众的素质,充分利用教育投资对经济的杠杆作用,使得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呈现一种良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6)

4.王淑芬.全国百强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4)

作者简介:

李敏(1979.1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低碳经济。endprint

总体来说各区域的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和教育投资质量提高会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各区域回归模型中的斜率系数不同,故全国各区域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而截距项数据表明东部区域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

第二,教育投资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

从教育投资规模来看,西部区域的人均教育经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高达21%,其次是中部、东部区域,分别是11%、6%。结合目前三大经济区域的教育经费投资现状,由于目前西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明显促进了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东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较中、西部区域略为充足,故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低于中、西部区域。因此可以推断出,随着教育投资规模从小到大,可以明显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投资规模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是逐渐递减的。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大部分是用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经费的增长可以等价视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这说明当基础教育状况较差的时候,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随着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提高,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当基础教育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开始逐步递减。

人均受教育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但是目前负面影响较小。这表明过度的注重教育投资规模的扩大,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有限,如果只注重基础教育的投入,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那么将忽略了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美国、德国、芬兰、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都揭示了高等学历的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乘数作用远高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和西部区域的地方政府制订教育发展战略时,需要重视回收期相对较长,显性收益时间滞后的高等教育的投资。

第三,目前各经济区域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处于较低水平。

从教育投资质量方面来看,东、中部区域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相同的效用,但是贡献率并不高,只有0.2%和0.3%,西部区域的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的增加甚至对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不过影响只有0.03%,这可能说明西部区域存在高等学历人才的流失现象,对经济增长带来了负作用。结合中国目前教育投资质量现状,中国目前东、中、西部区域的高等学历人才并不多,相对于教育投资规模简单地扩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增强能够在后续发展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但是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还是粗放式的,以投资驱动为主,相较于发达国家,高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

第四,目前各经济区域教育投资公平度阻碍经济增长,西部区域抑制作用比东、中部区域明显。

从教育投资公平度方面来看,由于东、中、西部区域的教育基尼系数对经济增长均是反作用。结合目前的教育投资基尼系数,东、中部区域的教育基尼系数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不明显,西部区域教育基尼系数较高,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也较为明显,且负面作用达到-0.21。目前东、中部区域的教育投资的公平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区域,这说明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各区域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教育投资公平度阻碍经济增长。各地区应当加大对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各地区民众的素质,充分利用教育投资对经济的杠杆作用,使得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呈现一种良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6)

4.王淑芬.全国百强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4)

作者简介:

李敏(1979.10-),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低碳经济。endprint

猜你喜欢
投资规模教育经费基尼系数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2017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达1200亿美元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中国对非洲投资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速2015拟在建重点项目投资规模逾2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