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
(湖北工程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60年代中后期苏霍姆林斯基再次提出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学习应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学习。到80年代~90年代,德、法、日、韩等国相继开始注重研究性学习。1999年初,我国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受到了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1]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糅合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复杂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其主要特征体现为:过程性,即强调学生通过体验研究过程,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情感,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处理大量的资料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专题性,即主要通过专题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的,常表现为独立的专题性研究活动,需要搜集大量与专题相关的资料。[2]教育部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深入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而研究性学习则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均基本趋向成熟,学习行为具备自主确定目标并可能完成的基本素质,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能获取起始信息、洞察信息、解决问题并实现信息输出,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围绕主题展开,是一种过程学习,这实际上与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人类知识形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累积并对其所获取的信息处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获取的知识印象最深,也最有价值。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重复人类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经历,是一种基于大量信息的学习,能否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是其成功的关键。图书馆历来为知识的宝藏、信息的海洋,高校图书馆同样如此。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累积沉淀,收集了丰富的实体性文献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被普遍运用,还储存了大量电子信息资源,因此说当代图书馆是纸质实体性信息资源与电子虚拟性信息资源并存的复合型图书馆阶段。在我国,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教育部“211工程”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状况区域对比报告》,2011年我国211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累积量平均2 556 369册,其中中文图书222 943册,外文图书326 926册,纸质期刊合订本累积量平均为337 010册,其中中文纸质期刊196 979册,外文纸质期刊1 430 030册,学位论文累积量平均值24 467册(见表1),97.17%的高校图书馆至少拥有一种电子资源(如中国知网,含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在线、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文世纪期刊全文库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等),40%的高校图书馆至少拥有四种电子资源(见表2)。笔者浏览了湖北省二本五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纸质图书平均拥有119.4万册,电子图书平均76.64万册,数据库平均为22个(见表3)。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资源种类齐全、形式多样。高校图书馆成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场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表1 2011年度我国“211工程”院校纸质资源累积量平均值情况
表2 2011年度我国“211工程”院校购买排名前十位电子资源(%)
表3 2012年度湖北省五所二本院校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配置累积情况
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配置,指图书馆按照一定标准,将各种信息资源合理采购、搜集、分布和贮存的活动。[3]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已形成既定模式,没有考虑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而有必要调整优化其资源配置。
要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应尽快向探索型、研究型、技术型转型,把研究性学习类文献资料作为收藏重点,除了采取调整馆藏布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虚拟馆藏建设等措施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2.2.1 以办学定位为基础,确定馆藏重点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其服务的重点应为学科专业提供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培养的人才层次也不同,如211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各高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的方法模式也不同,学生需要的信息资源的类型、数量也有差异。在有限的经费下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确定馆藏重点,有的放矢。
2.2.2 以文献载体为标准分类,进行馆藏建设
从图书馆发展的历史看,纸质图书在知识的传承时间、传播范围上都有其独特优势,目前,虽然其重要性在逐渐下降,但学生还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因此优化纸质图书配置,是图书馆服务研究性学习在馆藏建设的首要方面,这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直接承接知识,而不是探索,相应地,学生所需的图书资料一般为学习辅导类和基础学科、基本原理类,如教学参考书、疑难解答、习题集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4]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自主创新性,既强调学习过程,又要求学习范围有所扩大,内容远远超出大纲和教材。图书馆需要根据这一特点重新确定图书配置,内容上将重点放在与知识形成过程的背景材料和相应知识的扩展上,数量上则由于电子文献的异军突起,应逐步减少纸质图书的配置。期刊方面,由于期刊在信息传播中主要以及时性见长,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动向,所以在配置时载体上应以电子资源为主,同时为保证准确性,内容上应以权威期刊为主,数量应该逐步增加。电子资源方面,其信息存储量大,而且容易携带、展示方便,非常适合于研究性教学,因而在数量上应逐步加大配置力度,内容上以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背景材料为主要方向。
2.2.3 以师生意见为依据,进行馆藏调整
高校图书馆馆藏应以大学师生需求为最终依据,因此图书馆在制定馆藏计划时应进行读者需求调查。首先,图书馆应收集各院系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和立项材料,了解师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科研方向与目前的科研课题,其次应通过面对面沟通、问卷调查、微信、QQ等方式,作进一步了解。此外,图书馆平时还应注重师生需求的信息积累,可通过师生文献借阅记录、上网检索记录、科技查新、定制服务等来掌握他们的学术兴趣、知识偏好、在研课题、研究方向等。这样,对于大学师生需要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应该怎样配置就不言自明了。
2.2.4 以专题为形式,进行文献整合
当前是信息爆炸时代,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信度各不相同,而研究性学习多以专题研究为形式,对文献资料的需要具有极大的针对性,图书馆必须对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进行整合,形成专题,供给师生。当前文献信息按载体形式一般分为印刷型文献、封装型电子文献和网络虚拟文献等。传统印刷型文献以出版物形式存在,主要有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画册等。封装型电子文献以声、光、电磁等手段将信息记录在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上,以电子出版物方式存在。网络虚拟文献资源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文献信息,信息记录在远程服务器上即存放在网站服务器里,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镜像站点访问、网上免费信息资源等。这些文献载体各有其特点。如印刷型文献数量大,可长久保存,阅读方式随意,阅读体验舒适;封装型电子文献体积小,存贮量大,需要专用软硬件,阅读体验差;网络虚拟文献除具有封装型电子文献的特点外,还需要连接网络,其中的免费信息多处于无序状态,可信度无法确定等特点。图书馆应按照这些文献载体的特点以及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进行整合、加工,形成内容全面、使用方便、分类清晰的POWER或FLASH文档,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形成相互链接的专题文献资料。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方向,是一种基于信息资源的探索式的教学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调查,了解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需求,采取措施,积极调整馆藏结构,为高校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48-51.
[2] 陈国胜.研究性学习与微生物学教学整合初探[J].高师理科学刊,2008(2):28-97.
[3] 焦志芬,张立肖,邹华.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结构的因素分析[J].兰台世界,2008(5):64-65.
[4] 李静.浅析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化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