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虻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文/李 虻
勃拉姆斯(1833~1897)虽然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但他在交响乐创作中始终坚持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既在体裁特征、结构原则、织体形式、调性布局、主题发展、复调思维等方面延续古典主义的创作技法,又融入了德、奥等国民间音乐的旋律、风格等音乐元素,完成于1877年的《第二交响曲》就是代表作之一。本文分析的第三乐章,虽然没有提示性标题,但旋律优雅而欢快,情绪明朗而恬静,被誉为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
本乐章为有连接和尾声的五部性简单回旋曲式,民歌风格的主题旋律与不同风格的德奥舞曲交替发展,在强烈的对比情绪中,充满了欢乐和喜悦。
回旋曲式
主部一为三拍子小步舞曲,完整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缩减再现。A乐段为两个对比性乐句,后乐句通过分裂、模进扩展。双簧管平稳地奏出民歌风格的主题,黑管与大管吹奏出的柱式和弦与大提琴拨奏的分解和弦共同起着烘托效果。B乐段将主题风格在下属调上发展,由木管乐器分组奏出呼应下行的新材料。A乐段再现时只原样再现了前乐句,在同主音调性的交替中形成扩展:
插部一同样采用完整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各乐段根据交响乐队的乐器特点展衍发展,采用T-D-S-T的传统调性布局。C乐段从主部主题的变奏开始,旋律首先由弦乐奏出,木管乐器随后形成呼应。突变的2 4 拍与突然转入的急板速度,使音乐风格陡然一变,营造出坚定、明快、嬉戏的意境,形成欢快的谐谑曲风格。这个乐段由两个对比乐句组成,后乐句第40小节作为重要的四音动机,以不同乐器变换音区,交替模仿;隐伏的两个声部级进上行,把音乐推向高潮,形成了乐段的扩展:
D乐段为乐队全奏,从第51小节开始。首先进入全曲最明亮、力度感最强的部分:51~52小节新节奏型由第40小节的四音动机在弦乐组经附点节奏装饰而成,重复一次后,音乐以断奏的方式向相反方向级进发展,紧张而富有张力;63~64小节是这个向相反方向发展的短小动机的倒影,经不同乐器的交替发展,形成16小节的过渡段落。C乐段的再现从第7 9小节开始,分别由大提琴、长笛与黑管演奏旋律,弦乐及大管先后演奏节奏织体。主调陈述的主题首先在低音呈示,转入上方声部变奏一次后,后乐句变奏发展。第92小节又借助第40小节的四音动机扩展:92~96小节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呼应式对答;97~100小节在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呼应中,隐伏声部级进上行,101~106小节由木管乐器演奏和声织体,各组弦乐器在不同音区呼应,起到与主部二连接的作用:
主部二是缩减再现,只再现了一个乐段,且和声与音色均发生变化,在两个插部之间轻点主题。音乐首先在a小调上进入,第10 9小节转入主调,第115小节转入e小调,饱满的四分音符与强调的三连音组成特色的五音动机,由弦乐重复齐奏,形成连接段。
插部二以直接对置的方式引入,是一个对比鲜明的展开性乐段,38 拍的急板表现出另一种特征鲜明的舞曲风格。这个插部的基本旋律由两个对比乐句构成,前乐句八度叠加的三音动机级进下行,后两小节引出后乐句的节奏型;后乐句作为发展主题,延续了前乐句的节奏型,前部分的雄伟有力与后部分的平稳跳进形成性格交替变化,保持着与插部一中段句式结构及材料组合的对应关系,使两个插部间相互呼应,并由弦乐与木管乐器多次交替演奏,好像舞蹈中的一个游戏。经过同头异尾的变奏、模进后进入木管乐器演奏的连接段。随后,先以后乐句材料发展,发展中去掉了前面粗犷气质的切分节奏,保留了纤细急促的断奏部分;再若隐若现地回顾着主部动机,形成具有一定展开性的连接部,增加了插部二的动力性:
主部三是主部一的简单再现。A乐段由弦乐器先后在#F大调、B大调上呈示,B乐段开始与主部一调性统一,低音提琴奏出新的低音旋律。A乐段最后一次再现时以大、小调的交替形成明暗对比,变化后自由发展,最后一次将音乐推向高潮。
短小的尾声以分裂、展衍的手法延续简朴主部音乐材料。第2 36小节自由延长的瞬间休止,以沉寂打断了舞曲的思绪,在富有古典音乐和声色彩的完满终止中强化了主题。
本曲的交响性与古典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部与两个插部之间形成尖锐对比。这种对比包括体裁由小步舞曲转变为谐谑曲与欢快舞曲,速度由优雅的小快板转变为急板,节拍由34 拍转变为2 4 拍与38 拍,主奏乐器由木管乐器转变为弦乐或弦乐/木管乐器等等。这些对比、变化使音乐形象对比鲜明,曲式结构句读清晰,主题发展逻辑有序,更好地突出了情绪的发展、转折与升华。
2.动机型主题便于器乐化发展。无论是主部主题动机、插部二主题动机,还是第40小节由四音构成的副动机(#f-e-#f-d)、第114小节弦乐演奏的五音动机(b-b-cb-a)等,都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格,本身就蕴含着整个乐章动力发展的线索,并在音乐发展中作为主导音调,同时起着材料意义、功能意义和结构意义。
3.各部分结构富有变化,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对新结构形式和表现内容的探索。插部一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每个乐段均有剧烈的扩展;插部二虽有巨大的扩展形成到主部三的连接,但基本结构却仅为乐段。两个插部结构的巨大反差,甚至可能将本乐章结构误导为三部性结构。
4.主部两次再现之前均设计了器乐化发展的连接部,具有主题材料展开的意义。插部一之后以第40小节动机化材料,通过木管组乐器与弦乐组乐器交替呼应的方式扩展16小节,起到连接部作用;插部二之后先由单簧管和大管延续后乐句材料15小节,随后引入零碎的主部动机,完成材料与和声功能的转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