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燕 钟晓萍 王承芳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中医院儿科,甘肃 张掖 734100)
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与小剂量654-2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顾 燕 钟晓萍 王承芳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中医院儿科,甘肃 张掖 734100)
目的观察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与小剂量654-2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儿科100例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常规给予对照组抗病毒、蒙脱石散、微生态、补液等治疗,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验组加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同时以静脉点滴与小剂量654-2片口服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与小剂量654-2片口服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给予抗病毒、思密达、微生态、补液等治疗。
小儿复方氨基酸;小剂量654-2;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秋冬季节小儿最常见的腹泻。呈散发或小流行,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发展快,临床以蛋花样稀水便为主,量多,次频,易发生脱水,严重可致休克,危及小儿生命[1],所以临床治疗迫切。因尚无理想的抗病毒药物,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主要为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整饮食,口服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及微生态制剂等。我们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2年间,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与小剂量654-2片口服联合应用治疗,拓宽了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00例,均为住院患儿。患儿临床诊断符合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7、8次甚至10余次/天;②发病时大便多呈蛋花样稀水便,均未见脓血;③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均为阳性。确诊的10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完全随机分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对照组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伴发热者78例,伴呕吐者67例,同时伴发热与呕吐者62例。轻度脱水67例,中度脱水25例,重度脱水8例。两组性别、年龄及一般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大便性状明显改善时间(d) 腹泻消失时间(d) 住院时间(d)治疗组 54 3±2.26 4±2.15 5±2.15对照组 46 5±1.95 6±4.42 8±3.36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109/L者25例,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者33例,淋巴细胞增高者42例。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72 h,收集患儿新鲜大便,做大便常规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治疗前全部患儿大便常规为稀水样或蛋花样便88例,糊状便12例,见脂肪球26例,偶见红细胞及白细胞15例,余镜检正常。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均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
根据1998年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诊断标准[2]。
1.4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常规给予抗病毒、蒙脱石散、微生态、补液等治疗,禁用抗生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I)每次0.5 g~1.0 g/(kg·d)加5%葡萄糖5 mL/(kg·d),静脉滴注,连用3~5 d。同时给予小剂量654-2片0.1~0.2毫克/次,每日3次,口服。
1.5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2006年5月召开的全国腹泻病防治会议中,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显效:粪便的性状及次数在72 h内恢复正常,同时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接受治疗72 h后,粪便的性状及次数有明显好转,同时全身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接受治疗72 h后,粪便的性状及全身症状皆无好转,甚至出现恶化。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将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两组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大便性状明显改善时间、腹泻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肠的大部分上皮绒毛细胞,在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受到感染,发生空泡变性,并坏死,导致肠黏膜受损,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使肠绒毛的完整性及连续性被破坏。肠腔内溶液及肠壁间质液间存在的渗透压梯度,决定着小肠对水的吸收情况,吸收时不需能量,形式属于被动转运。绒毛刷状缘上存在一种载体蛋白,通过它可对Na+进行转运。Na+可随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但当微绒毛被破坏时,载体减少,导致Na+转运功能发生障碍,肠液大量积聚,导致机体发生腹泻。同时,在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后,新生细胞缺乏双糖酶,活性降低,以及刷状缘肽酶活性降低,引起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尤其是糖类积滞在场内,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导致肠腔的渗透压增高,水分和电解质被吸收至肠腔而成渗透性腹泻。另外轮状病毒的非结构蛋白4(NSP4)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液体分泌诱导剂,可导致分泌增加,并通过旁分泌效应作用于未感染的细胞,扩大了被感染上皮细胞的感染效应。加上肠黏膜损害严重、细胞损伤或(和)脱落增加,肠绒毛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造成营养不良,使体内的各种免疫球蛋白、吞噬细胞和补体水平平均下降,不利于肠黏膜的修复和肽酶的合成,延缓了疾病的康复。
本文使用的小儿氨基酸注射液有18种氨基酸,作为氮源可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通过静脉滴注能迅速提供小肠黏膜修复所必须的氨基酸,有助于受损小肠黏膜微绒毛的修复及再生,使小肠黏膜保持完整性,使载体重新合成增加,恢复上皮细胞转运Na+的功能,利于水分和电解质的回吸收[3]。其次小儿复方氨基酸含有人身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可以及时补充患儿因腹泻丢失的营养物质,防止营养不良与腹泻间的恶性循环,纠正营养失衡,改善营养状况,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能量,使各种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增强了机体的调节和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另外小儿复方氨基酸的浓度是6%,渗透压525 mosm/L,与血浆渗透压相比,渗透压较高,静脉滴注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血浆渗透压及肠壁间压,增加水分及电解质的吸收,减少肠液,利于腹泻好转。特别是严重腹泻并发呕吐且不能经口摄食的中、重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静脉滴注,能使其营养状况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免疫力得到提高,利于病情早日康复[4]。
654-2为M胆碱受体阻断剂,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及毒素的耐受能力,保护肠黏膜细胞并加快受损细胞的修复;并可抑制腺体的分泌,减少渗出,使肠蠕动减慢,增加肠黏膜对肠液的吸收,从而止泻;抑制血栓素A2合成和血小板聚集,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休克因子产生,提高机体应急能力。
综上所述,两药合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有满意疗效,缩短了疗程,减少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药源充足易取,药价低廉,特别值得基层临床应用。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4-1296.
[2] 方鹤松,魏承疏,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 13(6):381.
[3] 马宁,王建亮,马桂香.小儿氨基酸在治疗秋季腹泻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5, 23(12):869-870.
[4] 杨海军,孙梅.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0): 930-934.
R516
B
1671-8194(2014)17-0270-02